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2023-08-02 19:20:35庆,齐凯,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边境西藏

严 庆,齐 凯,2

(1.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北京 100081;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移民管理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自古有国必有边,有边必设防。从“治国先治边”上看,西藏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西南门户,是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也是保家卫国的国防前哨,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位置。国无防不立,边无民难安,“治边”上的“边境西藏”占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全区都是守土固边前沿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发展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稳定性;从“稳藏”来看,“西藏边境”有4000 多公里的边境线,分布着20多个边境县、上百个边境乡(镇)和600多个边境行政村,安全稳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屏障。“治”和“稳”如同西藏工作的两翼,通过教育铸魂和治理赋能,复合发力于稳定、发展、强边、兴藏,以应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高、偏、远、荒,突破国家治理中“内地”和“边地”的二分结构,塑造治理主体超越地方利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责任担当和综合治理能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型塑途径,能够在滋养国民政治认同、民族团结自觉、爱国戍边责任等方面发挥引导、培植、强化功能,解决“塑魂”的问题,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西藏治理与教育进场

教育启迪思想服务于社会转型与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即十分重视教育援藏的工作,培养当地民族的人才相当于培育革命与进步的种子,早在1949年毛泽东研究西藏解放工作时就提出“训练藏民干部极为重要”“培养藏族的知识分子”。1954年4月,毛泽东给班禅额尔德尼的信中说“每年还可以选送一些青年来内地学习,长期学习和短期学习都好,可以更多地培养一些建设西藏的民族干部。”[2](P3-1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推动者,1954 年中央选派援藏教师1500 人进藏。1956年7月20日,教育部就内地支援西藏师资的问题下发《关于抽调初中、师范教员和教育行政干部支援西藏的通知》,要求“四川、陕西等省,对于接邻的边疆省、自治区需要外地支援的师资要有较多的支持。”[3](P417)1974年4月19日,国务院教科组就内地支援西藏大中专师资的问题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建议通过国家机关选调干部和援藏省区定区定校包干的方式支援西藏师资力量[4](P292)。从西藏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前,西藏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迈进,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在这一重大社会转型中,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起为当地的思想观念转变、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干部和人才培训、现代知识文化传播、民众识字率提升等做出了贡献。同时,因应建设新西藏的需要,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教育凝聚共识以抵御分裂势力的渗透颠覆。改革开放给西藏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外部助力,但也带夹杂了外源性极端思想等负面影响,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和21 世纪头十年,分裂主义势力严重干扰西藏稳定发展,思想教育、干部教育、反分裂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成为了西藏工作的重要部分,戍边不仅外化为边境线上的军事戍卫,还内化为干部、群众内心深处的政治立场戍边、思想站位戍边、反渗透戍边。同时,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西藏进入发展快车道,青藏铁路通车让全国援藏更加便捷,西藏教育体系完整建立,内地办学成为特殊的教育政策支持,教育切实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出母机效应,人口整体素质快速提升、社会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教育汇聚力量以推动西藏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5]等重大论断,推动西藏治理和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西藏工作认识的深化和重心的转移,明确了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发力点,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具体体现在思想教育层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方面面、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铺展包括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全体教育、全域教育。

回溯历史,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西藏是组成我国整体领土的重要区域,是历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治理的地方单元,因应边疆事务需要长期经略治理以求安全稳固,因为发展大计需要外来支持、需要提升本地自我发展能力,而在促进西藏稳定发展的诸多举措中,教育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二、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西藏边境建设和边防稳固提供了思想基石和力量来源,安全稳定的局面需要国家支持、精神注入、社会形塑、教育沁入、文化整合、边境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而教育是多方力量汇集的桥梁,最终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一)多层次的教育铺展和戍边力量培养

从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自外部国家、域外社会带来的威胁和侵害影响着西藏各族群众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利益。某些周边国家或明或暗支持境内外的分裂势力对西藏地区实施分裂破坏,通过打“民族牌”为分裂主义推波助澜,图谋破坏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从总体国家安全来看,西藏边境线分布在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四个地区,边境地区通外山口道路有数百条,跨境违法犯罪活动较为隐蔽。西藏边境地区的越境偷渡、民族分裂、外国蚕食等问题对国家安全造成持续影响。目前我国专业化的戍边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军队、警察院校和开设有边防管理、民族教育等专业的高校进行,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边境一线,管控压力巨大。

可以说,西藏工作集发展和稳定两大难题于一身,兼有民族、宗教、反分裂等因素[6](P218-219),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整合具体“西藏边境”和作为中国边疆的整个“边境西藏”治理需求,以国家认同为核心,在国家层面上从上到下对西藏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智力支援;在社会层面发挥教育对戍边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在个体层面需要边境各民族成员的意识觉醒和爱国行动去守边固边。

(二)推进交往交流交融和跨文化韧性治理

我国历史上不乏投身边疆、为国戍守边防的英雄人物,但古人普遍视边疆为苦地,“边地”只是建功之地而非扎根之所,即使一部分有志青年来到边境也难以长期驻留。我国对口支援西藏的实践在治边稳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援藏干部与西藏建立相对稳定的、各方面配套的对口支援关系,内地进藏干部职工为西藏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据中国社科院的调研,西藏干部中带病坚持工作的骨干多;夫妻、家人两地分居的多;超负荷运转的干部多。[7](P127)从人本角度来看当前西藏的人才流动,自然环境独特、人文环境复杂给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增加了难度,也造成了援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融入问题,加之气候高寒缺氧、语言限制、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等,跨省援藏人员也存在着短期难以适应、长期难以扎根等现象,需要将提高待遇与长期考评相结合、将政策留人与情感留人相结合。

西藏边境地区发展经济多依靠农牧业,在耕地、农牧、林地、水源、药材等方面可能引发矛盾与纠纷;另外,随着边贸生意的活跃,吸引了内地人口进藏发展,外来人员涌入边境地区增加了治理难度,务工人员、内地经营者、旅游观光人员等各种身份人员的涌入,可能改变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经营活动。若因经济利益出现群体间的纷争,需要有跨文化沟通、协调、处置能力去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需要更加包容的文化和社会心态来适应变化,建立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

(三)推进理性公民文化建设和增进共同认知

西藏地区民族和宗教因素复杂,传统宗教观念中的非理性成分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张力,使部分群众容易对法律和政策产生认知偏差,不易接纳常规的社会管理措施,个别信教群众对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熟悉,疏离主流社会,还有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违规出入国境参加宗教活动。境外分裂势力有意识地向西藏“导引”不稳定因素,利用宗教影响力,不断争夺信教群众的思想阵地,长期以边境山口为主要通道,通过以境外“办学、讲经”为诱饵,煽动、引诱信教群众和青少年外逃,特别是在国际“大气候”配合时,分裂势力往往趁势在西藏社会掀起逆流。

具体政策实践于复杂环境中需要因地制宜。一般而言,狭隘民族主义往往牵扯到地方利益的纠葛,往往刻意强调区域中的民族边界,造成地方民族主义意识的强化,各民族之间民族意识过强弱化对“一体”的认同,而跨境民族问题中可能牵涉到民族分离主义等境外思潮,冲击削弱国家观念,更需要注入国家认同意识、大局意识和忠诚意识。多民族国家建设要从“族裔身份”转向“公民身份”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共同利益,按照现代理念和法治化的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建设理性包容社会。

(四)汇聚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强边固防

西藏广袤的边境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临边乡镇是人口较少民族相对聚居和散杂居的区域[8],居住着藏、汉、珞巴、门巴等民族及僜人、夏尔巴人等,还有一定数量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海拔的边境地区在冬天往往大雪封山,边境山口和道路冰雪阻挡,巡边机动车辆无法通行,在一些封闭的边境牧区,许多边民自身的法律意识薄弱,对于受教育必要性认知不足,加上当地学校距离遥远和教学质量有限,导致边境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国界线的感知和守边认知较为淡薄,易被不法分子或境外敌对分裂势力所利用。

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造成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承载力弱、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导致边境人口持续流失,降低了教育和边境建设医疗卫生等各项保障水平,延缓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又进一步加快了边境地区人口流失,造成发展支撑能力的不足,缺乏人才、技术和途径。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和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双重影响下,边境村落存在一定的空心化现象。基层治理中干部少、管辖面积大,防止人员非法越境以及境外力量的侵入时,执法力量难以进行全面及时的监控及巡逻。

(五)红色基因赓续和革命精神的注入

教育投入和对口支援,显著提升了边境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但随着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一些人可能受到网络上不当信息的影响,易于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背离国家认同,进而被境外分裂势力所利用。[6](P149)面对西藏边境地区多样的文化环境,治边稳藏人才培养不但应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更加需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和爱国爱藏的底色,通过“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精神力量的激励,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治边稳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年面对高原冰川、冻土等恶劣条件修建川藏公路时,解放军官兵、技术人员和广大藏族人民共计11万人奋战一线,牺牲3000多人。[9](P22)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期间指出,在西藏诞生的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老西藏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两路”精神[10]等红色题材,是治边稳藏的精神密码。在西藏要大力宣传弘扬“两路”精神,切实当好“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弘扬者,激励边境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在新时代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继续奋斗。

西藏边境地区普遍性存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艰苦、人口分布较低等情况,由此带成的边境治理成本高、戍边群体扎根难以及教育、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成为治边稳藏中的难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排除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隐患”[1]。

三、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藏民族大学校庆贺信中指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1]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突破“内地”和“边境”的二元结构,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位一体合力,将教育使命与时代要求、地方发展与个人成长衔接。

(一)通过政治引领提升向心力

围绕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培育对象分层分类施策,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学校课堂、渗透于活动、深化于社团,持续强化学生“五观”“两论”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边境各族成员的情感认同、行为习惯、文明风尚;在高校专业教育和边境干部培训中形成包括国防意识、边防法律、业务技能、边境管理等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12]。笔者在内地西藏班调研看到,重庆西藏中学组织《新闻联播》天天看、红色歌曲日日听、爱国影片大家观、文化游学季季有、国防教育年年抓、传统节日节节过等活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常州西藏中学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和国防教育,采取观看国防教育影像资料、学习国防教育知识、学唱爱国主义歌曲等形式,传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促进爱国意识的养成。

(二)通过身份认同增进凝聚力

增强青少年群体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旗帜鲜明开展“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等教育活动,通过宪法教育强化国家观念和国土意识,加强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思想政治课和大学法律基础课等配套课程建设,在初中以上学校定期组织军训和国防讲堂讲授西藏边防政策法规,引导青少年爱护国旗、界碑等国家象征和标识,淡化和消解宗教消极因素,使对祖国的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沁入人心。

(三)通过文化浸润提升塑造力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中看待宗教,发掘宗教的正面典故及案例与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相结合,如清朝云南参军彭元辰奉命戍守西藏,在天寒雪灾中保护辎重殉职于西藏丹达山[13],被当地藏族人民视为神灵而塑像立庙以丹达山神崇拜[14],体现了宗教文化佑护家园的积极作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藏族土司哈克里、阿木穰等人率2000 多名藏族勇士远赴宁波沿海抗击英军入侵,与汉、蒙、满、羌等族将士一起保家卫国,全部壮烈殉国[15],展现了各民族生死与共的家国情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影像、书籍、歌舞等载体融入跨文化、跨地域的多领域之中,培植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国家语言文字教育等方面。

(四)通过共建共享增强牵引力

加快推进边境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偏远地区录制线上课程,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优先向边境民族地区开放,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助力边境地区贫困学子的求学深造,为守边家庭孩子就读相关专业设立专项计划,提高边境地区人口素质,培养更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有用人才。加强援藏干部和基层骨干藏汉“双语学习”培训学习,提升服务和联系边境群众的本领,培养党员干部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边境干部群众到内地学习交流,选派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学习培训,采取送出去、派下去等方式加强对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培训党政、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人才,提高各族群众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

(五)以人民为中心厚植感召力

大力弘扬爱国守边精神,激发边民守边热情,弘扬“一人护边、全家光荣”的社会风尚,积极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等法律法规,多种形式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西藏边民的国家认同和责任感,继续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边境一线倾斜,定制“边防”课程对接边境守土护边教育,提升边民文化水平、法治素养和爱国意识,讲好爱国故事、用好典型带动,将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于边民心中,进而激发各族群众投身于“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实践。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共有家园需要各民族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去捍卫”。[16]西藏边境地区发展和稳定不仅关系着西藏各族群众的民生和福祉,更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治久安。面对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人文因素、较低的经济水平、严峻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发挥教育功能,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位一体教育,沁入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文明意识和感恩意识,在治理中践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西藏高质量发展,使边境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珍惜团结稳定的和睦生活、更加牢固树立国防意识、更加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更加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边境西藏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 06:56:08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严阵以待
环球时报(2019-09-12)2019-09-12 06:13:36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