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泉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山东临沂 276000)
大气环境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中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研究表明,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具有典型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污染物来源广泛、成份复杂,涉及工业、生活、交通、农业等多个方面。由于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凸显。部分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仍然延续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继而导致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目标不相协调。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清晰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严谨性,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特点、治理需求进行分析,加速技术和管理革新,创建针对治理方案[1]。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管理模式比较粗放,一味强调经济增速而忽视经济质量。对此,在“十四五规划”中重新审视了这一问题,针对性提出高质量经济建设理念,将高质量经济发展作为我国今后经济建设的主要方针。
对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知,经济建设客观上刺激了化石能源消费需求,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带来施工扬尘污染、交通拥堵、尾气排放、油烟排放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在立法、管理、技术等方面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污染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显。如果只是单纯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来看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带来新的矛盾。
在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陷入两难局面,在缺乏有效解决方案时,部分态度消极,大气环境治理目标设置趋于保守,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内在动力不足,从而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2]。
属地管理需要根据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目前,我国普遍采取的环境管理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关门主义”的防治思路。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具有获得大气环境治理信息支持的先天优势,在分析具体环境问题后,制定针对性工作方案。但是,属地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较强的传输性特点。当某一地区发生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后,由于大气环境的流动性,污染影响可能转移到其他区域,造成区域污染。如果仅靠属地管理,辖区内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对传输污染物影响不大,仍然不能有效避免污染产生。
第二,部分地方政府对大气环境治理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从大气环境污染区域角度来看,边际污染控制成本正在不断提升。但是,更多地方政府之间又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大气环境治理效益的溢出性特点上,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合作动力。如此一来,地方政府不能够对所掌握信息进行共享,在受到大气环境污染流动性特点影响下,难以对边界污染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从而加剧边界污染控制成本支出[3]。
属地政府部门需要积极落实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开展创新工作。环境绩效评价制度指的是与环境管理有关的方针、目标和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进行测量,结合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对环境绩效评价目的进行分析,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公共环境,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投入和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整理。
起初,环境绩效评价仅仅是企业工作,后随着发展拓展到行业和领域中,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成为政府部门工作内容。在政府环境绩效评价制度中,主要包括目的、主体、客体和评价标准四要素,是进行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时具有系统化特点的工作指导。政府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在治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时具有显著作用,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水平。
分析表明,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兼具复杂性、综合性和不可逆性特点。环境绩效评价制度是大气环境治理的新型管理工具,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落实的重要前提。在环境绩效评价制度中,核心是绩效指标。通过绩效指标能够对原本复杂、繁琐的评价标准进行转化,成为简单且容易理解的直观数据信息。
其次,在区域性环境绩效评价工作中,可同政府部门行政工作建立关联,对当前政府部门在大气环境治理中的被动局面进行转变,使各级政府干部人员主动参与到大气环境治理中。
第一,计划阶段。在大气环境治理的计划阶段,重点在于结合本地产业、能源、交通及用地结构等开展污染源解析,精准查找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制定清晰战略和明确目标,确定各个战略步骤关系。其中,绩效指标需要切合实际,确保可操作、可落实。在工作实施中,可以设置《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为主要参考,将工作展开细化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细颗粒物浓度、臭氧浓度、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等方面。
第二,执行阶段。在大气环境治理执行过程中,需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评价关键性指标保证工作落实效果,并完善对应激励措施。其中,环境控制质量指数是治理全过程的重要导向,可通过指数分析,考量大气环境治理落实效果是否到位。另外,在大气环境治理执行阶段,需做好人员培训,可导入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整理常见问题,总结问题对应处理方法,帮助人员积累有效经验。
第三,检查阶段。检查阶段是对大气环境治理成果的监督和评价,检查的对象是地方政府工作成果。检查工作通常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负责,一般采取月度检查、年度检查、定期督导、专项督导等方式。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工作落实报告是常见评价依据,目前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控、省控及市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工作落实情况由地方政府按要求开展自评。生态环境部门对监测数据和落实报告进行检查、评估,结合检查结果判断工作落实成效,之后形成专门成果报告并就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由下至上形成完整信息传递链条。
第四,处理阶段。大气环境治理处理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完善奖罚措施和责任机制,对工作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其次要做好总结与反思,加快经验积累,针对性优化目标和结果。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但相应配套制度、设施并不完善,城市工业发展普遍存在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地方政府需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区位特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性创新大气环境治理方法,革新大气环境治理理念、技术和管理手段,加速问题解决。文章针对此问题,从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和政府工作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探讨分析,值得被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