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荣
(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潍坊 261061)
潍坊是“三个模式”(“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发祥地、农业产业化发源地,用全国1.7‰的土地、1‰的淡水,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19‰的农产品出口额[1],成为全国知名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潍坊作为农业产业化强市,拥有农药生产企业52家,经营门店5 500家。潍坊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农药包装废弃物,2020年以来,共产生农药包装废弃物约1 694 t,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
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处置工作,初步构建了处置机制和模式,并取得显著进展,有力保障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潍坊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和新征程中,更加迫切需要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1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潍坊市高度重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2021年印发《潍坊市农业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统筹协作等各项规定。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回收处理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监督管理职责。市县两级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义务的监督管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活动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筹集拨付回收处理补助资金等。市县农业执法部门会同综合执法部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1.2 创新完善回收模式 市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按照“谁使用谁交回,谁生产销售谁收集”原则,全部建立回收体系,探索形成收集、储存、运输、入库、处置等一系列回收处置流程,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全市已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12 500多个,其中农药经营门店设置6 617个,行政村设置5 909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存储站60多个,为农民就近投放、就近处理提供了便利。
1.3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坚持开展常态化检查,严格依法依规监管。近三年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类巡回检查抽查,处置不按要求回收、台账记录不全等问题。注重典型示范带动,评选标准化经营门店,开展农药生产企业分级评定,较好发挥了达标企业、门店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回收站点配备回收桶、回收袋等相关设备,及时转运处理。建立健全回收管理台账,回收中心及各回收网点如实记录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储存、数量、去向、时间等内容。
2.1 回收机制逐步完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县两级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市县农业执法部门及综合执法部门等各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分工协作、细化工作责任。全市初步形成了系统、协同、高效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监管机制,回收工作有序开展。
2.2 各地回收效果显著 回收率、处理数量等稳步提升,2021年回收率达到68.1%。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灵活创建相应回收模式,寿光市建立网格化收集处置方式,高密建立市、镇、村三级回收体系,安丘市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探索“环卫+”模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均取得较好成效。
2.3 民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政府宣传引导,企业和门店带头回收,树立典型,切实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农药包装废弃物危害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田间地头、沟渠湾塘等地方农药包装废弃物明显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1 废弃物回收率和处理数量比率各县区差异大 从全市回收情况看,2020年至今,全市总计产生农药包装废弃物1 694.07 t,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802.56 t,占比47.37%。从各县市区回收情况看,有的县市区回收率93.9%,而有的仅为20.1%,差距明显。全市处理数量有一定提升,2020和2021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数量占已回收数量比重分别为75%、86.7%,占应回收数量比重分别为15.7%、59%,虽逐年提升,但处理率较低的问题仍存在。各县市区之间数据变化大,工作不平衡,有的县市区处理不及时,长期积攒,存在安全隐患。
3.2 监管工作缺少信息化支撑手段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市、县、乡及相关企业、门店,没有建立统一、便捷、精准的回收管理信息化系统,数据统计分析不全面、不完整且不及时。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统缺少统一规范和要求,有的技术开发滞后于形势发展需求,部分门店经营用电脑使用率低,对发现问题、追踪溯源、跟进处理带来一定影响。
3.3 社会参与度不够高 农药流通去向复杂,回收工作面广量大。部分企业、经营门店、农户认识不到位,不重视,有关措施落实不到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加重,在村务农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乱用农药、随意丢弃包装废弃物的现象未根本好转,有的混同生活垃圾处理,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安全。表彰激励措施缺少吸引力,第三方服务缺少激励措施,社会参与度不高。
3.4 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方式单一,大多通过电台、电视台、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宣传,很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生产及经营门店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流动性强,存在业务培训不及时、不系统、不全面等问题。社会化服务程度相对较低,大多采取企业产品推介形式,宣传培训实际受众面相对较小,未形成规模效应。
3.5 执法监管力量不足、力度不够 缺少执法监管人才,越到县乡基层情况越严重。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大多没有专职监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力不从心,有时被动应付,不能深入研判解决。工作中存在重检查、轻处罚现象,多以宣传引导为主。对一些共性、基础性问题,大多以批评教育为主,没有完全发挥依法严处的震慑和警示作用,整改的问题往往反复出现。传统的现场检查、抽查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难以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存在风险隐患。
4.1 进一步细化完善政策规定,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水平 2020年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后,市县分别出台相关政策,但具体配套措施还不健全。需进一步细化、规范,形成有章可循、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健全完善农药经营台账管理,切实规范生产经营及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为。建立并落实好农药生产经营者须和农药管理部门签订责任书、承诺书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名基层从业人员,确保台账、横幅、回收桶、承诺书、责任书等具体要求落实到位。
4.2 坚持协同联动,强化统筹管控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上下一体的监管体系,明确职能单位、目标责任、方法措施。积极推进部门联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不能仅靠农业农村部门“单打独斗”,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财政部门等也要各司其职。通过完善协同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探索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加强监管的方法路径,建立从生产到回收处理的全链条、闭环式监管模式。
4.3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依靠创新驱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绿色环保型农药,创新回收处理方式方法。加快“互联网+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建设,建立科学、高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固化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标准,对回收工作实现全域数字化管理,数据实时更新,问题及时预警处置,提升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采取财政列支、给予企业奖补等方式,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绿色环保型农药。
4.4 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加大政府购买、补贴扶持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激发回收处理积极性,提高回收率。强化检查指导、执法监督,定期开展专项整治等活动,对违规违法事件及时曝光,依法惩处。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不按规定回收处理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名单,依法动态监管,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处置。
4.5 加快基层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宣传培训 配齐配强基层农药监管人员队伍,尤其注重遴选充实熟悉专业、年富力强的青年实用型人才。创新方式方法,采取专题会议、现场考察、新媒体宣传、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强化系统性、常态化业务培训,完善培训计划(规划),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提升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