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秋宜
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是:熟悉掌握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在这里,我们看到“常见”“一般”这样的字眼,这意味着文言文的考查并不会很难,而高考一直以来都是考查浅易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学习的现状却是耗时最多,收效最低。究其原因是文言文知识点既陌生又繁杂,虽然我们逐字逐句翻译了,但没能形成系统知识网络,最终不能学以致用。其实,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还是要不断地朗读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就是要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考衔接。近几年的高考题对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得非常到位,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均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扎实学好课本知识,然后把掌握的课本知识准确灵活地运用到测练中,再通过测练把课本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如此将更容易突破文言高分。
一、回归教材,整理知识点
高中语文教材选择的经典文章,必修上册:《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这些文章内容经典,文体多样,涉及范围广泛,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许多同学不重视教材,不重视朗读,对课文很不熟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其实,文言学习贵在日积月累,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分解任务(每天朗读一篇文章数遍或者每天朗读数篇文章),坚持打卡,落实到位;还可以选择一个朗读小伙伴,互相检查背诵和挖空练习,文言语感就在反复的朗读和检测中逐渐提高。
另外,教材在选择文章时,除了考虑经典性外,还特别注意其知识性,这非常有助于我们掌握文言知识点。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实词主要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虚词有18个;句式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我们先把这些内容用思维导图画出来,配上相应的例句,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然后根据教材中的“学习提示”或“单元任务”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具体如下:
必修上册:
(1)第87页“学习提示”:“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2)第122页“学习提示”: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3)第125页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其中学习活动二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一是探究一词多义,其中要求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一词多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比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义引申指军队,又引申指战争、军事。参考后面的“学习资源”,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撰写学习笔记,说明词义的引申关系。二是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三是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必修下册:
(4)第9页“学习提示”: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本课三篇文章中出现的语气助词有“也”“乎”“矣”“哉”“焉”等。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
(5)第17页“学习提示”: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阅读时也应加以关注,如人物互相间的称呼、鸿门宴会的座次安排等。这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6)第18页“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如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梳理总结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
(7)第147页“学习提示”: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比如“永保无疆之休”的“休”,与“休戚”的“休”同义;“能克终者盖寡”之“克”,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克勤克俭”中。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8)第151页“学习提示”:课文中有一些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常见意义不同,比如“直走咸阳”“函谷举”“率赂秦耶”“始速祸焉”等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义。
选择性必修上册:
(9)第41页“单元研习任务”: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到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选择性必修中册:
(10)第85页“学习提示”: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
(11)第91页“学习提示”:文中存在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像“单于壮其节”,“壮”意为“以(其节)为壮”;再如使动用法,像“反欲斗两主”,“斗”意为“使(两主)相斗”。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它们在语境中的意义。
(12)第96页“学习提示”: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时有出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均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像云一样(集合)”“像回声一样(回应)”“像影子一样(跟随)”。从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体会这种用法的特点。
(13)第97页“单元研习任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句式大致相同,但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这就需要单独梳理和积累。以下是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尝试翻译这些句子。从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梳理归纳每种句式的基本特点。
选择性必修下册:
(14)第74页“学习提示”: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意。从文中再找一些表示谦敬的词语,体会“表”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
(15)第80页“学习提示”: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观”与“察”,“谏”与“追”,“大”与“盛”,两两相对,意思相近。借助这一特点,在阅读陌生文本时,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由“追”推知“谏”的可能含义,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确定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找出这两篇文章中的对偶句,认真体会。
(16)第82页“学习提示”: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第一人称常用“吾”“我”“余”“予”,第二人称常用“女(汝)”“尔”“而”“若”“乃”,第三人称常用“其”“彼”“之”。从课文或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些实例,对古代的人称代词做一些归纳和总结。
(17)第85页“单元研习任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我们称为“词类活用”。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标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做一点分类积累,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参考下列示例,对本单元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梳理总结。
5册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和“单元任务”共有17项,内容丰富得令人惊讶,涉及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此方法来归纳梳理知识点。然后又通过其他文章来补充更多的知识点,这样文言知识就越来越丰富扎实。例第一项学习提示——《劝学》中的“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连词,表修饰)
(5)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连词,表修饰)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承接)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连词,表假设)
(1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连词,表并列)
“而”的意义和用法,有以下几个方面:连词,代词,语气词及固定词组,其中连词最重要。《劝学》中的“而”,全部是连词,表各种关系。《师说》中的“而”除“如是而已”是固定词组外,其他都是连词。由此可见,通过两篇文章就可以掌握“而”的重要义项。至于“而”的其他义项,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文章来补充,例《项脊轩志》中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这样就非常全面了。所以在高三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回归教材,落实好5本教材中“学习提示”和“单元任务”的内容,扎实文言知识,奠定文言基础。
二、研究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近几年稍有变化,值得关注。
(一)选文的变化。2020年选了《明史·左光斗传》《明史·海瑞传》《宋史·苏轼传》《宋史·王安中传》《晋书·王彪之传》;2021年选了《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2022年选了《战国策·魏策三》《战国策·秦策二》《东观汉记》《说苑·贵德》。2021年及之前,选的都是人物传记,而2021年和2022年则不再限于人物传记,而是选了纪事本末体和战国秦汉时期的别史、杂史、诸子等经典文章,这些选文跟国家治理、领导艺术等等有关,具有现实意义,符合“立德树人”的标准。选文由以人为主变为以事为主,这就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之前读人物传记时在主要人物下划横线即可清楚文章内容,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命题者对高考文段的裁剪来调整阅读方法。例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文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做君王”,主要人物是:唐太宗和封德彝;唐太宗和有人;唐太宗和张玄素;唐太宗和裴矩。文段的这四项内容被命题者设置为选择题第3题的四个选项。因此,我们做文言文阅读时,可以先看选择题第3题的四个选项,心中了然四件事;然后阅读文本时,把涉及的重要人名划上横线,并在一件事的结尾划上斜线,这样就能把一篇文言文化繁为简,快速读懂,准确做题,节约时间。
(2021·新高考Ⅰ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选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A)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B)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C)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D)
(二)题目的变化。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的题型没有变化,保持3道选择题(断句、常识、概述题)+2道主观题(翻译8分、简答题3分)或1道主观题(翻译10分),一共20分或19分,但是题目有变化。下面就逐题来分析,把握变化规律,科学从容备考。
1.断句题
初看断句题,会觉得好难,断的地方太多了,2020年有8~10处;2021年有7~10处;2022年比较少,有5~6处,不过全国乙卷较多,有9~10处。但无论多少,基本都只有2处不同,13套卷子中有9套2处不同,3套3处不同,1套1处不同。那么做断句题时,只要找到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判断,运用排除法,就可以轻松选出正确答案。例:
(2022·全国乙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这题AB项9处,CD项10处。做题时,我们可以忽略相同的,找到不同的地方进行比较判断。第一处不同在于:“使各居其宅田其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根据文意,“居其宅”“田其田”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意思是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宅地,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排除A项和B项。第二处不同在于:“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根据文意,“士”“君子”是并列成分,再联系“所以……者”“……者……也”这些常见的句式,可排除C项,正确选项为D项。所以,虽然断句的句子比较长,断的地方也比较多,但是只要认真比对,根据不同之处,用自己掌握的断句方法进行判断,就能选出正确答案。一直到2022年,高考的断句题都是选择题,但是2023年3月的四省适应性题目却把断句题改为主观题。试题如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正确答案是F I K,正确的断句是“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因为是主观题,所选的句子会比较短,所以难度并没有加大。方法依旧是寻找标志词和关注句式特点。不过主观题更加考查句读的能力,就是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更应重视朗读,培养语感,以应对断句主观题。
2.文化常识题
文化常识题常见的考查角度有:古代政府机构,官职的升迁,古代的礼法习俗,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古人的称谓,文学典故与常识等。本考点一般随文设题,没有规律性,涉及面较广,让人感觉无从下手,有些同学甚至放弃这道题,考试时全凭运气,这样的考查其实是低效的。可喜的是,现在高考试题的命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正不断完善。现把近两年的高考题进行比较分析,直观感受其中的变化及明确备考的方向。
(2021·新高考Ⅰ卷)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2022·新高考Ⅰ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021年4套全国卷考查的词语是:甲子、宗室、海内、庶务、京口、遗民、部曲、传檄、衅鼓、庙社、闰月、辎重、犯颜、抵极刑、减膳、大理丞。这些文化常识有许多并未在教材中出现,让人感觉很陌生;而且与文段的联系并不紧密,16个词语只有4个考查“文中”的含义,即要回到文中去判断,其他的都要死记硬背。2022年4套全国卷考查的词语有:寡人、百乘、蔽、国门、衔枚、差强人意、尊重、车驾、约车、宣言、孤国、阴合、食、放、靡、悲。与2021年比较,2022年有以下变化:(1)这些词语大多数在教材中出现过;(2)不再单纯考查文化常识,而是常识和实词一起考查,甚至考查了成语,实词和常识各占一半;(3)更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测常识或实词的含义;(4)特别强调跟教材进行比较分析,16个词语有9个直接跟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有4个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5)题干设置有变化,2022年之前的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2022年的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细微的改动有其玄机,多了一个“及”字,意味着既考查文中加点词语,又考查其他相关内容,考查的范围更大了。
根据这题的变化,我们可以转变一下复习思路,即可以把高考真题文段中的重要实词一一关联教材中的实词,一周一两个语段,定计划把三年或五年高考真题都练习一遍。然后按照这个方法,再把高考文段中的18个虚词和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圈出来,跟教材进行关联学习。这样就对文言知识点非常熟悉,而且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记忆,文言语感就大大增强了,文言文就容易得高分,甚至满分。
3.概述题
2021年之前的概括分析题的每个选项均由“概括+分析”两部分构成,但是2021年和2022年则只有分析,没有概括。例:
(2020·全国卷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2022·新高考Ⅰ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这个变化影响并不大,因为之前的概括分析题,并不会在概括处设置错误,而是全都在分析处设置错误,所以我们依旧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做题,把四个选项按照行文顺序寻找相应区间进行比对,四个选项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并非全错,只有某一处错,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总结其设误点。
4.翻译题
翻译题由之前的10分减到近两年的8分,分值少了,但赋分点依旧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句式。稍有变化就是所选的句子更短了,并且考查的重点跟教材联系更加紧密了。例:
(2020·全国卷Ⅰ)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2021·新高考Ⅰ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022·新高考Ⅰ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賦分点为“岁、且、奈何、折节、去”等,这些均在教材中出现过,“岁”见《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年景”的意思;“且”见《愚公移山》“年且九十”,“将要”的意思;“奈何”见《鸿门宴》“且为之奈何”,“怎么办”的意思;“折节”见《方山子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改变志节、改变平日的志向行为”的意思;“去”见《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离开”的意思。
5.简答题
从2021年开始,全国新高考Ⅰ卷开始有简答题。简答题的出现其实跟新教材新课标有很大关系,充分体现教考结合。例(2022·新高考Ⅰ卷)第14题,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而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第12页的学习提示: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有辉《古文赏音》),并非过誉。要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学习提示中要求“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通过课堂学习,我们掌握了此方面的能力,就可以轻松解答14题的“游说策略”了。可见,高考所考查的能力即教材要求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多回归教材,培养能力。
三、学好文言文,关系其他题
关注教材和高考真题,并进行有机关联,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抓手。而学好文言文,关系可不小:(1)文言基础扎实,对读懂诗歌和做对情境默写有很大帮助;(2)文言文曾出现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例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句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观点分析社会问题现象的能力。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教材《〈论语〉十二章》。(3)文言文曾关联高考作文。例:(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源自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7页的单元研习任务一: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与同学一起,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先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比较可见,两者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高度一致。还有,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所选文章均与“学习”有关,其第103页单元学习任务三: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而2022年北京卷的作文题是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两者何其相似。可见,高考考查的能力跟教材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是无缝对接的,通过学习教材而掌握的能力在高考中是无往而不胜的。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多回歸教材,认真落实好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和“单元任务”,这样的复习才是高效的。
总之,文言文的复习关键是要用对方法,并坚持不懈。我们要多诵读经典课文,多研习学习任务,多研究高考真题,把握教考衔接,扎实学练结合,以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