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金 侯定凯
摘 要:社区卫生服务是医学类高校推进产教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也是医学院校开展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第二课堂,对医学院校有着了解一线需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反哺社区居民形成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的双重意义。本研究选取上海H医学院校及其对口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作案例研究的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健康校园行动计划,推进健康教育行动的实施过程,研究医学类院校如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实现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以及育人实践中出现的难点。研究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加深医学类院校与社区的联动,整体性思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重视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实践教育;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098-04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提到,2030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医学类在校生规模预计8万人左右,占比约为9%。当下亟须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学类人才、公共卫生人才、全科医师、康复医师以及其他高层次医技、医护人才,加强医教协同,为上海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这是职业教育法制定近26年来的首次修订,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应用型医学院校对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一线工作经验、情感和职业操守的人才,是公共卫生治理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应用型医学院校除了要结合区域医疗发展现状深刻地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涵,同时也要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在理想信念、实践经验上培养“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健康守门人。
一、概念界定
王国辉等认为第二课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每一次课外活动的开展与组织都要提前做好计划,以确保学生的能力能得到提升,也让他们受到熏陶,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1]。所谓“课堂”意味着第二课堂并非学生纯粹的业余时间,而是具有组织性和集体性的教育[2]。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健康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是指,医学院校为促进学生对基层健康实践有切身体验,为未来从事医学健康事业的学生储备临床知识,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实践教育活动。
二、理论基础
杜威的实践教育学具有实用主义色彩,他反对纯粹理性对人的规定,反对“德性是内心自由的观念”,认为他们仍然没有摆脱理论哲学或知识论哲学的窠臼。“实用主义区别于西方其他哲学流派最明显的特征是立足于现实生活,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4]即实用主义关心行动与实现是否在具体活动中产生效果。杜威认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智慧的探究活动,不是传递知识的认识性活动。智慧是与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怎么做”的实践能力,所以才会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杜威的实践教育理论对医学教育发展是有指导意义的,在保障人民健康的目标导向下,深入社区的健康实践教育既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之源。
三、健康实践教育第二课堂开展的情况
健康教育涉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管理、健康信息服务等,而社区健康教育网络是这一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社区是城市落实公共卫生防控机制、提升广大群众健康素养的“最后一公里”。H医学院启动了社区联盟教学基地建设,主要通过实施健康校园行动计划,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打造健康生活示范样板,对外开展健康宣讲和健康联动联建行动计划。
学校结合专业特色和健康科普资源,组建评选特色“健康讲师团”,通过日常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广泛开展健康宣讲和普及活动,积极参与“健康上海”的各项行动,主动服务“健康浦东”行动,与所在地区形成健康行动联动机制,推动慢性病防治等工作。着力推进学生进入社区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见习及实习,也启动了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以便让学生在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之外,更好地接触到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实践中积累直接经验,与第一课堂形成互补,为学生将来服务上海基层卫生打好基础。
(一)课程项目的分布情况
H医学院共有128个实践教育团队项目,主要由临时志愿项目和长期健康实践教育项目组成。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而开设的社区医疗类实践教育第二课堂共69个,占总数的54%,其中,35个(51%)是针对医院及社区内服务设计的,课程主要内容为医护引导类等;20个(29%)针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为各类健康知识宣讲等;14个(20%)以健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为主。科普文化类实践教育类共27个,占总团队数21%,其中19个(70%)的课程主要内容为引导类、医患沟通类,4个(15%)的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健康知识类的讲座和宣讲等,4个(15%)课程内容根据社区需求进行组织。
(二)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目前,被调研学校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等17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各社区医疗类机构的实践教育课程内容结合各自专业开展,主要内容涉及乳腺癌患者预后膳食等相关康复知识、儿童健康教育生理知识、自我保护、性别意识、人际关系等多维度的生命教育,青少年肥胖、近视预防和治疗、急救知识、性教育、急救知识、临终关怀、眼睛监测和保护等。对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被调研医学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融入专业学科的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更丰富。但一些课程对开展对象的分析不足,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引导类、医患沟通类项目缺少课程设置,以行政工作计划和总结体现居多。
访谈对象5:“去社区之前,学院老师具体表现如以下访谈记录所示,对我们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培训。我们这个项目是学院的品牌项目,开展过程中也很有成就感,对未来我从事的急救工作很有帮助,但我也有困惑,目前针对的对象好像不合适,即便他们学会了,又不能去实施急救,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我们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人们健康守护的行动,还没有想到。”
访谈对象1:“感觉实践教育效果不太好,没有学校老师的相应支持,以缺少授课经验的学生为主,控班能力较差。低年级学生不愿意听或者觉得听不懂,高年级学生不屑听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项目主要以快闪表演和门诊宣讲为主,效果不明显,关注的人比较少,流于形式。”
访谈对象4:“对于临终关怀老人提供的服务受到了医院的排斥,申请时候谈的概念很多,然而学生对于临终关怀的概念理解非常浅薄,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对临终老人的关怀很生硬,都是概念的东西,我自己也困惑,面对需要关注的老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做的时候感觉老人也不是很欢迎我们。”
访谈对象3:“宣讲内容随意。老年人对我们提供的宣讲类服务不感兴趣。比如冬季饮食的宣讲没有考虑到与现实的冲突,因为是统一配餐。当被问及类如高血压如何护理等专业健康知识时候,学生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指导。我们只能做量血压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觉得有一些老人很可怜,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钟姮的研究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服务、转诊等服务的利用率不高,针对社区居民开展慢性病科普、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全方位、全周期的整合性健康管理上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提升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能级可进一步提升[5]。
吴晓霞指出,调研显示全市72.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护理指导、预约出诊、康复指导、热线电话、代配药和送药、化验单代取、心理咨询、节假日服务、点名服务等项目[5]。
(三)师资配备情况
健康实践教育第二课堂的主要师资配备由三部分组成,即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其中辅导员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哲社类专业(教育学、政治理论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公共卫生、中药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等,以哲学社会科学类现专业为主,体现出思政教师的专业需求。调研显示,实践教育实施的是否充分,与导师专业、时间投入成正相关。专业教师指导的实践教育项目实施得更加充分,对基层社区健康教育的情况了解更多,体会更深,学生收获更多。
访谈对象1:“以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进行,指导老师介入很少;缺少相应的校内导师指导,我们这几组团队属于得做且做吧,完成这个学分。”
访谈对象2:“医院内导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主要是提供相应的宣传手册和讲解内容,我们也就是主要背诵一下,因为跟自己的专业也没有什么契合,感觉没有太多的收获,只是完成了相关的任务。”
访谈对象5:“指导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能对每一次的实践教育进行内容指导和情况跟踪反馈,可以结合学校课堂中的内容进行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有了更多以前没有过的体会,比如,以前我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觉得上大学就是为了以后找个工作,通过两年连续的实践,虽然每次时间不长,但是我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到协助老师一起管理这个实践教育的项目,以及经常跟我们所在专业的同学一起研究如何完成导师给我们制订的目标,我们收获很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卫生机构对健康实践教育的需求
当前,上海已建成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家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拥有66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7万张家庭病床、224家智慧健康驿站。进驻养老机构等多种形式,将社区卫生服务延伸至居住社区、功能社区与居民家庭,不断健全服务网络[6]。对上海市徐汇区14家街道实施的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参与者的调查显示:现有社区健康教育需更加贴近居民健康的实际需求(如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相关预防、控制和保健方面的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社区人群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除了多媒体传播、开展健康讲座等方式,还需要创新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居民需求度最高的教育项目与满意度最高的教育项目存在一定的错位,比如社区老年人提出需要增加中医养身,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培训[7]。
(二)实践教育在组织管理中的问题
对医学院校而言,健康实践教育作为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对学生了解基层有着重要的意义。调研显示,学校对实践教育很重视,组建了数量庞大的实践教育团队,每支团队安排相应的导师,但在实践教育实施基地、教育实施对象的选择,实践教育教学成效上的研究不够深入。比如仅以实践教育实施完成的时间为学生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缺少过程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核。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足
在志愿者基地选择上随意性较大。学生往往仅以赚取第二课堂学分为目的,就近或者随意选择志愿者基地,导致出现了部分志愿者基地排斥服务的现象。课程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大,与专业关联度不够,很多持续开展的实践教育项目与社区实际需求和面临的问题不相符合。从“健康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补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探究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制订对应的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不足。
(四)實践教育的师资配备需要完善
调研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源于缺乏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以自主完成为主,专业课教师指导多的团队实践教育成效更高。实践教育指导教师主要由辅导员担任,由于专业、工作内容的限制,辅导员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众多困难,尽管指导教师在健康实践教育中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带教老师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职称评定上实践教育也尚未纳入考核指标,也成为制约优秀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的因素。
五、对医学类院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服务
健康实践教育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行政工作推进的同时,管理者、实践教育指导教师应该以学生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人格发展为起点和中心,围绕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环境、师资配备、教育评价等开展实践教育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了解,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并及时优化调整。
(二)加深医学类院校与社区的联动
医学类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不能仅仅体现在签约协议和行政工作成果上,应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健康课程建设的规范化、高品质和泛在可选性,以保证实践教育课程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丰富性。一方面,学校要深挖资源为社区健康教育出谋划策,推进社区卫生工作发展;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医学类院校的资源,将其转化成解决中心人手少、业务开展不充分等问题的锚点,将临床一线的问题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最终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三)整体性思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实践教育活动而进行的赚取学分活动,应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发挥责任协同的作用,将两课堂进行有机结合,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形成连贯性的统一。
(四)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大专业课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参与度,通过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配合,整体上设定各自阶段的培养目标,保障两课堂教育的连续性、互补性。从绩效、职称评定等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育教学的热情,在实践教育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辉. 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9.
[2] 孙丽华. 试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设计与经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2):186-188.
[3] 唐钧. 健康社会学视角下的整体健康观和健康管理[J]. 中国社会科学,2019(08):130-148.
[4]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9-90.
[5]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卫生健康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20)[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6]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102号提案的答复[EB/OL]. (2021-06-11). http://wsjkw.sh.gov.cn/zxtadf/20210611/d066b63f9da044b899c013e2fb4d5b3a.html.
[7] 葛丽萍,梁燕,王君俏,等.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及效果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0):895-897.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