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军工 “热心创造”(上)
——怀念我的父亲人民军工科学家钱志道

2023-08-02 07:40/文
国防科技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军工延安

钱 匀 /文

“啊,紫芳沟!我回来了……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延安出生的女儿——回来了……”

站在延安安塞那槐花飘香的黄土高坡上,对着原中央军工局紫芳沟化学厂遗址,我从心底里深情地发出了这一声声热切的呼唤……

阵阵春风荡漾而过,眼含热泪的我,确实感觉胸中有万语千言却又很难一瞬间完整地表达出来。发生在2019 年仲春时节的那一幕幕穿越时空隧道的场景,至今还在我的眼前不时地浮现,那思念的情愫,真是令人常思难忘。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人民军工奋斗史,这是一部血火交融的科技强军传奇!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为人民共和国诞生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的——我们的父辈!

热血抗战 奔赴延安

我的父亲钱志道于1910 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小职员家庭,193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后,浙大鉴于他品学兼优,极有培养前途,决定让他留校担任助教。但此时,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急骤的变化,继东北沦陷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进而染指华北,威逼淞沪,企图把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时局动荡剧变,“江浙之大,已搁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父亲再也无法安心于助教生活,军工救国的念头又在他心中重新燃起。于是他毅然投笔从戎,先后应聘到南京兵工总署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山西太原理化研究所。这时已有日军惨无人道地使用化学毒剂屠杀中国同胞的消息传来,太原理化所决定重点研究生产对付日军毒气的防毒面具,以帮助中国军队提高抗击能力。当时,防毒面具中的活性炭需用椰子壳烧制,而地处北方山西根本不产椰子,血气方刚的父亲大胆地采用山西当地的核桃壳废料烧制成活性炭作为替代品,经试验同样能达到防毒的效果。这是父亲将所学知识献身于军工产品研究的肇始之作。

1937 年11 月8 日,日本占领太原。父亲目睹了国民党军阀的腐败无能,尤其是不抵抗的逃跑政策,致使大片国土丧失、百姓流离失所、太原理化研究所此时也已作鸟兽散的情景,使他异常苦闷。而失业居家,也使得他有时间能经常与进步人士和地下党交往,特别是他暗地里阅读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后,在父亲的脑海里对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父亲还时刻关注时局、留心报纸、寻找出路。有幸的是,当他看到《新华日报》上刊登的八路军为生产防毒面具募捐的启事后,父亲在进步人士的指引下,立即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自荐。他在信中表明自己有一技之长,并愿意奔赴延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1938 年4 月底,父亲接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长李六如代表毛泽东主席写给他的回信。信中热烈欢迎他到延安去参加抗战,并详细告诉了他如何奔赴延安的具体线路。父亲反复阅读,热血贲张,兴奋不已,随即义无反顾地决定及早动身,奔赴延安。按照李六如信中的指引和安排,父亲于5 月18 日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转道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此后闯过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关卡,于同年5 月底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父亲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延安,这里的贫瘠与荒凉大大超出了他原来的想象。但李六如秘书长那番热情洋溢的话语反而令父亲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钱志道同志,我代表毛主席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欢迎你这样的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共赴国难。”延安虽然资源贫乏,经济落后,许多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布匹、农具、纸张、肥皂,甚至火柴等都要从外地输入。

即便是烽火连三月的抗战时期,这里仍然处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严密封锁之下,人民生活更是苦难维艰。但对照南京西安的铅沉浮华,在父亲眼里,穷乡僻壤的陕甘宁边区却是处处生机勃勃、风气清新。李六如同志向父亲传达了毛泽东主席要大力发展人民军工事业的重要指示。1938 年新年伊始,毛泽东主席就指出:“过去抗战部分失败,我们的国防工业不如敌人,也是一个原因,将来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1938年3 月,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指示以及革命战争需要,决定成立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由参谋长滕代远兼局长,李强、王诤任副局长。主要任务就是迅速创建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

军工局成立后,接管了驻延安柳店村的原红军兵工厂,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广泛吸收技术人才。当时军工局的人员主要来自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有从大城市和国外归来的技术人员,有从山西、河南、湖北甚至东北赶来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还有从部队抽来的战士和从当地招收的农民。

父亲到达延安后,组织上安排他到刚组建不久的中央军委军工局工作。父亲在这里结识了与他前后脚到达延安的陈振夏、王立、郑汉涛、徐驰等一批毕业于北京大学等院校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30岁出头便闻名上海滩的机械专家沈鸿,还不辞辛劳从上海带来的10台机器和7 名工人。

他们都集中在李强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一面抓军工生产(就是把从江西官田长征过来的红军兵工厂,把起初只有的几十名工人按班组重新组织起来复装子弹),率先在离延安35 公里的茶坊,优先开工解决我军弹药异常缺乏的问题。一面着手选址,建立一批能生产弹雷枪和火炸药的小型兵工厂。父亲形容那时的情景就是"一切从零开始"。1938 年10 月,毛泽东主席再次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明确指出:“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直接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在白手起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令父亲终生铭记的事件,也坚定了他矢志不渝献身人民军工事业的信念。1938 年11 月20 日,日军飞机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工人们获悉后义愤填膺,在原太原兵工厂技师刘贵福的带领下,经过六昼夜奋战,将两挺马克沁重机枪直接改装成高射机枪,他们还对枪身的连接、瞄准具和发射机构等方面都做了改进,不仅组成了我军第一支防空力量,也充分体现了军工战士们誓死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一片丹心。

据父亲晚年回忆,当时的延安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完全可以讲,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父亲讲,最初他们为了寻找到能够制作火药的原材料,就把附近农家厕所墙壁上含硝的土刮下来熬硝,制作炸药。后来又冒着生命危险去敌占区和国统区搞原料。当第一批火炸药试制成功时,中央军工局正式决定在原东厂厂址成立军工局三厂,由钱志道任厂长兼工程主任,主要任务是复装子弾(即把战士们从战场捡回来的弹壳,重新装上火药、弹头)、造手榴弹和生产酒精。党组织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极大地激发了父亲他们的工作热情。

1940 年9 月19 日,朱德、董必武,徐特立等中央首长陪同爱国华侨陈嘉庚到三厂参观时,朱总司令讲:“现在国民政府不发给我们一支枪、一粒子弹,我们军队有40 万人,能不能每月给战士们每人造一粒子弹?”父亲和工人们深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响应朱德总司令“提高复装子弹和制造手榴弹的能力,支援前线”的号召,依靠工人,修造设备,克服困难,努力生产,迅速提高了产量。复装子弹由日产三四百发提高到千发以上。复装子弹的最高月产量曾一度达到13.5万发。工厂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进发。在父亲的带领下,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到1941 年初共复装子弹20 多万发,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

1941 年底,日寇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战也进入到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中央军工局决定一厂与三厂合并,仍称ー厂,毛远耀任厂长,沈鸿和钱志道分别改任机械总工程师和化学总工程师。这样,就使原来担任厂长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摆脱了行政事务,专心致志地从事技术管理和产品设计工作。合并后的一厂,主要任务是制造机器设备,扩大军事工业的基础能力。而父亲的任务,这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父亲晚年回忆,当时党组织找他谈话,一是告诉他已经被上级党委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二是要求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化学总工程师,在兼顾一厂复装子弹和制造手榴弹的同时,还必须全面负责筹建紫芳沟化学厂。该厂的设计纲领就是生产硝化甘油、硝化棉等化工产品直接应用于军工。每当父亲对我讲述这段历史时,他总是充满激情地讲:筹建紫芳沟化学厂,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上交给他的第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沃德研究院)

猜你喜欢
军工延安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河北军工砥砺奋进五年50件大事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