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文化融入军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08-02 03:55:35肖悦陈露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肖悦 陈露

摘  要:在军校,英雄文化以其独有特质,发挥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关键作用。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德育功能和丰厚的武德资源,承担着英雄文化熏陶的重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引领、价值的确立和道德的生成都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如果能将英雄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堂,必能对军校开展英雄文化教育发挥巨大价值。文章结合军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挖掘英雄资源、多维解读英雄形象、多样开展英雄活动三个方面,探究了英雄文化融入军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英雄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066-04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孕育英雄、激发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内生力量。特别是在军校,英雄文化以其独有的姓军尚武的特质、忠贞报国的品格和牺牲奉献的精神[2],发挥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关键作用。要想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厚植军校英雄文化沃土,催生学员爱国强军的理想信念、励志精武的拼搏精神和敢打必胜的战斗豪情。但现阶段,有些官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所淡化,忧患意识、吃苦精神下降[3]。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入侵、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等,导致一些官兵使命责任意识减弱,出现了真打实备的练兵氛围不足、牺牲奉献的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军校加强英雄文化建设,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

军校英雄文化建设的方式有很多,如展映战斗影片、征集战斗口号、演唱红色歌曲、渗入日常训练等。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德育功能和丰厚的武德资源,承担着英雄文化熏陶的重任,如果可以充分发掘英雄资源、悉心解读英雄形象、巧妙融入课堂活动,将英雄文化更妥帖、更恰当、更润物无声地沁入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必将有助于军校开展英雄文化教育。

一、多方挖掘英雄资源

英雄文化融入军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对课程中与英雄有关的资源进行多方挖掘,掌握充分的教学材料和能够引起学员共鸣、催发学员成长的切入点,这需要人们首先明确什么是英雄。魏晋时期,刘邵在其《人物志》中就已经对“英雄”一词做了较为全面的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两者相合才能称之“英雄”,因此英雄必是文武双全之人。但随着市井文化的兴起,《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出现了“稗野英雄”,英雄的含义随之丰富,从“高大全”演变为可以泛指一切才能或武艺过人者。之后跟随时代的变迁、历史语境的改变,又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形态,其中对无产阶级英雄的定义是“对革命具有不自私的献身精神”的无产者[4] ,“不是个人主义的英雄,而是勇敢的有组织的服从纪律”的英雄[5]。再之后物质生活进一步丰富,社会类的英雄成为关注的焦点,白衣天使、奥运冠军、生活中见义勇为的小人物等,都是英雄。

英雄的含义有很多,但在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四有”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特点,将要挖掘的英雄资源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有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很多,孝老敬亲、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等。但对军校学员来说,最应具备的品质素养应是常思天下大事、常怀报国之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将个人祸福置之度外。要挖掘的英雄人物,最首要的品德也应是有家国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英雄岳飞,年幼时就在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他创建的岳家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声名,让敌人闻风丧胆,岳飞是英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凝视着国家的黑暗选择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写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鲁迅是英雄;还有“功名祗向马上取”的岑参,“一身报国有万死”的陆游,“生前是战士,死后是路標”的红军将士,“宁肯前进一步死,决不退后半步生”的抗战勇士,“有人们在,红旗永不褪色”的塔山英雄团等。无论是出生入死、舍生取义,还是心系苍生、用笔抒情,他们身上所共有的“胸怀天下”就是对英雄最好的诠释。

(二)有超群本领

不同于后羿、夸父等神话人物所具备的异于常人的神力与法力,这里的超群本领是指凭借自身的过硬本事,特别是武力,与无法支配的自然或其他事物相抗衡,战胜不可战胜的力量。比如《三国演义》专题中,张飞在艰难的情况下于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又在葭萌关挑灯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这是以情势的危急来凸显张飞无与伦比的神勇和高超过人的武艺;再比如辛弃疾专题中,辛弃疾只身一人闯入金军营帐,在所有人还在目瞪口呆时,活捉叛徒张安国,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他绑在马上,再冲杀出去,这是以人数的对比展现辛弃疾的身手矫健和英雄本色。因此,当英雄面对有强大实力的对手和敌对的事物,并对自身的生命与利益构成威胁时,能够凭借自身的本领去征服、去挑战、去力挽狂澜,其本领超群的特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三)有顽强意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军人崇拜的英雄,更应具备超于常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在困境中固守正道的孔子,曾被围困在陈蔡七天,甚至都断了粮,弟子又饿又病,孔子也面有菜色,但他依然讲学论道,弦歌之音不辍;因宫刑丧失尊严的司马迁,无数次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可“草创未就”的他却不愿像鸿毛一样走过一生,还是忍辱负重、坚持修史,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红军战士,军旅小说中“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都是不屈服于挫折、用顽强意志力战胜一切的英雄,这些与学员身份相同、经历相似的人物,更能唤起学员的共鸣,引导他们“见贤思齐”。

二、多维解读英雄形象

军校学员的年龄大多介于18—20岁之间,正是刚脱离高中应试教育,思想和心理将成熟、但未成熟的一个时期,很容易将英雄形象进行公式化、扁平化的图解,将语文文本中的各类英雄归纳为“概念英雄”。这类“概念英雄”一般只能存在于学员的口中和笔下,距离学员的真实生活有很大距离,也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英雄建立联系。长此以往,学员会认为英雄只存在于过往、只存在于书本、只存在于与自己无关的生活中,逐渐消解和解构英雄形象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这就需要教员对英雄形象进行多维解读,通过设置不同的英雄形象分析方法,引导学员“把目光转向人,把英雄看成人,从人本身出发来揭示英雄的品质和特征”[6],从而与精神相遇、与生活联系,真实地指引学员的日常行为。

(一)一维导读,初步认识英雄

军校大学语文课程以专题式教学为主,基本上每一个专题就是一个人物或一部作品,其中就存在人们要挖掘的英雄。但不是每一个英雄,学员都耳熟能详。因此在对这些英雄进行解读时,就需要教员先对英雄进行简单的导读和介绍,如姓名、籍贯、生卒年等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帮助学员迅速地了解英雄成为英雄的原因,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英雄,以激发他们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这是解读英雄最简单、最基础的步骤,也是学员认知英雄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二)二维解读,正反解析英雄

如果只停留在第一步,那对英雄的解读还是浮于表面、是扁平化的,这就需要第二步,即正反解析英雄的性格。正所谓“人无完人”,英雄也是人,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性格上的缺陷或弱点。英雄性格中的缺陷或者弱点非但不会消解其“英雄性”,反而会让英雄人物更亲切可感。如孔子,如果教员只讲他“圣”的一面,大家会觉得孔子是高不可攀之人,人们只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可,没有模仿的可能。但如果人们在分析孔子性格时,讲到他吃货的一面、“麦霸”的一面、挑剔的一面,学员就会认为孔子就是人们身边的人,他也是通过不断修炼、不断改变才从一个普通人蜕变到君子,进而成为圣人。再比如李云龙,人们喜欢他的热血、喜欢他“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但真正让人们觉得李云龙亲切可爱的还是他的粗俗、他的俚言俚语。还有许三多,学员之所以喜欢许三多、敬佩许三多、想要成为许三多,也是因为许三多的“笨”、许三多的“轴”,就如同成长道路中的他们一样,也会有犯傻的时候,但只要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他们也可以成为许三多那样的兵王。因此英雄不需要“高大全”,恰恰是他们身上的小缺陷、小毛病,才会拉近与学员的心理距离,让学员感受到这些英雄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先天就好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奋斗去模仿、复刻的,这才是进行英雄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三维深读,沉浸感知英雄

如果对英雄的解读只停留在书本,只停留在这个英雄身上,那对英雄的认知还是片面的。悉尼·胡克认为,英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与社会产生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为生命个体成为英雄提供了历史使命和环境场域,而生命个体则推动了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7]。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既然英雄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无法割裂,在解读英雄形象时,还应该将其放在社会中理解。只有了解春秋末年的礼崩乐坏、群豪并起,才能更知道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毅;只有了解安史之乱的生灵涂炭、暗无天日,才更能明白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由来;只有了解南宋朝廷的怯懦无能、苟且偷安,才更能懂得岳飞、陆游等人坚持抗金的决心和保家卫国的意志。这就需要教员提供充分的材料与情境,促使学员理解英雄形象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带领学员探讨与英雄相关的社会关系,并帮助学员进行自我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定位,逐步摆脱“崇拜英雄”与“崇拜自我”的纠结,打通“知”与“行”的桥梁。

三、多样进行英雄教育

课堂上教员“讲”还只是英雄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学员深度参与其中,就会造成英雄形象的呈现方式单调乏味,不利于学员深入感知英雄轨迹,体悟英雄命运。而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为了培养学员“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员以辩英雄、写英雄、演英雄的方式深度参与英雄教育,既可以提升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将英雄文化恰当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辩英雄

受到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英雄的态度日渐多元化,有人肯定英雄存在的意义,也有人认为不必迷信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的创造者;有人认为英雄应该“高大全”,毫无缺陷;也有人认为英雄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这种多元化的认识也为人们开展主题辩论提供了方向。在课堂中,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辩题让学员进行辩论,比如《史记》专题中,让学员分析在受到屈辱后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是应该像项羽一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坚守人格的死,还是应该像苏武一般流居匈奴十九年,秉持气节的生,讨论哪一种才是英雄的表现;再比如《三国演义》专题中,结合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让学员争辩刘备和曹操到底谁更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还有杜甫专题中,可以结合“杜甫很忙”的梗,让学员辨析这种对杜甫画像再创作的行为,是让杜甫更加平易近人,有利于他忧国忧民形象的传播;还是一种对杜甫的恶搞,会消解他忧国忧民、品质高尚的一面。这种以主题辩论的方式对英雄解读,不仅可以培养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增强课堂趣味性,更能使他们在准备辩论、开展辩论、总结辩论的过程中,全面了解英雄、深入解读英雄、代入感知英雄,从而促使英雄文化真正入脑入心。

(二)写英雄

学员不仅应“站起来能讲”,也要“坐下来能写”。写英雄,就是通过写作的方式,重构崇高英雄,让存在于书本中的英雄在学员的笔下变得接地气、有活力,要知道英雄不应只是阳刚的、崇高的、伟大的,他更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多面的、人性丰富的。这就需要学员在描摹心目中的英雄时,不仅要查阅相关材料,更要倾注自己的情感、加入自己的理解,才能将英雄塑造得更為立体全面。比如在讲授《三国演义》专题时,就可以让学员进行创作,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三国人物。那学员写出来的诸葛亮,就会和《三国演义》不一样,他虽然还是忠诚与智慧的化身,但学员却会看到诸葛亮教导刘禅这个“熊孩子”的艰难和劝降孟获这头“倔驴”的不容易。这种生活化的演绎,将英雄教育与学员写作练习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深学员对英雄的理解,还可以很好地融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审美性,从而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深入开展。

(三)演英雄

演英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对英雄人物进行全新的表演演绎。这种演绎可以选择教材中已有的英雄人物进行演绎,比如《史记》中东城快战的项羽,比如辛弃疾专题中于千军万马中活捉叛徒张安国的辛弃疾,再比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诸葛亮等,这些都可以直接组织学员进行排演,无需对故事情节进行详尽的再加工、再创作;当然也可以进行自我创作,结合英雄人物的背景经历,融合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对英雄人物进行合情合理的丰满和加工,将一个个源远流长的经典故事及经典英雄人物以更为生动、更贴合现代生活、更符合学员自身审美价值取向的方式重新得以呈现,比如《改编版煮酒论英雄》《新编花木兰代父从军》等。这样重新创作、重新加工出来的英雄剧本,一定会融入学员的思考,融入学员的真情实感,也会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沉浸式地代入到英雄的生活,与英雄的人生建立心理上的联系。同时,将这样重新创作、重新加工的英雄故事,展现在其他学员的面前,用现代化、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也会加强故事的可看性,加深他们对英雄形象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深思。

参考文献:

[1] 央广网.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EB/OL]. (2023-04-05). http://news.anhuinews.com/topnews/202304/t20230405_6779559.html.

[2] 李广俊. 弘扬英雄精神建设英雄文化:关于军校英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决策与信息,2014(02):30-36.

[3] 化长河,许夙慧. 军人血性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

[4] 周扬. 周扬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 茅盾. 西洋文学通论[M]. 上海:上海世界出版社,1930.

[6] 胡为雄. 英雄观的变迁——从卡莱尔到普列汉诺夫再到胡克[J]. 中国社会科学,1994(01):159.

[7] 悉尼·胡克. 历史中的英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73.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5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