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国学经典《论语》如一座嵯峨的高山,壁立万仞,苍苔侵阶。它独成风景,值得时代的每个人去仰望和品读。在《论语》中有一个词,基本囊括了一个人德、智、体、美、劳所有的要素,这个词就是“君子”。世人常言“君子如水如玉”,与君子相处的过程,是触摸自然、感受和谐之风的过程。君子是即便在一箪食、一瓢饮的环境中仍会完善人格,追求理想,乐在其中,修炼自身。君子的言行举止营造了一种舒适温润的感官氛围,那种似远似近而又非远非近的距离,正是君子所持有的一种待人接物的中庸之道。何以成君子之风?《论语》给予了回答。
一、“君子”的三层修养
君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修养?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一个品德良好的君子,一是具有仁爱,仁爱之君子故无忧虑;二是具有智慧,智慧之君子故无迷惑;三是具有勇毅,勇毅之君子故无畏惧。由此看来,作为君子,仁、智、勇是其所具备的三层修养。《中庸》中也提到仁、智、勇,三者被述为“三达德”,是实现人道仁义、精神价值的必修路径。
一是具有仁爱,仁爱之君子故无忧虑。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其核心。由此得知,孔子将“仁”看作君子的修养之本,没有“仁爱”为自身之基础,怎能称之为“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向弟子子张解答“何谓仁”时告知子张,一个遵循与符合“仁”的人,即一位君子,不可缺少五个人格品质:第一,君子一定要自尊恭敬;第二,君子的心胸要宽广敦厚;第三,君子要保持言行一致;第四,君子可以灵活立断;第五,君子要成人之美。“仁者不忧”,具备仁德的君子能够将仁爱和善意给予陌生人,其自身行为是可以摆脱物质场所的羁绊,置身人生自得坦然的无忧境界。欲仁而至仁,乐于仁道之事业,则必忘其忧。君子志于为仁弘道,以宇宙尺度来衡量自身,只在须臾之间,一切都是白驹过隙,过眼烟云。正如苏轼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处世以仁,君子在广阔天地之间塑造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不去计较外物的得与不得,之于天地自然精华所成。在永恒的宇宙里,君子立天地为人,所作所為里承载着人生追求,秉持着兼济天下的海阔胸襟。
二是具有智慧,智慧之君子故无迷惑。宋朝朱熹解释“明足以烛理,故不惑”(《论语集注》),好学、明智、慧心足以胜过私欲,不会让污浊之气将自身迷惑,亦不会随波逐流,陷于物欲之诱惑。君子的“智慧”体现在距离与尺度上。在人世行走的过程中,君子会很好地把控距离与界限,这种智慧不仅使距离不会疏远,反而会在相处交流中,让彼此的心境更加契合贴近,让彼此之间的感情得以理解长存,即《论语》所写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智足以胜私,慧足以配道,君子的智慧在面对选择抑或是决定时,无关所处境遇如何,总可以用一种空明澄净的禅悦之心来对待,可以用自身之慧心在精雅细微之处寻觅、发现美好,不会随意、颓唐地取得与舍弃。经受挫折,面对人生的时候,君子可以在平凡的时光日子里,踏进自然的山水,于清风明月,空山雨后中汲取力量,用智慧去寻找美、发现美、享受美。这种既高雅而又亲切的生活态度,是君子智慧情操最完美的呈现。智慧于身即以小而见大,格雅物而立智身,修贤德以润慧心。
三是具有勇毅,勇毅之君子故无畏惧。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的勇敢是来自对正义凛然、仁义之道的坚守。《易经》也有“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君子果敢自强,勇于面对万般境况,天高云淡,自知人生一晌清欢,所以心怀期待与理想,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君子的“勇毅”,是行走在内心想去的方向,对于前方未知的沟沟壑壑没有畏惧,只有不断前进、尝试和挑战的初心。一个内心笃定、勇敢奔赴目标的人,定会坦荡无畏,被人尊重。君子敢于直面环境中的苦难,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君子的勇气是一种高度凝练和持久升华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是理性活动与精神境界的重要体现,有了这种意志力,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去行动。人生无愧无憾,用平和的心态梳理生活,心安理得,成为自身意识的掌控者,才能活得潇洒自在。君子之勇是与道德意志紧密联系的,它是自觉的;君子的勇毅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与前面的仁、智二层修养相互统一起来的。要达到勇毅的修养境界,是以仁为本,尊德约行,“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学以获知,以智践行。
二、“君子之风”的汇聚之径
成为君子,要具备仁爱、智慧、勇毅三层修养,那君子的三层修养又是如何达成、汇聚为“君子之风”的?其路径在于修身养性。
首先是修身,其核心是文质兼备,内外兼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欲想成为君子的人修建自身。简而言之就是内在与外在,表达与内蕴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论语正义》载:“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则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君子者,所以用中而达之天下者也。”这里是指君子内修外省与礼制、文章一样,内容与形式一样重要。所有规约行为,都含有内外两部分,譬如古之行礼,于内要做到敬心诚意,于外礼之为礼,也必须有一套规矩、仪式来进行。“质”与“文”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中正之道,双方不可偏废其一。这跟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一个人的内里要做到自重有信心,进而向外层求知才会灵活不固化,对外交流才会言而有信。就如同诗人杜甫那般,将精神世界栖息于秋风茅屋,将人格灵魂安定于淡泊质朴,乐交于天下仁人志士。人不能被一张无形的、惰性的“网”牢牢困住,也不能安于现状,连脱离它的想法都没有。坚持修身到突破那个惯性的要点,身心才能自由,才可以释放出源源不断的行动力。只有内外兼修、身心契合,才可以达到君子修养合格统一的境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存在发展的,相互平衡,才能相辅相生,质与文的配合进而才会滋生出君子修养的美德种子。
其次是养性,戒色斗得,无欲而刚。如果说修身是君子发展、获得三层修养的种子,那么养性便是进一步催发种子生命生长的养料。君子之风的云梯,只有通过修身与养性相交融合才可达成。什么是君子的养性之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概括了成为君子一生中不同阶段中所要注重的心性,即君子完善修养的过程中要养性。养性又存在三条戒律。一是青年时血气方刚,心理与生理都不成熟,情愫轻率、盲从,此时要守得住空虚,不随波逐流,不迷恋女色。二是壮年时身体成熟过程中,好强气盛,因此要克制约束,勿与人发生搏斗。三是老年时气血已经减弱,要安定自己且远离贪婪。人在年轻的时候,对客观世界缺乏了解,因不当行为造成的后果会留下灾难性的印记。在哲学中,“色”指的是一切事物,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过是形式的颜色,所以用颜色来指代一切。远离“颜色”是为了避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诱惑。在壮年的时候,人们不仅有自己的观点,而且由于思想的刻板印象,往往更加固执,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有效管理和适当指导,人们就有可能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习惯。当人们到了老年,更关心自己的得失。他们更怕失去,更怕孤独,所以他们倾向于坚持一些东西,执着于一些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全的事情。在老年的时候,人们应戒除固执贪心,顺应自然。贪婪会导致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着失去。碌碌无为的人不会有明确的阶段,也就很难全身心地进行人生规划、生命渗透,最终彻底放弃自身的价值塑造。唯有君子才会具有求知的强度,投入自身的时间和精力,去竭力储备与精进自己的人生观,抑或是用行动、品质、情感、智慧来表达自身对生命的认识。
三、当下君子:玉其表更玉其内
仁、智、勇是《论语》中所崇尚的君子修养。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具有君子的品行与修养,进而汇聚“君子之风”。在当今社会,“君子之风”也是人人应坚守的道义与风尚。要想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便须时刻修炼自身,将仁、智、勇的践行牢牢地放置在自己的人生底色上。守爱以至仁,拥有责任与担当;守明以至智,保持清澈与理性;守行以至勇,凝聚自强与坚毅。把狭窄的心思放宽,则淡然无忧;把混浊的头脑磨炼,则多智不惑;把畏难的退缩掩埋,则勇而无惧,以此在社会中自身才可以做到知情意行的相辅相成。在某种意义上,健康、高尚人格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人格的既定,目标驱动的着力点是让自身成为理想的样子。因此,追寻君子之风的过程也可以呈现为开发自身潜在能力的过程。依照现代主义心理学,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必须有“爱”,有进行社交和自我实现等社会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除了人人兼而有之的外在基础,后者才是自我完善和培养的内在核心。
如果内在人格与主体的外在基础完全分离,那么自身的知情意行也会独立分散,更不用说对情感、性格、道德、理想的完善了。现代社会中,有的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看上去很有知识,口才了得,实际上说的都是空话,毫无营养。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没有经过对文化文明的沉淀、滋养、反思和钻研来提升自己内在修养,进而变得无礼,显示出粗野,变得过于原始,充分暴露了人的原有本性。相反,如果一味地注重内在修炼,只知吸收,进而就会丧失了人的生活本性,囿于自己的世界,会显得浮夸、虚浮。所以,要外延与实质配合得当,内外兼修才算是真正的君子。正是因为无论文和质哪一方缺失,都会带来不完美的结果,两者均衡统一,才是最适宜的。其实我们所坚守和固执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好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科学没有尽头,带给我们快乐和安全的东西是无限的,但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就在我们停下脚步之后,自己剩下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君子的锋芒从不向外显露,力行做事从不个性张扬,精神世界未有偏执激狂,翩翩君子之风传出的是圆润优雅的人生处事态度和美好涵养的君子为人本身。事实上,君子之道就是让自身知道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人性的智慧在于对自身发出反思,君子的修身养性是一种过程,一种吐故纳新的过程。一切的事物、精神、永恒、良知,在胸前就像一股股波浪,激荡在心灵深处,促使人们追求着人格的质量、道德的境界。
《论语》这部经典在历史的传承中未曾褪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认真品读《论语》,我们可体悟其中蕴藏的强大生命力,用心感受它的风华绝代,于青灯古卷中仰望君子之风。在当下社会,我们要努力做爱国爱家、勇敢奉献、诚实友善的君子,学会不断抵御外物给予自身的诱惑,让身心进入一种独立的状态,逐步唤醒自己心中的勇敢与坚贞;始终保持一种不卑不亢、温玉清澈的心境,一丝不苟地描绘人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轨迹,并且用自己的全身心充分地享受它,完整而不间断地去享受它。每个人的成长都会踏过群山环绕、广袤无垠,来开辟属于自己崭新的天地,对自身所处的这个过程,对自身将要构建的精神世界,要认识与塑造的价值观需要精心打磨。
在和谐安乐的今天,在《论语》的世界里,我们可触摸君子之风、品行之美、精神之境,品君子修身以内外兼修为根。君子养性以戒色、斗、得为本,即君子之根本在于修身养性。有幸品读《论语》,以文质彬彬、无欲而刚的君子之性进行规约,与《论语》并行,以耳聆听、品读圣人精深玄妙的君子之道。君子温玉,洵美且异,玉之光芒隐于内而润形于外,君子之道温和如暖玉,浸润之光盈怀拂面。君子之风,和而有蕴,外以雍容自若之神采,內以豁达潇洒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