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科,杨武彬,徐伟祁,林志豪
(广东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注重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是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于一体并兼具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和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强化规划引导、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业态呈“井喷式”发展,出现了一批定位高端、前景良好的典型。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低、特色化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切入点,摸清现阶段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造成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对推进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化整合、优化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布局以及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早期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休闲农场、观光农园以及教育农园等[1-2]。强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得休闲农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倡导和推行,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台湾、日本等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模式、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3-4]。21世纪初,休闲农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国家旅游局以及农业部将休闲农业产业纳入规范化管理程序。至此休闲农业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到各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并进一步提出优化路径。如郭焕成[5]认为我国休闲农业存在产品雷同、特色不足,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到两者的发展效率、空间布局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始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郑石等[6]、张瑜等[7]科学选取休闲农业投入和产出指标,通过构建DEA模型分别对福建和新疆休闲农业发展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邹雄等[8]、李茂林等[9]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别对重庆和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李福麟等[10]在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形、交通以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对影响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对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存在数量少、深度不足等问题。并且,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从“数量型”发展转变为“质量型”发展,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业态发展先进典型,必须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因此,本文以广东省407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造成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从而为促进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合理布局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系列建议,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解决广东“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助力广东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以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广东委省政府积极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截至2020年底,广东共开展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8次。其中,2018年各市农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对前5批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监测,经监测合格并继续保留“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的有257家,2018—2020年三年间共创建示范点150个,所以至2020年底广东共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07个(以下简称为示范点)。
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数据来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13至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名单,将示范点进行汇总后通过谷歌地球APP对各个示范点的地理坐标进行提取,然后将示范点信息标注在 ArcGIS10.2中已进行地理配准的广东省行政区域矢量地图上,以建立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矢量图,进行空间可视化操作与分析。示范点的DEM 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相关影响因素指标的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2021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省各市统计年鉴。
1.最邻近指数法
最邻近指数法是用来研究最邻近点之间距离分布特征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将研究对象抽象成一个点并进行最邻近指数计算,根据计算值即可对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进行划分,计算公式如下:
(1)
2.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也称离散系数,是对概率分布离散程度的归一化度量。它可以消除单位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适用于分析单位均值的离散程度,这里用其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检验,计算公式为:
(2)
3.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计算要素在周围邻域中的密度,可以较好地表现点状要素空间分异特征。因此,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分析。具体公式如下:
(3)
其中,fn(x)表示核密度估计值;n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个数;h>0为平滑参数,也称为带宽;k为核函数;(X-Xi)表示点x到事件i的距离。核密度估计值越大,表明休闲农业示范点分布的聚集程度越高,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就越高。
4.灰色关联度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度大小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并着重对筛选出的高关联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同时,结合广东主要交通干道缓冲区对交通因素进行空间分析。首先使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计算灰色关联系数,最后计算灰色关联度。具体公式如下:
灰色关联系数:Δi(κ)=lY(κ)-Χi(κ)l;κ=1,2…m;i=1,2…n;
(4)
其中,Δi(κ)是差值绝对值,即第k个城市的第i个影响因素与因变量的差值绝对值;minΔi(κ)和maxΔi(κ)分别表示差值绝对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Φ(k)表示灰色关联系数;∝为灰色关联系数,一般取0.5,表示两个系统同等重要。
(5)
其中,γ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布局的灰色关联度;n表示广东省城市数量。
根据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将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以及粤北四个研究区域。结合表1可知,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各个经济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分布最多的是粤北地区,示范点有140个,占示范点总量的34.4%;其次为珠三角地区,示范点数量为139个,占总量的34.15%;最少的是粤西以及粤东地区,分别占示范点总量的17.44%和14.01%。从区域平均发展水平来看,粤北地区最高,为28个;粤西地区第二,为23.7个;珠三角地区第三,为15.4个;粤东地区最少,为14.25个。由此可见,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在区域间以及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1 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及分布
点状分布主要可以分为凝聚型分布、随机型分布以及均匀型分布三种类型,根据最邻近指数计算公式,运用ArcGIS10.2空间统计工具计算出示范点间的最邻近距离。其中,实际最邻近距离为12.93千米,理论最邻近距离为33.69千米,最邻近指数R为0.385,小于1,说明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凝聚分布特征。
为进一步验证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变异系数法和泰森多边形图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以407个示范点为质心创建泰森多边形图(图1),根据属性表计算得到泰森多边形面积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722.19平方千米和613.16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变异系数CV的值为84.9%,远大于64%,进一步证明了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整体呈凝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集聚效果较为显著。
图1 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泰森多边形图
使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示范点分布密度进行测算并形成核密度分析图。从图2可以看出,广东各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多个高密度分布中心。主要的几个集聚区域为:中山、广州—佛山集聚区、汕头—潮州集聚区为高密度集聚区;湛江—茂名集聚区、云浮—肇庆集聚区、韶关、梅州等为次高集聚区。深圳、清远、江门、揭阳等地区分布点较为分散,分布密度较小,集聚特征尚不明显。深圳和揭阳主要是由于示范点个数较少;江门主要是因为示范点个数少且地区面积广;清远虽然示范点个数较多,但行政区域面积全省最大。
图2 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核密度分析图
从区域整体来看,中山、广州—佛山以及汕头—潮州三大高密度集聚中心表现出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了连片分布的密度区间,表现出了“三个高密度集聚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分布格局。第一大片区以中山和“广州—佛山”交界处为中心,并辐射到珠海、云浮、东莞、深圳、惠州、河源、阳江、肇庆、清远等城市郊区;第二大片区以潮州—汕头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梅州、揭阳以及汕尾,第三大片区是湛江—茂名交界处为中心,并向两个城市中心辐射所形成的区域。从各个片区的分布密度来看,三大片区具有相同特征:即中心城市密度较高,周边城市随着离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其空间分布不仅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约束,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农业发展水平等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原则以及指标数据可获取性原则,综合借鉴孙艺洋[11]、曾斌[12]、闫俊文[13]、李健[14]等人相关研究成果,并充分结合广东实际发展情况,最终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农业基础以及旅游业发展4个方面选取10个具体指标。
其中,经济发展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动力,主要指标包括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发展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依托,因此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表示农业生产规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交通便捷程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选取公路密度来衡量地区公路发展水平。此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这里选取年接待游客量、国内旅游收入以及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来体现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根据所选指标和具体数值,采用SPSSAU软件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各个影响因素与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具体指标以及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关联性
从计算结果看,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农业基础以及旅游发展4个层面所选取的10个指标与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关联度均大于0.8,说明这些影响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作用,也从侧面证明了指标选取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关联程度的大小将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1)公路密度灰色关联度为0.912,表明区域交通条件是现阶段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2)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灰色关联度为0.888,表明旅游业发展水平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第二大影响因素;(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灰色关联度为0.884,表明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第三大影响因素;(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灰色关联度为0.882,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第四大因素。
1.交通因素
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产业发展和布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业态,其旅游景区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游客主体是生活在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城镇居民,这就决定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短时、短途的特点,并且在出行方式上以陆路交通为主,多是采取自驾游的方式。陆路交通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出行意愿。公路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公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密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路交通的可达性。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公路密度的灰色关联度在所有指标中排名最高,是现阶段影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说明公路交通水平与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关联性,使用ArcGIS10.2软件将广东省境内国道、省道等主要公路分布矢量图与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通过构建多环缓冲区进行具体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主要在国道、省道以及高速附近。其中,公路主干道5千米范围内,示范点数量为214个,占示范点总量的52.58%;公路主干道10千米范围内,示范点数量为358个,占示范点总量的87.96%。由此可见,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与主要交通道路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吻合性,大部分示范点分布在主要交通道路附近,表明交通条件对示范点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图3 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与主要交通道路分布关系图
2.旅游业因素
旅游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新业态,其发展状况与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培育打造富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品牌,可以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为本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截至2020年4月,广东省共建成A及以上旅游景区505个,平均每个市建成24个。其中,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城市有9个,这些城市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方面也较为良好,共建成示范点195个,平均每个城市建成21.7个;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12个城市共建成示范点212个,平均每个城市17.7个,由此可见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广州A级以上旅游景点数量全省最多,为73个,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仅有23个,处于全省中游水平。这说明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仅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共同影响。
3.农业因素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本质上讲是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旅游业延伸的农业新业态,因此经营主体在选址时必然受到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农业生产规模,而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则是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三者与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关联度均大于0.8,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在众多农业因素指标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关联度最高,也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第四大因素。当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展现出了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注入,推动了产业的加速发展。趋于资本的逐利性,大多数投资者在选址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潜力,而评价产业发展潜力最直接的考量因素就是该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2020年广东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基础,对各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农业发展较好地区(425.89~2038.50亿元);农业发展一般地区(315.07~389.26亿元);农业发展较差地区(46.52~261.45亿元)。结果发现,广州、茂名、湛江等7个农业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示范点数量达152个,占示范点总量的37.4%;梅州、佛山等6个农业发展水平一般的城市示范点数量为130个,占示范点总量的31.9%;汕尾、汕头等8个农业发展水平发展较差的城市示范点数量为125个,占示范点总量的30.7%。与农业发展水平较差地区相比,农业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在示范点数量上占比更大,表明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对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4.经济因素
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示范点分布之间的关联度分别为0.804和0.882,说明两者与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大关联,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联程度更高。地区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越好,往往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越完善,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的投资力度越大。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紧密相关。城镇居民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收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出游动机的强弱以及出游次数的多少。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业态,要想实现加速发展就必须以客户为导向,所以相比于地区生产总值,从游客角度出发所选取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更大。
本研究综合利用ArcGIS10.2和SPSSAU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莫兰指数对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从数量上看,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主要集中在粤北及珠三角地区,粤西和粤东数量较少;从区域内各城市平均数量来看,粤北发展较好,粤西发展一般,珠三角以及粤东地区较差。通过计算得出广东省示范点最邻近指数R=0.385,变异系数CV=84.9%,表明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为典型的凝聚型分布模式。
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空间分布上呈多中心高密度集聚,且高密度中心凭借其辐射作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了连片分布的密度区间,但这种辐射作用随着与中心地区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弱化。
从影响因素来看,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对交通条件具有较强依赖性,其空间分布形态主要受到旅游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1.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提高旅游景点可进入性
坚持以建设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以完善主要公路干线为支撑,以提升农村公路通畅为基础,加快构建完善“贯通全省、密连城际、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格局。一是要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为抓手,通过“一中心三极点”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加快建成“轴带支撑、多向联通”的区域综合交通布局。一中心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三极点是以粤东汕头、粤西湛江以及粤北韶为极点,通过加强中心城市的综合交通建设,依靠中心城市交通聚集辐射能力,逐步加强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之间的交通联系。二是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交通网建设。通过加大对普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农村公路镇通建制村双车道建设投资力度;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农村公路等级率全覆盖等举措,着重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格局。此外必须加强旅游交通引导标志、自驾车营地及停车场建设,逐步完善自驾游服务、公共交通中转和换乘服务,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主要交通枢纽与旅游目的地零距离换乘,提高游客的出行舒适感。
2.深耕地区文化沃土,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各地区旅游景点层出不穷,但也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特色化不足等问题,导致游客“回头率”较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因此,广东必须深耕文化沃土,充分挖掘地区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一方面,推动珠三角地区以都市农业为导向、粤东粤西以海洋文化、红色文化为导向、粤北以生态农业为导向,加快构建以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生态农业为基础,具有复合性、体验感、审美功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均衡化和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省内外旅游交流活动,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景区;采用线上和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宣传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高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