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义
东北抗战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持续时间之长、条件之恶劣、战斗之惨烈,当属世界之“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最悲壮、最辉煌的篇章。近年来,随着“14年抗战”概念在国家层面的引入和应用,东北军民历尽苦难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的光辉历史更加得到了历史性肯定。于东北抗战史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促使研究者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继续投身这项工作。毫无疑问,东北抗战史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众所周知,东北抗战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为主,尤其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众志成城,积极配合关内战场,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加强东北抗联研究是深化东北抗战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对史料的把握是历史研究的关键性因素。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并专门提出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的要求。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的支持下,众多专家学者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运用国外资料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国外有关东北抗联原始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对于全面推进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在研究意义上,以国内和国际的两个层面来认识中国东北抗联研究的重大意义
国内意义上,研究突显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肩负民族希望和历史责任,率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强音,14年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尽管抗战初期国民党爱国将领李杜、马占山等义勇军做了一些积极抵抗,但由于内部涣散等主客观因素很快溃败。只有中国共产党团结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奋战,最终形成国内较早最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英勇的抗联战士秉承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光耀千秋的东北抗联精神。从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全过程来看,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斗争智慧和战略眼光。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北抗联的丰功伟绩。以国际视野窥探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及全国抗战中的贡献,能够更有力地说明中国共产党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
国际意义上,研究彰显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捍卫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受战后冷战思维、国共内战等因素影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中国成为二战后“被遗忘的同盟者”,中国抗战的作用和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以国际性抗战史料研究东北抗联,能够充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其一,在近代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地区利益,日、俄、英、美等国在此角逐,矛盾较为激化,被称作“亚洲的巴尔干”“远东的弹药库”等,有着多重复杂的国际国内关系,这就决定了东北抗战的国际性。其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实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甚至超越国界,代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通过有关东北抗联国外的研究,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关联和形成过程,突出东北抗联对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其三,通过对日本有关东北抗联反“讨伐”、反“集团部落”斗争等原始资料的译介与公布,重现抗联战士无惧艰险、奋勇抗敌的鲜活画面,有利于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东北及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研究资料上,中外历史资料相结合来深化中国东北抗联研究
国外相关的东北抗联资料能够直接弥补东北抗联史料的不足,与中国国内资料形成互证、补正。由于所处环境极端恶劣,大部分领导人和战斗骨干牺牲,东北抗日联军一直是抗战历史研究中文献记载较为单薄的一个领域,而国外有关东北抗联的新资料的挖掘与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历史缺憾。东北抗联历史关涉多国多方,如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讨伐”、中朝两国人民的并肩作战、苏联的支持与帮助等,相应形成了不同文献。尤其是日本,作为敌对方,为侵略和统治东北乃至整个中国进行了大量情报调查和研究。在19世纪末,就已基本形成了政府部门调查、军部调查、民间组织调查、企业调查以及个人踏查五大资料系统,除了少数几部被中国翻译外,大多至今还未公开出版。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有助于补正以往研究的阙失,还可形成中外互照,强化对国内外史料的考证和解读,达到“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要求。
三、研究思路上,围绕日本侵略东北地区和东北人民抗日斗争这两条主线来进行东北抗联研究
日本侵略东北和全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两条主线,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阐述东北抗战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等。在实际研究中,有的学者在进行日本侵略东北史研究中单一依靠日方资料而缺少中方资料的互证和补正,有的学者在进行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史研究中单一依靠中文资料而缺乏日文资料的互证和补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全面、充分而有力的论证。同时,这样的研究思路还能为我们提供通过“他者”来反观“自我”的新视角,加深新时代对东北抗联史研究的重新思考,拓宽党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四、研究视角上,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来阐释中国东北抗联研究
历史研究原本就存在宏观、微观的区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宏观研究是从全局的视角研究历史,着重对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揭示历史的本质及规律;微观研究是从局部或具体历史事件研究历史,着重史事的细节钩沉与精审考订。但宏观与微观都是相对而言,对于中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历史来说,东北抗联的研究为“微观”;而对于某一省区来说,县以下的乡镇村落又属微观。再则宏观中有微观,微观中亦有宏观,相互交织,实际上很难截然区分。从学术评价角度来看,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无高下之分、优劣之別,关键是研究者自身的治学态度、功力与境界有所差异。如我们在微观研究中,通过对杨靖宇等抗日领袖的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东北抗联的整体、宏观研究,如以杨靖宇精神来烛见抗联精神、抗战精神。在宏观研究中,由于各国研究者的政治立场不同,研究方向与关注焦点亦各有所异,对问题的解释显然有很大差别。通过对国外有关东北抗联研究成果的掌握,有利于全方位了解各国的研究视角、方法与热点等,是深化东北抗战史及中国抗战史研究、建立跨国境的历史认知与历史共识的必然路径。
“在世界重识抗联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立足现实,钩沉历史。在国外文献史料中追溯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根源和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同时,有助于唤醒中、朝、俄等国人民的历史记忆,缅怀民族先烈的苦难与辉煌,加深对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认识与体悟,从而促进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并为世界各国间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利借鉴。
此外,通过国外有关东北抗联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国家层面所作出的重大历史决策问题,从而形成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止时间的共识,即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历时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久的反侵略战争。
目前,我們学界大多还是停留于中国本土资料的利用和研究,国内学者利用国外资料不足,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较少;能够熟练利用外文文献、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还很少等,仍是学术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另外,国际学术界对东北抗联的整体性研究与了解也处于缺失状态,基本都是利用本国资料进行研究,缺乏多国的互相论证。因此,必须加强对国外资料的搜集与运用,尤其是重视日方文献。
首先,明晰使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们对于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的科学态度。对东北抗联域外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一方面是抢救珍贵文献,另一方面是发掘出史料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中国学者应勇担重任,明晰在国外有关东北抗日联军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工作中的历史使命,为客观全面地展现东北抗联历史原貌贡献力量。同时大量引入掌握多门语言且具备史学基础的相关专业人才,为研究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加强国际视野和中外交流,在世界学术话语中发出“中国声音”。当前国内外抗日战争史研究涉及不同领域,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与学术观点相互交锋,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各有千秋。学术界应将东北抗联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在历史认识交锋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突破本土学者的局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对话,整合学术资源,增进研究主体的互动,秉持求真、求实、求信的原则和立场,推动抗战史研究走向学术化、国际化,不断提升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境界。
最后,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国外关于东北抗联的史料与研究有着多种形式,如日俄相关的档案和调查报告、朝鲜抗联战士回忆录、欧美相关东北抗战的新闻报道等,我们在科学甄别史实的基础上,要将这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料进行互相印证,尽量还原历史真相。尤其注重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抗联历史比较久远,国外存在抗联队伍留下的史迹,还有为数不多在世的抗战老人,我们应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式将这些抗联记忆转化为历史资料予以保存,以丰富对抗联历史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国际视野下的东北抗联研究,是东北抗战史及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需要众多专家学者齐心协力,深入挖掘东北抗联历史,进而推动国外相关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
(本文系“东北抗联国外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5ADJ005)”系列成果)(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隋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