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娜 王 勇 胡红濮 雷行云 王 岩
(1北京急救中心 北京 100031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100020)
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应急救援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9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要求加强急救相关信息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2]。北京市作为首都,具有人口密度大、重大活动多、地形种类多、路况复杂等特点,对院前急救服务的时效性、有效性均提出很高要求,本文结合北京市院前急救信息化现状、问题及需求,构建与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发展相适应的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顶层设计,促进院前急救服务能力、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院前急救工作,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首都战略发展趋势演进,对院前医疗急救信息体系建设有了更高要求。目前,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程度与市民期盼、政府要求还存在差距。
随着北京市院前急救工作职责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围绕120调度指挥系统持续建设,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系统需要完善的模块不明确;各区院前急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存在基础设施、硬件设备配置不足,系统分散建设、多头采集等问题,且各系统整合难,数据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性差,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全市院前急救服务规范、绩效考核的监管能力。
120调度指挥系统经多次升级改造拓展集成了在线生命支持(advanced dispatch online life support,ADLS)、院前急救电子病历、院前院内医疗衔接等子系统,整合999急救资源,建立120和999协同指挥平台,最终形成1个市指挥调度中心,20个急救分中心,900多辆救护车,覆盖全市的急救信息网络指挥体系。但是,120指挥调度系统智慧程度不足,仅能够完成120电话呼救受理的信息化支持,尚未实现呼救人自动定位、多终端呼入、自动语音应答、自动调度建议、患者自动分级等功能,急救任务的受理和调度过程主要依赖于人工。
目前,北京市部分区急救中心、急救站在院前医疗过程中的信息主要由手工处理,未使用计算机系统。市直属急救分中心基于移动平板终端建设急救医疗信息记录系统,在移动专网条件下支持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用药信息的简单录入功能,但在合理用药审查、病历质控方面存在缺失,不具备直接读取救护车医疗设备数据的功能,依赖手工录入,存在错录风险。
市急救中心于2020年搭建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衔接平台,整合院前信息系统统一急救信息传输路径,调度指挥中心可展示医院、救护车状态等信息,医疗机构可接收患者信息、救护车实时路径等。目前虽已实现与28家医院院前信息推送(含13家院内急诊信息互传),但仍存在参建医院少、系统优化不足、院内数据回传积极性差等问题;同时院前院内信息标准化不统一,导致院前提取院内提供的数据较难,院内对院前的数据认可度不高。
2019年起,市急救中心依靠5G技术高宽带、低时延、高可靠、广连接的特性,研究构建5G急救指挥平台、研发基于5G的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改造救护车,系统集成实现救护车5G远程会诊、实时监控、调度系统实时推送5G信息、5G+急救单兵实时回传现场视频、突发事件处置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可视化动态管理,以及急救调度在线指导等功能。
自2011年起北京市120与110、122、119建立4台联动工作机制,但是突发事件的联动协同未真正实现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各部门仍然保持点对点电话沟通、手工数据录入、现场情况电话催报的工作模式。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院前急救缺乏信息化支撑。
市急救中心已针对院前急救任务建设业务管理系统,但对人员、车辆等要素的管理仍然依赖于手工,尚未实现对全市急救人员、车辆、药械、设备等急救资源的统一管理,未打通资源、运营、科教、决策4大管理领域,难以支撑北京市急救决策管理需要。
市急救中心依托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途径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沟通宣传渠道;急救费用结算实现移动第3方支付功能,市直属急救分中心已实现医保实时结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基本结算需求,但仍然需要手工填写发票信息和手撕发票的形式向患者提供票据凭证,患者无法便捷查看收费清单。
公众需要了解北京市急救政策、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信息,以及最新的急救动态、新闻、新发布的政策法规等。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还需要查询一般的急救常识、急救知识、急救方法等。呼救者需要便捷、快速呼叫120,在现有电话拨打120基础上,可以实现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途径填写急救需求信息;此外,呼救者希望提高120接通效率及呼入率,能够自动获取所在位置,简化询问个人信息的流程和项目,迅速派遣救护车辆,缩短救护车辆到达时间。患者希望救护车辆和急救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及时减轻病痛,快速送达医院,并且能够增加费用支付方式,开放在线支付、延后支付等,能够查询本人急救电子病历并下载相关票据凭证。
急救医生、护士希望使用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在前往患者位置的路上提前获取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病史,能够与患者建立通话,实时了解患者状态;到达现场后,需要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遇到疑难杂症难以诊断时有一定的辅助决策支持或者远程指导;在救护车辆上抢救时,车载医疗设备简化操作,能够自动记录数据,将数据同步到电子病历中;抢救完成后,简化电子病历书写流程,降低工作强度。救护车辆驾驶员希望能够安全平稳地驾驶救护车辆,迅速到达现场,提前规划好最佳行驶路线,遇突发交通情况可迅速调整路线;提前得知前方道路是否适合大型救护车辆行驶,社会车辆及时避让救护车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以及车辆故障率。医疗机构急诊人员希望能够统筹规划全市急救和急诊资源,在遇到医院急诊满负荷运转时,尽量不接收一般急救患者,也希望救护车辆提前通报患者情况,以便做好救治准备。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希望能够获取辖区居民急救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整合,形成完整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记录,便于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
急救中心管理人员希望创新管理方式,能够动态考核下级急救分中心、急救站,实时掌握各机构运行情况;掌握全市急救人员、急救装备、急救物资基本情况,监测急救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医疗风险。各急救分中心/站管理者希望能够通过信息系统管理本辖区、本单位所属急救资源等,通过系统自动获取固定需要上报的信息,减少报表数量。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急救中心等机构的决策者希望能够通过智能化辅助决策工具,了解全市院前急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急救资源紧缺情况;在遇突发事件时,及时、全面了解事件现场情况,掌握事件全貌,追踪事件处置进程,获得现场数据,作出准确指挥调度;在部署重大活动医疗保障时,能够实时监控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发现突发情况。
北京市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总体架构由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展现层、用户层以及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成,见图1。其中,支撑层主要为应用系统提供信息交换、数据整合等辅助工具;应用层主要面向急救人员开展各项急救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持;展现层面向公众、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
图1 总体架构
北京市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数据架构,见图2。包括人员、车辆、设备等基础数据,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在此基础上经过整合的管理和服务数据,决策支持所需的工具,以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医疗机构、公安、交通、医保等部门通过政务云或北京市急救云平台传输的外部数据等。
4.3.1 北京市急救云平台 通过北京市政务云平台,构建覆盖市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及急救站、各类救护车辆、应急指挥车、急救设备、急救人员的北京市急救云平台,实现机构、车辆、设备、人员全互联。通过云平台与北京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实现与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获取医疗机构急诊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衔接等。基于云平台,实现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与110、119、122等指挥调度平台、医保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等外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4.3.2 北京市急救大数据中心 以北京市院前急救业务需求为根本,建立逻辑统一、标准一致、共享顺畅的北京市急救大数据中心,包括基础资源库、业务资源库、综合管理主题库、公众服务主题库和决策支持库。建立统一规范的北京市院前急救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急救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4.3.3 移动应用支撑平台 平台兼容多个终端操作系统,提供多种展现界面的移动应用开发与部署环境,通过5G网络支撑各类应用,如移动调度指挥、移动院前医疗记录、移动应急处突、移动活动保障等[3]。
4.3.4 医保支撑平台 通过院前急救综合服务系统的收费系统打通急救收费、医保核算、银联、第3方支付平台等信息系统,建立医保支撑平台,提供移动手持终端一站式急救付费,并实现医保实时结算报销。
4.4.1 调度指挥系统 在120调度指挥系统现有基础上,增加多终端呼入功能,实现手机、一键呼救装置等终端呼救,实时获取高精度患者定位信息;增加语音识别功能,将120呼入电话语音信息自动转化为文字信息,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语音接听系统。通过急救云平台与110、119、122指挥中心实现报警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实时获取患者定位信息、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医院急诊科人流情况的基础上,对患者自动分类,并给出调度建议;同时面向车组人员自动发送出车提醒、救护车状态自动变更、提供转运建议等功能。
4.4.2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在医疗救治及转运过程中,可通过信息终端实时查询医疗机构急诊信息、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等医疗记录信息,录入急救医嘱、护理记录,查询临床知识库,进行视频会诊,查看车内医疗设备状态和数据,进行医保结算、在线支付等。建设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制定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基础模板,将结构化的患者信息、医疗设备数据等自动同步至电子病历中,对非结构化的诊断、医嘱、处方等内容,提供辅助书写工具,并提供电子病历质量审核、多维统计、开放查询等功能。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救护车辆内可实现语音录制、文字转换、语音控制车内设备等功能。
4.4.3 远程指导与会诊系统 建立急救医生与呼救者视频沟通途径,通过车载终端设备与呼救者或其家属手机视频通话。在指挥调度中心设医学指导岗,聘请高年资急救医生担任远程指导专家,通过实时获取患者信息,对急救医生的救治操作远程指导。与医疗机构急诊科、专科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对疑难重症患者或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等重大事件,可启动远程会诊[4]。
4.4.4 院前院内衔接系统 依托北京市急救云进一步拓展联通医院数量,扩大应用范围,建立救护车与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远程协作渠道,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试点电子患者交接单、患者院内治疗转归反馈、院前院内合并计费等。
4.4.5 应急保障系统 根据首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需要,综合事件类型、地点、人数、影响范围等因素,结合气象条件、人口密度、交通环境等其他客观因素,构建应急保障事件评级模型,实现自动评级建议。通过系统管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以及重大会议、体育赛事、商业活动等重要活动应急保障预案,实现根据事件基本信息自动选择预案并生成资源调配方案、现场点位图等功能。通过与110、119、122等指挥平台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应急协同。通过救护车辆外部摄像头、急救记录仪等设备采集现场情况,应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预警突发情况,并动态调整应急保障预案。汇总系统内信息,经过预设的报告处理模板,自动生成应急保障事件报告[5]。
4.4.6 急救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 完善院前急救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全市急救设施、急救人员、救护车辆、急救设备、急救药械、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等急救资源的统一动态管理。综合汇总各业务系统数据,对院前急救服务质量进行全流程全要素监督。通过信息系统动态获取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效果、患者满意度等多维度信息,对急救机构和人员综合考核,优化业务流程[6]。深入挖掘急救历史数据,构建调度、车辆运行、急救人员状态、医院急诊流量、道路情况、急救需求等监控和预测模型,对全市急救服务运行情况、急救资源分配、急救制度调整等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7]。
4.4.7 公众急救服务系统 依托官方网站、手机小程序、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提供急救机构查询、个人信息预填、一键呼救、任务车辆轨迹查看、视频报警、费用支付、病历查询、满意度回访、票据下载、AED查询等功能,探索预付费、自动支付签约、电子发票、欠费联合惩戒等创新性业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院前医疗急救持续被关注,越来越多的急救管理者意识到制定与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基于北京市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顶层设计,指引全市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补齐短板,实现院前院内、卫生应急、医患之间信息有效衔接互通,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急救管理水平、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城市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