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视域
——兼论与中国艺术人类学之比较

2023-08-02 02:04王永健
艺术探索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学人类学学会

王永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研究所,北京 100012)

引言

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第13个学科门类。由此,围绕着艺术学学科门类及其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和设计艺术学5个一级学科,学界涌现出数量颇丰的学科建设研究著述。这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这一具有纲领性意义的指导文件不无关系,很多新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均在寻求与该文件的对应性,力图找到学科的合法性地位。民族艺术学(或称艺术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西学东渐”遗风,一方面,一批留学海外学习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或美学的学者学成归国,他们回国后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译介西方学术著述和开展本土田野调查等;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西学由日本输入中国,内容以社会科学方面居多。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国家力量推动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及至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推动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撰所进行的民族民间文艺调查,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民族艺术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民族艺术学并没有进行专门的学科定名,学科定位、理论基础、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等关系学科存在合法性的元理论命题也亟待学界深入探讨。

日本学界对民族艺术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木村重信便发起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术组织——民族艺术学会,该学会主办了一个学术刊物《民族艺术》(《民族兿術》,下文如无特别说明,《民族艺术》皆指该刊),刊载有关民族艺术学的理论与田野研究论文。笔者曾于2019年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访学,访学期间多次前往民族艺术学会办公室所在地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和秘书处所在地大阪大学文学部查阅资料,拜访相关负责人。结合前期积累,本文将探讨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视域,并试图将其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进行比较,以期能对中国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一、学科定位

要探讨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首先要了解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学科设置原则。文部科学省是日本官方高等教育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对于学科设置和学科发展战略,文部科学省每年会发布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并不会对高校的学科设置进行强制干预。比如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文部科学省便会将其作为急需发展和研究的学科专业,在相关文件中提出,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做出引导。文部科学省将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按照学科类别划分为三类:普通类、综合类和以专业教育为主。艺术学属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科,各大学对于系部和学科的设置有充分的自主权,会根据学校特色和教授的学术资源优势来进行学科设置。这么做可以避免学科的重复设置,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这与我国自上而下推行的各个高校学科体系设置有很大不同。笔者根据202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做的全国大学一览表①令和2年(2020年)度全国大学一览,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ichiran/daigaku_r02.html。作了数据统计,日本共有专门的艺术大学31所(包括艺术综合大学13所、美术大学9所、音乐大学10所),设有艺术系部的大学77所,设立有艺术类研究生招生的大学88所。

由上述可知,民族艺术学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科之下高校自设的学科,各高校依据自身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设立相关的学科或研究方向。对于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日本学界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木村重信是对日本民族艺术学影响较大的学者,他是大阪大学的教授,学科背景是艺术史。他指出:艺术学与民族学在过去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着各自的研究,二者毫无关联。但是在目前的学术发展阶段,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以往艺术学领域的研究者大多将艺术事象从其所生存的社会语境中抽离出来,探讨其审美或艺术的意义。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者则将艺术事象作为阐述宗教、文化等社会现象的手段。[1]16根据木村重信的论述,在以往的研究中,艺术学与民族学是互不相干的,没有合作,各自从学科本位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式使艺术研究脱离艺术事象生存的社会语境,民族学研究只是将艺术作为文化的附属物和阐释社会现象的手段,而忽略艺术本身。基于这样的状况,艺术学和民族学相结合,并互相合作,进而形成新的综合性学科成为可能。

应该指出的是,木村重信将民族艺术学视作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与前述日本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但是,木村重信并没有清晰地划分出学科界限,更多地将民族艺术学看作一个专属的研究领域,聚焦于探讨该领域内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木村重信发起成立了一个学术组织——民族艺术学会,该学会在日本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民族艺术学会成立于1984年4月4日,秘书处设在大阪大学文学部美学研究室,会费管理处设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2-4-16。学会的杂志事务办公室设在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大丸·藤井研究室。学会有正式会员1 600余名,赞助会员21名。学会首任会长为木村重信。学会于2003年设立了“木村重信民族艺术学会奖”,奖励在这一领域做出突出研究成果的学者,主要是对已出版的图书评奖,奖金为20万日元。围绕着民族艺术学会,一个由多元学科背景学者构成的学术共同体由此形成。

与木村重信不同,石田正和山口修两位学者观点明确地探讨了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石田正指出,民族艺术学是民族学与艺术学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民族学与艺术学的共同课题可以概括为:“一,投入它的内部;二,在自我与他人互相以其本来存在方式表示自己的共同的地平线上,使真正的自由理解成为可能”[2]218。这是哲学性较强的一种表述,民族学与艺术学的互融互鉴,二者均有受益。石田正提出这一共同课题的认知,受到了民族学家岩田庆治的影响。岩田庆治在《实地考察中的世界》一文中指出,参与异文化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舍弃母文化,“跳进异文化之中”;二是注意接近异文化的方式;三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四是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对话中“尝试立足于超越各自立场的新的地平线上”。[2]216山口修指出,民族艺术学的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民族艺术·学”,即从艺术的立场出发,通过解释艺术规律来进行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一种是“民族·艺术学”,将民族艺术学视作民族学的一个分支,从民族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艺术。主要学术目标是从特定族群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系、认识论、语言法则来探讨艺术,从而加深对其文化的理解。[3]124

此外,大阪大学的谷村晃围绕着“民族艺术”是什么这一话题,指出民族艺术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相关。学科背景不同,就对民族艺术学的认知有不同的关注点,于是出现了“艺术民族学”“音乐人类学”“民族·艺术学”“民族艺术·学”“民族学·艺术学”等不同认知。[4]171-173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樱井哲男指出,要使民族艺术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有必要采用传统艺术学没有的方法论,如果不能在方法上拥有独特性的话,学科成立的基础就会变得薄弱,在这一点上,民族志是很强大的武器。[5]176-177他从方法论的层面对民族艺术学的学科特质作了阐述。

在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具有一定关联的学科进行了归类,明确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共同制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学科类别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4个门类。该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各高校依据该目录进行学科和研究生招生方向设置,开展人才培养。不同的高校可依据所拥有的学科门类和学科优势情况,设置学科和研究生招生方向。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学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下设置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在法学的一级学科民族学下设置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生招生方向。目前来看,民族艺术学/艺术人类学只能称为一级学科下学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其在国家目录中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笔者对我国高校设置艺术人类学相关专业的情况作了统计。(表1)

表1 我国民族艺术学教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中国学界对于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归属因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设置情况、学者的学术背景等原因产生不同的划分和认知。李心峰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曾翻译并撰文介绍了日本民族艺术学及其研究状况。②具体可参:《日本的民族艺术学研究》,《民族艺术》1989年第2期;《何谓民族艺术学》,《民族艺术》1989年第3期;《民族艺术学基础的确立》,《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第6期;《日本<民族艺术>简介》,《民族艺术》1990年第2期,等等。他指出,我国民族艺术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较大发展,涌现出了数量可观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并有专门研究民族艺术的学术期刊,在这样一种前期准备很好的基础上,有必要从理论上更深入、系统地探讨民族艺术的各种基本理论问题,应该创设一门民族艺术学学科,为完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体系做贡献。[6]73这是目前最早可见中国学界倡议创设民族艺术学学科的呼声。李心峰在《民族艺术学试想》一文中对民族艺术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从七个方面作了阐述。[6]在最新的研究中,李心峰对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作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民族艺术学是研究人类艺术在不同地域、国家及文化圈中存在的各有特色的民族艺术现象,探讨其一般原理或共时存在系统等问题的艺术学分支学科”[7]7。他分析了民族艺术学的研究问题域,对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属性作了界定,认为民族艺术学属于艺术学的分支学科。

当然,不同高校和研究院所根据自身的研究专长和专业特色,会把民族艺术学设置在文学、民族学或艺术学等不同院系。尽管学科划分和院系归属较为复杂,但是这种多重学科知识视野的叠合,使民族艺术学吸收融合了不同学科的优势,拥有了今天学术资源丰富、学术视野开阔的发展活力。民族艺术学不囿于艺术门类的局限,而是以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切入艺术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交叉学科。王建民指出:“艺术人类学研究应当秉持人类学的立场,通过艺术形式分析、类型分析、结构分析、工艺过程和场景描述本身,进一步说明艺术背后的文化理念,说明这些艺术形式之为什么的问题,也有可能回答艺术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如形式、情感、激情、想象之类。而这也恰恰是以人类学定位的艺术人类学下一步必须要努力通过人类学田野民族志个案研究解决的难题。”[8]这一论述将艺术人类学置于人类学学科之下,主要与高校学科设置和学者的学术背景相关。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成立民族艺术研究院,主要也是依托双一流学科民族学,统摄校内音乐、舞蹈和美术等学科研究的优势学术力量,建立一个凸显学校特色的研究机构,使其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族艺术理论研究阵地。

当然,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囿于篇幅不再赘述,可参照表1对应观之。笔者认为,对于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不妨借鉴日本的经验,将其作为一个专属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依据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聚焦于民族艺术问题的探讨。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已呈现出“淡化学科边界,突出研究问题”的趋势。

二、研究视域

研究视域既包括研究对象,也包括研究对象的指向范畴。民族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为艺术事象,应该如何更为准确地界定民族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呢?木村重信在《民族艺术》创刊词中,对艺术进行了重新厘清。他指出,艺术这个词是由英语单词art翻译过来的,“意味着人工、技巧、技术,指制作物品的一切行为”。[9]199因此,建筑、雕塑和烹饪都是艺术,所有这些都在同一个维度上。这样,艺术原本指的就是“形成的技术(art)”。因此,在近代早期的欧洲,艺术和技术都用art表示,两者之间没有区别。[9]199-200

但是,到了现代,艺术开始重视作者的个性,“作为自我表现的art的意义增强……以往小写的、复数形式的arts变化为大写的、单数形式的ART。这种art概念由arts到ART的变化隐含着重大的问题”[9]200。这种变化与构成艺术世界的三方——即作者、作品、接受者(或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对于arts而言,作者和接受者通过作品紧密相连;但对于ART而言,在追求自我表达的背景下,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单方面地变强,而接受者的作用则变得相对次要。ART主张艺术世界的自律性,arts主张艺术世界的他律性。人们普遍认为,和ART相比,拥有更多arts特征的民间艺术,似乎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比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ART注重表现作者的个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己的世界。而arts则是以集体表象为基础,来源于人们的现实世界。假设艺术的边缘有一个界限,那就是现实世界,艺术被现实世界阻断、分开。所以界限的中间部分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自由空间。也就是说,界限中的空间是一个环状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断面,这就是作为纯粹艺术的ART。但是作为arts的民族艺术并没有这个界限(不受现实世界阻断)。因此,民族艺术并不是在自由空间中自立,而是作为现实世界,直接介入人们的生活。这样,民族艺术也就可以直接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并表现出每个民族的感官和意识。[9]200-201(图1)

图1 民族艺术

木村重信指出,为了研究这种民间艺术,需要一个组织在不同的相关学科之间交换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这也是民族艺术学会成立的原因。该学会创办了《民族艺术》杂志,刊载该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不仅刊登第一次发表的、具有独创性的学术论文,还刊有报告、资料介绍、艺术品的评论和书评。换言之,可供进行研究的学术资料同样刊登。此外,该刊也会刊载一部分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出于民间艺术性质的考虑,在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前,研究者需要征询其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意见。

杉田繁治对民族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作了界定。他指出,从某一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民族特征的艺术,气候不同,语言、宗教和物质文明、生活习惯不同,这些创造了民族的特征。用语言不能清楚地说明其特征,但是,在属于不同文化的人看来,这是不同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其中以属于艺术范畴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的就是民族艺术学。杉田繁治提出了一个概念“冗余性”,意即非实用性、非必要。他绘制了一幅图(图2),表明技术、民族艺术和一般艺术之间的区别和各自所处的位置。

图2③杉田繁治《民族艺术学与媒介》(《民族芸術学とメディア》),《民族艺术》(《民族藝術》)1993年第9期,第181页。

图2是以地域性为横轴的二维坐标系,横轴除了地域性之外,还表现为人工度。自然的存在经过人工技术的修饰,变得更加洗练。技术实用性较高的如制作工具或加工工具,其原材料等是地域性的材料。一般艺术没有地域性,普遍性很高,而且对于维持生命的目的来说,其必要性较低,即冗余性高,因此居于右上角。民族艺术占据了中间的位置。虽然这不是一幅定量图,但杉田繁治认为可以看出民族艺术的位置。

就研究对象的指向范畴而言,日本的民族艺术学研究一开始就秉持全球化的学术立场,不仅关注本国内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而且也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事象。研究者对其他地区的艺术事象开展艺术田野调查,足迹遍布东南亚、非洲、北美、南美、澳洲、欧洲等地。由《民族艺术》开设栏目(表2)和刊发文章可知日本民族艺术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其研究者不仅有日本本国的学者,也有外籍学者。从学者的学科背景来看,不仅有艺术史、民族学、美学、民俗学等学科专注理论研究的学者,也有艺术家、设计师等专注艺术实践的学者。笔者对《民族艺术》创刊以来的栏目开设进行了梳理,《特集》和《民族艺术学的不同层面》是多年来的常设栏目,《特集》主要刊载针对不同地域艺术事象展开的研究,以及将某一艺术事象作为研究专题组稿形成的专栏文章;《民族艺术学的不同层面》主要刊载民族艺术学的理论与艺术田野调查研究成果。2010年开始,该刊增设了《民族艺术学的现场》专栏,主要关注现代性语境中的艺术研究,如现代的染色、陶艺展、美术家等,与现实社会发展贴合更为紧密。由此可见,日本民族艺术学具有宏阔的研究视域,关注现实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

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变化是,《民族艺术》杂志在运行35年后更名为《民族艺术学会会刊》。对此,民族艺术学会第三任会长吉田宪司解释说: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语境的不断改变,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已经很少使用“民族艺术”这一概念,现在它更多用于指称世界上那些原始土著部落的艺术。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艺术被认为除了是一种艺术之外,还有一种“民族本有的艺术”的指称,这使讨论变得困难,期刊更名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民族艺术学会的英文名称由“The Society for Ethno-Arts”改为“Society for Arts and Anthropology”,即“艺术人类学学会”。④吉田宪司《民族艺术学会会刊》创刊致辞,https://mg-gakkai.org/学会誌『arts』『民族藝術』/。此次更名是日本学界对于“民族艺术”这一关键概念在学理层面一次认知上的改变,对“民族艺术”一词的使用变得更加谨慎,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带来的歧义和诟病。学会的英文名称不使用民族学而用人类学,是因为艺术人类学比民族艺术学更具中立性立场。这是日本民族艺术学会的最新变化,反映了日本学界对关键学术概念的认知转变。

就中国学界而言,20世纪以来,民族艺术学主要以本国视域范围内的民族艺术研究为主,从关注本土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开始做起。这一点与日本的民族艺术学研究有所差异。这一状况自2000年以后逐渐改变,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学者有条件到国外进行田野调查,中国学界开始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艺术,不仅关注本国的艺术,而且开始对其他国家的艺术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成立对于相关研究的促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有1800多名会员的一个学术共同体。伴随着学会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学术研究也日益国际化。⑤王永健在《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一书中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展开了系统论述。如果说从20世纪70年代末艺术人类学进入中国之后的20余年,我们一直跟在西方艺术人类学后面学习,那么从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之后,中国艺术人类学开始注重本土化、国际化的理论建构与学术交流。

时至今日,中国艺术人类学不仅关注古老的、延续至今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关注当代正在发生的艺术以及都市和大众文化;不仅关注本国的艺术,也对海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艺术开展田野调查和研究;不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也关注历史空间里的艺术;不仅关注艺术作品,也关注艺术家、民间艺人及其艺术活动。总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已经拓展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事象之中,试图描绘一幅全景式的人类艺术研究景观,构建一个隐藏在艺术背后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

结语

民族艺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日本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其学科定位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科之下高校自设的学科。因研究者学科背景的不同,对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出现了较为多元的认知。伴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日本学界对“民族艺术”的使用发生了转变,当前,日本学界已很少有人使用这一概念,日本民族艺术学会将学会的名称改为艺术人类学学会,学会所办杂志《民族艺术》的名称改为《民族艺术学会会刊》。就研究视域而言,日本民族艺术学研究一开始就秉持全球化的学术立场,不仅关注本国内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也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事象。

中国民族艺术学学科的建立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就本国研究视域范围内的民族艺术研究而言,需要建立一门具有高度统合性的学科,能够实现对专门问题域的研究。此外,中国学界一直较为重视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创办了一系列专门研究刊物,如《民族研究》《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西北民族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等,以及多所民族大学和学报,这些都是民族艺术学研究的学术阵地。有了民族学和艺术学的学理支撑,我们期待民族艺术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也期待将来能够创立一本《民族艺术学》刊物,带领中国民族艺术学研究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民族学人类学学会
《审美人类学》评介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学会分享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学会分享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