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
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度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其本质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正确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树立和加强安全意识、培养和提升安全能力的前提。本文阐述以六大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并建议以“四个平衡”理念制定发展与安全并举的产业政策。
一、六大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第一,以战略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当前各国产业治理的主旋律。发展意味着国民福利的提升,只有维护安全,才能保证持续发展,保护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免受侵害。因此,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全球产业分工的主导思想从效率优先转变为安全优先,各国都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建设。其次,在大国博弈、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化、分散化、本地化的特点,国际环境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重大冲击,我国必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再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阶段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些战略任务的实现需要以安全为先。
第二,以历史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长期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并非我国当前遇到的新问题,而是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传统问题,由于社会与国际环境不同,各历史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新中国工业化初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国际政治环境动荡,面临严峻的传统安全威胁,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因此,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可谓“内弱外忧”。改革开放后,外资逐步引入,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但许多领域过度依赖外资,缺少技术和产品的话语权。因此,该阶段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失控隐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我国逐步重视产业安全,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表明我国已正确认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着力培养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能力。因此,与前两阶段相比,当前我国虽面对诸多内外部经济风险与威胁,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正走在安全发展之路。
第三,以辩证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客观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全球瞩目的经济建设成果,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依然存在各类风险,例如供应链中上游关键生产资料供应保障风险大、优势产业供应链商业风险升级、全球供应链物流运营风险不确定性增强。此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面临重大国际威胁,如“逆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软脱钩”的中美关系等。以上风险与威胁,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制造诸多挑战。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看到我国在治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中具有的良好基础。首先,超大规模市场是核心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汽车销量全球第一、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全球第一,超大本土市場需求的规模优势,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落地与新经济业态的发展。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高效的产业效率,能够吸引和加强与各国经济的连接。其次,国内自主创新体系是根本动力。我国技术创新经历了从吸收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多项技术创新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不断提高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驾护航。再次,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可靠保障。当前,我国各工业领域的多数零部件可由本地提供,许多产业部门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的工业体系是治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定心丸。最后,强劲的国际贸易规模是有力支撑。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东盟、欧盟、美国作为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贸易规模保持增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规模逐年增加。因此,不断加强的贸易连接为治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了良好的国际关系。
第四,以系统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复杂性。
一方面,要以系统思维全面识别和分析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风险源头上包括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如供应风险、需求风险、流程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规模上分为本地风险、区域风险、全球风险。此外,供应链风险具有很强的传导性,蝴蝶效应突出。因此,应将供应链风险视为复杂系统,系统性地管理供应链风险。另一方面,要以系统思维整体提升产业体系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工业体系中各产业领域间相互依存,例如,汽车产业既是制造业中独立的行业部门,也与智能装备、半导体、新材料、人工智能等许多产业有极强的联动关系。因此,不存在单独产业部门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提升,均建立在整体产业体系的安全水平。因此,应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视为复杂事件,从产业体系入手,整体提升安全水平。
第五,以创新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艰巨性。
创新链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关键是实现“三链”融合发展。为此,需要围绕产业链发展供应链和创新链,通过创新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当前,我国创新格局与创新体系依然存在不足,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首先,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格局是打造创新链的本质要求。然而,上述三类创新的发展并不协调,商业模式创新往往领先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其次,国内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完善,产业创新缺少有序竞合。产业部门之间、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的创新体系缺乏统筹协调,如北方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创新极化现象严重、城市间出现明显的创新投资竞赛,导致产业同质化竞争、创新资源低效投入等问题,阻碍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提升。再次,在部分技术领域,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在部分产业领域中国有企业的创新引领性不强,导致关键产业的薄弱环节创新进程缓慢,“卡脖子”问题难以解决。
第六,以底线思维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紧迫性。
安全意识决定安全能力,安全能力决定安全水平。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只有强化安全能力,才能从容应对风险。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识,如果安全意识淡薄,便无法全面认识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无法正确认识各类安全与威胁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识,避免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观察发现,我国许多企业长期忽视安全文化的建设,依然只有少数企业打造和执行ISO31000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导致在重大风险来临时,出现长期、严重的供应链中断,直接影响产业链安全。
二、“四个平衡”理念指导产业政策的制定
正确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精准制定治理策略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为此,基于以六大思维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理解,建议以“四个平衡”的理念制定发展与安全并举的产业政策。
一是平衡可持续发展与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本质是战略目标的均衡化,要清楚认识到产业链供应链效率最优不代表安全。为此,应建立兼顾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稳定安全的“四位一体”的产业考评体系。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中,要使各级政府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做到产业多目标协同发展,避免片面追求效益,而对产业的長期效益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创新链包括本土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也包括全球化下与其他国家融合的创新体系,但在关键技术上要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知识产权。要清楚认识到单纯自主创新不代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片面突出自主创新,可能导致与全球创新体系自动隔绝,制约产业安全。因此,创新链的布局既要深耕自主创新,也要融入全球,寻求国际合作。
三是平衡中央统筹与地方治理。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工作需要中央统筹,避免区域间和城市群内部的投资效率低下、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地方政府要清楚认识到个别城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代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应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大战略、大方向,加强城市群内部产业协同,根据各城市产业资源的相对优势制定产业政策,做好产业分工,构建有序竞合的产业格局。
四是平衡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间政治关系与国家断供能力的影响,如贸易制裁、资源依赖等问题,市场自身调节往往是无效的,需要政府强化干预,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同时,要清楚认识到仅靠国家力量无法带来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能力,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培育和快速提升市场主体的安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