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
在这个人人埋头赶路、“卷出天际”的喧嚣时空里,毕业常常被视为某个阶段学习生涯的完结。不少人为此又陷入了“按下葫芦浮起瓢”般此起彼伏的意义焦虑: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教育改革步步追随时代发展的意义又是什么?
对此,不得不再次提及,教育的价值显现并非即时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也绝非灌输知识、思想和提升技能,而是在传授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提升技能的过程中沉淀与社会和时代相适应的思想和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校教授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教育。我们的生活就是去运用剩下的内容去思考,去迎接并战胜困难,去开创我们的事业,去追求我们的美好生活。”知识长期不用,会在有限的记忆空间里淡去,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观念熏陶、思考能力却会在未来的生命中授益于己。
况且,知识和思想并非灌输可得,它需要在漫长而丰富的人生体验中在某时某刻得以顿悟,正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在多年以后的某一刻才会醍醐灌顶:鲁迅《社戏》中“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我们在经历了成年人的身不由己、梦回童年的时候才体悟到的时光易逝;朱自清《背影》中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是我们在长大成人甚至为人父母后才体味到的父爱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是我们在背井离乡后才感受到的绵绵乡愁……这就是教育的滞后性,初学时茫然不懂、不以为然,但在成长中的某个瞬间会茅塞顿开、幡然醒悟。有人说,那是因为上学时我们忙着赶路,没有精力品味文人风骨。实际上,我们并非忙着赶路,而是当时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支持我们去感知、去理解、去頓悟。所谓“知是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才能最终形成教育闭环。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才会感知到、理解到、顿悟到,那时教育的价值才会真正显现。
七月毕业季,学子“升级”,教师“轮回”。我们须警惕学子在“比拼赶超”中陷入焦虑,更须警惕教师在教育循环往复、改革迭代中丧失意义感。学子要深知,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感知、理解和顿悟的起点;教师更要深刻领会,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并非一成不变,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日月经天。
别急着赶路,可能蓦然回首时,就会看到灯火阑珊处“那年的自己”。驻足凝望时也许会发现,终点隐藏在起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