城际铁路智能客站系统架构设计与研究

2023-08-03 09:17杨国元张亚伟王小书宗慧曦胡利兰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客站城际车站

杨国元,张亚伟,白 伟,王小书,宗慧曦,胡利兰

0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都市圈为主的趋势,“轨道上的大湾区”已经逐步成为现实,未来大湾区铁路建设将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大湾区城际铁路将划分为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由2 个都市圈分别实施。城际铁路的建设以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出行效率为重点,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努力实现以轨道为主体的城际交通网,打造城市群1~3小时城际畅行圈,建成高效便捷城际出行网[1]。目前针对城际铁路客站架构设计相关研究较少,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铁路客运车站、地铁客运车站的研究。张春家等[2]提出了铁路智能车站的定义和特征,设计了智能车站的总体框架,梳理了智能车站的主要业务及智能化功能。江志彬等[3]从地铁智慧车站的需求出发,分析了智慧车站的内涵和特征,从智慧设计和建造、设备智能检测和控制、客流智能监测与预警预测等方面,探讨了智慧车站的实践途径。陈星等[4]介绍轨道交通智慧车站需求与内涵,以南昌地铁4 号线智慧车站建设为例,设计智慧车站总体架构,提出智慧车站实施方案。Wijaya 等[5]针对绿色设计工程解决方案展开了研究,分析了新加坡地铁站实施的节能举措。

综合考量国内外学者、铁路企业、地铁公司等对客站设计及智能化应用研究,对深圳城际铁路客站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总体架构设计理念,分析技术架构和网络架构,设计智能化应用功能,提供一种城际客站智能化建设和运营思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乘客对于城际便捷通行的需求,满足站务人员对指挥高效安全的需求。

1 需求分析

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智能客站方案设计,重点围绕城际铁路公交化、一票通、一卡通、零换乘等出行需求,结合车站乘客购票、进站、出站、换乘等业务环节,将信息化新技术与业务进行深度融合,重点面向运营阶段乘客、作业、安全、设备4 个方面,分析乘客出行、运行管控、安全保障、设备运维的业务需求,对城际铁路乘客服务、客运组织、安全应急、设备控制、运营维护、环境舒适等业务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智能化的功能需求。具体需求如下。

(1)乘客服务需求。通过无感进出站、智能精准安检、站内导航、快速引导和便捷换乘等功能,加快乘客进出站速度,缩短乘客排队时间,提升站内引导换乘效率,实现乘客“即到即走、站台候车”的快速出行模式。

(2)生产组织需求。提供移动站务指挥、一键开关站和客流短期预测等功能,通过基于移动终端的指挥、车站系统及设备的联动控制、基于乘客出行数据的客流量短期预测,实现车站作业-人员-设备-设施的协同联动。

(3)安全应急需求。提供智能视频分析、应急联动处置等功能。通过对站内重点人员、可疑物品、异常行为的辨识和跟踪,做到危险及时报警、快速处置。通过对客站应急预案的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分解和定制化编排,提供客站一体化应急指挥、任务分发、过程监控和总结报告闭环处理。

(4)绿色节能需求。提供设备设施管理、风水联动、节能管控等功能。通过站内各类设备履历管理、运行状态感知,实现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制定客站能耗设备精细化节能策略、制定站内温度与风系统和水系统的耦合调控策略,实现设备设施节能降耗,打造绿色节能客站。

2 设计理念及架构分析

2.1 设计理念

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智能客站系统以实现公交化便捷出行、生产组织高效指挥、安全应急保障、设备绿色节能管控为目标,按照公交化运营、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的理念,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实现城际客站的智能化、便捷化、温馨化。

2.2 总体架构

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智能客站系统总体框架涵盖基础设施、核心驱动、业务应用。基础设施提供客站人员、设备、环境的感知数据,支撑信息传输与共享,并完成对终端设备的精准控制;核心驱动涵盖数据、算法和模型,向站内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保障设备的高效运转和业务的准确执行;业务应用围绕乘客出行、生产组织、安全应急和绿色节能开展智能化设计,并通过集成化展示聚合客站业务数据,完成关键区域、关键信息的三维数字可视化展示,向车站提供高效、精准、有序的管理及操控界面。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框架Fig.1 Overall framework

2.3 技术架构

城际铁路智能客站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设计,设置服务总线,接入云脑平台的AI 服务和数据服务,满足乘客出行、生产组织、安全应急、绿色节能、集成化展示等功能应用。同时设置数据监听、统一认证、基础资源管理等服务,满足车站前端应用的统一监控管理。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架构Fig.2 Technological architecture

(1)云脑平台。由云脑平台提供云计算资源和运行环境,提供数据库服务资源、基础AI 算法模型、大数据分析基础平台,同时提供智能客站所需客票、调度等系统数据接口服务。

(2)服务总线。软件后台设计采用微服务架构,从业务功能划分上考虑服务种类、类型,有利于开发的组织、修改、维护和复用。同时为满足智能客站和后台之间实时数据交互的需要,设置了消息总线和数据监听服务。

(3)车站前端应用。前端应用采用B/S 与C/S 混合架构模型,支持乘客出行、生产组织、安全应急、绿色节能、集成化展示等应用功能,同时设定总线接入规范,满足业务功能扩展需要。

2.4 网络架构

城际铁路智能客站系统采用线网中心集中部署,线网中心-线路中心-车站三级应用模式。网络统一部署在安全生产网。线网中心、线路中心、各车站通过骨干网互通,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

(1)线网中心。线网中心建立云脑平台,部署云脑中心服务器集群。通过网络安全平台与客票、调度等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2)线路中心。线路中心配置数据展示服务器,支撑车站数据、中心数据的接入及部分信息展示功能,不对数据进行长期存储。

(3)车站。车站部署边缘计算服务器、接口服务器,集成广播、乘客信息显示(PIS)等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CCTV 系统互联,与车站的前端生产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生产服务设备包括自助售取票设备、人脸识别闸机、智能查询机、智能服务台、引导屏、广播设备、智能监控设备、动静态引导标识等。车站的数据格式及接口形式按统一标准对接。

3 功能设计

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智能客站系统功能框架采用“平台+应用”模式,主要包括平台功能、应用功能,应用功能框架如图4所示。

图 3 网络架构Fig.3 Network architecture

3.1 平台服务

提供面向客站的基础数据管理、数据融合、数据接口等服务功能;提供基于云脑平台的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挖掘、图像分析、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服务;提供服务编排、流程管理、协同联动、服务共享等平台管理功能。

3.2 应用功能

3.2.1 乘客服务

针对城际乘客出行特点和需求,以公交化出行、便捷化换乘、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对乘客智能化便捷出行业务方向进行功能设计,主要功能包括:无感进出站、快速安检、站内导航、动静态引导标识、便捷换乘、PIS等。

(1)无感进出站[6]。乘客通过实名制注册并绑定支付方式,完成人脸、身份信息、账户的关联。通过扫码或刷脸开启闸机,实现进站乘车、出站支付。

(2)快速安检。为了推动城际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安检互认,提高安检通行效率,提出以下快速安检策略。

①信用安检。面向注册且安全信用度高的乘客,开辟“安检快捷通道”,实行免安检模式,仅进行不定期抽检,保障通勤乘客快速进站。但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仍须走常规安检通道,此种模式存在漏检风险。

②预约安检。针对注册认证乘客,线上安全问题测评通过后,可携带随身物品(非危险品),在标有“认证乘客专用通道”标识的通道,刷认证二维码快速进站,仅进行不定期抽检。但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仍须走常规安检通道,此种模式也存在漏检风险。

③安检互认。推进建立换乘站内城际与地铁间安检互认通道,减少重复安检,提高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际与地铁安检部门之间需制定安检互认方案。

④智能安检[7]。安检仪将行包原始图像接入智能分析设备,利用智能识别算法分析,实现对禁限带物品的自主检测、自动标注及报警提示。

图 4 应用功能框架Fig.4 Functional framework

(3)站内导航[8]。构建车站2D,3D 及VR/AR全景导航地图,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为乘客提供车站出入口、卫生间、自助终端、电扶梯、楼梯等位置服务以及定位导航、路径规划、语音播报功能。

(4)便捷换乘[9]。建立城际铁路与地铁间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乘客快速获取换乘、运营等信息;建立城际铁路与地铁“卡、码、脸”进出站互认及清分策略,实现乘客无障碍换乘;通过车站/车载广播以及PIS 显示为乘客提供站内换乘、站外接驳的信息引导。

(5)PIS 显示。PIS 系统主要包括车站PIS 系统和车载PIS系统。

①车站PIS 系统。在车站出入口显示屏显示站名、出入口编号、乘车须知等信息;在站厅显示屏显示该站首末班车时间;在站台或屏蔽门显示屏显示列车到站时间、方向、车厢拥挤度、强弱冷车厢、“下一站”站名等信息。

②车载PIS 系统。在车载显示屏上显示终点站、停靠站、开门侧、可换乘线路、出站口分布、直梯、扶梯以及楼梯的分布情况等信息。

3.2.2 生产组织

针对城际铁路客站发车间隔小、短期客流大、岗位人员少等运输组织特点,对智能生产组织业务方向进行功能设计,包括智能站务、计划一体化编制、一键开关站、客流短期预测、综合交通协同等功能,实现城际铁路客站生产组织效率的大幅提升。

(1)智能站务。主要实现基于移动终端的站务生产指挥,站务作业任务动态派发和信息主动上传;实现站务作业、人员、设备等各生产要素及车站整体运营状态的实时监控,根据车站运营状态变化进行作业、人员、设备的按需配置。

(2)计划一体化编制。根据车站当日的运营情况以及历史客流发展规律,对次日作业、设备、人员、环境状态进行预测,给出次日最优站务计划及设备资源配置计划,并将编制好的客运计划内容自动下发到相应工作人员的操作终端,在计划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相应工作人员。

(3)一键开关站。通过互联综合监控(ISCS)、环控(BAS)、广播(PA)、闭路电视(CCTV)、PIS、安全门(PSD)、自动售检票(AFC)等系统及照明、电扶梯、卷帘门设备,按顺序一键自动检测各系统及设备的健康状态(异常情况结合视频综合判断健康状态),对系统及设备按场景联动控制,实现站务人员一键开站、关站管理功能。

(4)客流短期预测。通过采集闸机刷卡数据、气象数据、工作日数据、周末数据、节假日数据等多源数据,开展客流特征分析,预测城际车站短期(如未来15 min,30 min,60 min)进站客流量。根据客流量短期预测结果,合理安排客站站务组织。

(5)综合交通协同。深入研究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数据共享,设施设备的协同管理,行车组织和客流组织等各个相关环节作业流程的协同管理,推进城际铁路与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综合交通的无缝衔接,实现乘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降低乘客出行的时间成本。

3.2.3 安全应急

针对城际铁路客站功能分区、客流特征以及运营管理特点,对智能安全应急业务方向进行功能设计,包括智能视频分析、火灾监测、水位监测、应急联动处置等功能,实现城际客站乘客出行安全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

(1)智能视频分析。基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技术,对客站的视频进行动态分析,自动感知站内客流密度、乘客聚集、人员跌倒、扶梯逆行、隔拦递物、翻越端门等人员异常行为,快速向车站综合控制室及站务移动终端告警,以便及时响应处置。

(2)应急联动处置。通过对客站应急预案的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分解和定制化编排,实现客站应急指挥一键启动、任务分发、过程监控和总结报告闭环处理;针对列车到发、乘客积压与滞留、重点服务设备大面积故障等的发展趋势进行模拟推演,按不同区域、影响范围,对车站安全态势进行推演,实现应急处置的提前预判、预警及快速响应处置。

(3)火灾监测。城际铁路客站系统接入防灾报警系统(FAS)前端设备数据,实时监测站内环境状态,并进行异常信息预警、报警,发生火灾时及时启动应急联动处置。

(4)水位监测。城际铁路客站系统接入防淹门数据,获取防淹门位置、实时状态、水位信息等,出现水位异常时,及时报警并启动应急联动处置。

(5)屏蔽门安全监控。在应急情况下,车站的屏蔽门会显示相应的应急引导信息提示旅客(如应急事件内容、通道指引等),帮助旅客快速做出决策。

3.2.4 绿色节能

针对城际铁路客站设备设施多、作业人员少、运维管理难等特点,围绕客站设备、环境等要素,对绿色节能业务方向进行功能设计,包括客站设备设施管理、能效管控、风水联动、综合监控、智能照明等功能,有效降低城际铁路客站运营成本,提升乘客候乘环境。

(1)设备设施管理。对客站客运服务设备以及电梯、空调、照明等机电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车站设备设施的资产管理、状态监控和辅助决策评价等功能。

(2)设备设施运维[10]。基于车站物联网感知客站设备运行状态,围绕设备设施健康管理,融合设备运维服务专家经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分析计算得到设备关键部件剩余寿命,科学合理安排设备的维修时间和计划,由计划维修过渡到状态维修再过渡到预测维修。

(3)能效管控。采集客站能耗设备(照明、导向屏、空调、电扶梯)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分析,结合客站业务制定合理的设备运用计划和节能控制策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精细化节能管控。

(4)风水联动[11-12]。建立车站公共区域环境温度与通风空调系统能效比的耦合关系,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通风空调系统能效比达到最大值,实现车站内空调水系统、风系统间的全局优化控制与管理,提高整个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大幅降低系统的运行能耗,提升系统的管理水平。

(5)综合监控[13]。通过集成FAS,BAS 系统,实现对FAS,BAS前端设备远程监控,实时监控各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发送指令对FAS,BAS系统进行远程控制。

3.2.5 集成化展示

针对城际铁路客站全要素感知、全场景管控,对集成化展示功能进行设计,包括数字驾驶舱、可视化指挥、3D 数字化漫游等功能,实现对车站结构、基础数据、运行状态、进出站客流、站务组织、设备能耗、站内环境、安全预警等信息的集成化展示。

(1)数字驾驶舱[14-15]。为城际铁路客站提供数字化管理工具,主要围绕乘客服务、生产组织、安全应急、绿色节能四大领域,实时展示车站客流、设备、环境、能耗等各要素指标概况,实现横向贯通、纵向比较、在线监测和智能预警,成为车站站长及站务、安全等部门全场景管控的“分析仪”“扫描仪”和“指南针”。

(2)可视化指挥。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对车站全貌、建筑外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乘客服务设施等进行全要素可视化建模,对车站生产要素使用情况、环境数据进行综合可视分析,实现站务管理可视化指挥;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集成视频监控、消防管理、环境监控等系统,实现告警联动、应急处置、环境监测,实现安防监控可视化指挥;根据能耗监控数据,在车站数字孪生场景中以分类统计、分区统计、历史趋势等多种形式,综合展示空调、电梯、照明、供水、通风、安防、机房等各项耗电情况,制定有效的节能策略,实现能耗管理可视化指挥。

(3)3D 数字化漫游。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车站全场景3D 可视化模型,接入车站实际业务数据,建立车站真实业务数据与虚拟数字化车站的交互映射关系,构建车站数字化漫游路径,实现对车站全场景、全业务的数字化漫游。

4 车站功能配置

城际铁路车站根据车站运营形式不同,可划分为一般站、枢纽换乘站、终点站。重点针对乘客出行、生产组织、安全应急、绿色节能四大板块功能在不同车站应用进行了界定。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客站规模、基础条件和业务需求,按照经济适用、科学合理的原则及建设管理相关规定,不同车站可采选以下功能,满足车站应用需求。车站功能配置如表1所示。

表1 车站功能配置Tab.1 Station function configuration

5 应用效果与效益分析

5.1 应用效果分析

城际铁路智能客站/枢纽系统的应用将会提高客站乘客服务能力、生产组织高效协同能力、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和绿色节能水平。效果分析如下。

(1)乘客服务方面。通过无感进出站、快速安检、站内导航、动静态引导标识、站车PIS、自助化服务设备等,为乘客提供快速、便捷、直观的出行服务,减少乘客不必要的时间耗费,提高乘客出行体验。

(2)生产组织方面。通过智能站务,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一键开关站,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缩短开关站的时间;通过客流量预测提前获取客流数据,通过综合交通协同快速有序疏导乘客,有效避免站内客流聚集拥堵等现象的发生。

(3)安全应急方面。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火灾监测、水位监测等功能应用,实现人、物、环境的实时监控,快速发现异常现象并预警报警,并通过应急联动处置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响应,有效保障站内安全,同时通过数字化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4)绿色节能方面。通过设备设施管理和运维、能效管控、风水联动等功能应用,接入站内前端设备设施数据,对客站能耗设备(照明、导向屏、空调、电梯)进行统一管理,结合客站业务制定合理的设备运用计划和节能控制策略,实现对车站照明、导向屏、空调、电梯等设备的节能降耗。

(5)集成化展示方面。通过数字驾驶舱、可视化指挥、三维数字化漫游等功能应用,建立城际铁路客站全要素感知、全场景管控的数智化模式,实现业务的横向贯通、纵向比较、在线监测,实现基于数字孪生的站务管理、安防监控、能耗管理的可视化指挥及3D数字化漫游。

5.2 应用效益分析

通过城际铁路智能客站/枢纽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地铁”线网一体化、公交化运营,引领城际铁路发展方向。通过城际客站/枢纽系统的功能设计,有利于推动城际客站乘客便捷出行、智能生产管控、主动安全防护、绿色低碳节能等技术跨越,保障客站的便捷、高效、安全运营。同时,成熟、可行的功能可推广到国家铁路、市域铁路等车站应用,有利于促进轨道交通客站智能化技术进步。

6 结束语

为了全面推进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客站智能化建设,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服务质量,在分析深圳城际铁路客站乘客出行、运行管控、安全保障、设备运维业务需求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城际铁路客站的设计理念,设计了城际铁路客站的总体架构、技术架构等,提出了面向乘客的服务功能及面向内部生产组织、安全、节能的智能化应用功能。按照不同车站提出了差异化功能应用,全面分析了功能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效益。研究对推动城际铁路客站应用创新、公交化运营,引导城际客站朝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建设发展,提升城际铁路客站服务能力,保障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客站城际车站
城际列车
铁路客站候车厅光伏天窗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大型枢纽客站STP开通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车站一角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热闹的车站
热闹的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