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赣贞
自卑感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深入研究自卑后,提出人天生都会有自卑情结。为了追求优越目标,自卑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越自卑,越容易变得强大。
为了说明自卑,阿德勒举了三个孩子到动物园看狮子的例子。见到这种高大威猛的动物,第一个孩子马上躲到母亲的背后。第二个孩子吓呆了,站在原地,颤抖地说:“妈妈,我很想回家。”第三个孩子则做出凶猛的样子与狮子对峙,并问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
阿德勒指出:“这三个孩子的表现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行为反映出来的都是自卑。即使是看上去很勇敢的那个孩子,也是因为内心有自卑感,想要通过吐口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比狮子更厉害。”不仅仅是信心不足的人会自卑,那些看起来很自信或者自负的人事实上自卑感也很强烈,所以才需要虚张声势,处处表现得比别人强。比如个子矮的人会抬头挺胸,一些有点权力的人耀武扬威,本质上都是内心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可 。
作为一个普遍的心理课题,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有过自卑的感觉,它来源于家庭成员、父母关系、成长环境或个人经历等。
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自卑产生于婴幼儿时期,是不幸童年的产物。人在年幼时比较脆弱,十分依赖别人。如果受到身边人的负面影响,就会变得自卑。自卑的人小时候大多家庭环境也不美好,即使后来摆脱了原生家庭,成为大家眼中优秀的人,或多或少也还是有自卑感的。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和获取优越感的努力是所有人的共性。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常常会遇到即使绞尽脑汁也达不到预期的实际情况,在这种落差下,自卑感油然而生。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敢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能不能突破自我的限制。对于这种问题的不同答案构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也使得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正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他的著作《偶像的黄昏》中所说——“凡是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人都有从自卑走向优越的倾向,合理的自卑是积极的,使人努力克服缺陷,把学习和工作变得卓越和优秀,阿德勒把这种努力称为“补偿”。比如为了应对疾病,积极提高医疗水平,努力改善生活环境等,这些都是自卑带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自卑过度,甚至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就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为了避免被人嘲笑不敢去尝试,结果失去了很多原本属于我们的机会。
阿德勒本人的经历,就充分说明人格的动力源自摆脱自卑,寻求超越。他于1870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排行老三。虽然家庭富裕,但阿德勒儿童时代备受脊柱症困扰,佝偻病使他个子很矮,成年后也不到1米6。由于身体孱弱,行动笨拙,他4岁才会走路,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他3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幼年有过两次被车撞的经历,5岁时差点因为肺炎丧命,因此对死亡十分畏惧。阿德勒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而哥哥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经常会被老师和亲戚拿来与他做比较,他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不幸中的万幸,父母十分疼爱阿德勒,鼓励他不要灰心。在老爸的支持下,阿德勒鼓起勇气,开始了艰难的求学生涯。一开始,他在学校屡受打击。几次考试下来数学总是不及格,成了班里的差生,更是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老师甚至找到一位做鞋师傅,并告诉阿德勒的父亲:“还是让你儿子学点儿手艺吧,当个做鞋工人也能有口饭吃。”老爸严词拒绝,坚决让阿德勒继续学习。回到家里,父亲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好儿子,不要相信宿命,不要相信别人的评价,不要相信残疾会阻碍你。”
阿德勒读懂了父亲这句话——唯一要相信的就是自己的渴望,就是自己的潜力。他开始加倍努力学习,一次居然解开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就连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甚至老师也很难解开。在那一刻,连阿德勒自己也惊讶了。父亲是对的!阿德勒曾多次提到父亲对他的教育,鼓励他不要任由现实束缚,要不断突破困境,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当遇到困扰,每当自卑汹涌而来时,他总是告诫自己,人要有追求超越自卑的愿望,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阿德勒深有体会地说:“真正主宰我们命运的不是我们经历过什么,而是从这些经历中打破自我设限,超越自卑的强大内心,随时随地活出全新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另外一个关键概念是优越感。我们生来都有自卑感,这是一种不好的感觉。优越感是我们常有的另外一种不好的感觉,这种普遍的心理需求是和自卑感相对的一种体验即自恋。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让别人认可我们的自恋,于是付出了各种努力:从小做一个好孩子,获得家长的认可;在校成为一名好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参加工作后变成一个好员工,得到老板的赞许。
阿德勒说:“生命的意义是指对社会整体有所贡献。”只有赋予人生正确的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人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人都会自卑,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超越它,承担起自己改变的责任,实现有意义的人生。这与阿德勒心理学中的目的论有关,简单来说就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目的,具体表现在言谈举止、观点态度、性格志向等方面。
米歇尔·贝楚齐亚尼天生罹患成骨不全症,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骨头犹如玻璃般易碎。由于基因异常,骨骼生长被疾病抑制,身体停止了发育,致使他左手变形严重,手掌和手腕往内倾斜,双腿内弯,视力和听力很差。他成年后身高不到1米1,因手脚无力而生活不能自理,没有旁人协助便难以行动,形同废人。
还在很小的时候,贝楚齐亚尼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到一场钢琴音乐会,十分着迷,跟爸妈说也要一台钢琴。善解人意的父亲先给他买了一架玩具钢琴,后来换成一台真正的钢琴。他要别人抱着,才能坐上或离开钢琴座。为了便于儿子的脚牵动钢琴踏板,父亲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来控制踏板。
在贝楚齐亚尼13岁时,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儿子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布鲁内是剧团的小号演奏家,在演出中发现贝楚齐亚尼对钢琴很有悟性,于是极力向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推荐。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加上贝楚齐亚尼的刻苦努力,15岁时出了题为《闪光》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一夜之间成为“巨星”,在法国乐坛崭露头角。
贝楚齐亚尼第一次演出时,先置身于台前最接近观众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会意地笑过之后,他才开始表演。贝楚齐亚尼在解释这个动作时说:“ 许多人是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人们看够,才能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见我灵魂的高度。”1999年1月,这位音乐家因患肺炎不幸病逝于纽约,仅活了36年。他对亲朋好友动情地说:“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这是贝楚齐亚尼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話。
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人们追求优越感的动机却一直未变: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壮,掌握更多的知识,证明自己的富有。通过优越感超越自卑感,是人类一种普遍行为,但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去做。当一个人将社会责任放到自身人生目标的高度时,会有一种使命感鞭策自己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因为这是体现人生价值唯一的目标,能不断修正自我,纠正偏差,从而超越自卑,在为社会的奉献中体悟人生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社会共同感,又叫社会情怀。在阿德勒看来,社会情怀指一个人能够透过另一个人的眼睛去看世界,能够通过别人的耳朵去聆听世界,能够通过别人的感觉去感受世界。人类天生就有社会情怀, 如果加以培养和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帮助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奉献社会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与生活意义所在,一旦偏离这个主题就会变成利己主义者,走上一条错误的人生道路,进入死胡同。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