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宇,谭吉勇
(1.重庆科技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第一中学,重庆 400030)
文化的海外传播意义重大,它是一个国家软文化实力的表现,是国际话语权的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播,多次讲话都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各级各类机构都要积极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孔子学院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妙的出口产品”[1],它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之一,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则是文化个体传播者。勿庸置疑孔子学院自兴建至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一直在各个孔子学院蓬勃开展。孔子学院虽被认为是“21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一活动的最鲜亮品牌”[2],但也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质量仍然不能够匹配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3]“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学院喜忧参半的传播效果”[4]。笔者在海外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可见,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仍然有改进空间。
以“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有大量研究论文,梳理后发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研究者多数都肯定了孔子学院在文化国际传播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王珊珊认为孔子学院“优化了国家形象,促进了文化交流”[5]。更多研究者在肯定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成果的同时查找其不足,指出传播客观困境有“西方媒体的倾向性报道和意识形态化”,主观有“孔子学院不注重传播效果,一味追求数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6]。微观上还有孔子学院发展过快和“师资力量薄弱”[7],教法单一枯燥以及“教材适应性有限”[7]等诸多问题。
瓮俊燕从“5W”传播模式探析中华文化传播,指出“受众的反馈与调查还不足”[8]。有研究者还发现“传播体系不够健全,传播形式单一”“文化传播主题缺乏系统性安排”[9]等不足。佟迅则认为应“秉持文化平等、立足本土、和谐发展的传播理念”[10],刘立[11]从传播实施路径、手段与趋势等多个维度提出提升孔子学院传播能力的建议,刘晶晶等[12]则从借鉴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传播经验角度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转变”和“构建新的文化传播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建议。
针对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者给出了各种建议,黄锦提出“孔院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均衡发展孔院的各项职能”[13],孙宜学认为要“冷静应对分歧,积极融入本土”[14],从机制打造上推动孔子学院发展。但已有研究几乎都是以对孔子学院学生调查为主,吴瑛等对16所孔子学院调查发现“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播效果最差”,提出“物质文化先行、精神文化缓行”[15]的建议。目前尚没有从传播者内省角度对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选取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即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个体传播者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了解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现状,进而提出建议,以期提升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效果。
本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除受访者基本信息外,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内容、方式、途径、效果等方面。本次问卷共回收103份有效问卷,参与者为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或在海外从事过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教师。其中,男性33名,女性70名,这与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性别比例相当①。
对传播责任人的理解和认识反映传播者的责任意识:超过67.96%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主要责任人是所有中国人,其中19%认为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是首要责任人。由此可见近20%的传播者具有较明确的文化传播者意识和传播使命感。
关于传播人员的构成,59.22%受访者表示所在孔子学院有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或本土人士作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参与文化传播,有40%的孔子学院完全没有。在有本土人士参与的文化传播中,参与协调当地关系的达70.49%;参与设计和策划占57.38%;调研当地民众文化需求信息的占29.5%。可见传播人才的本土化还需加强,尤其是“信息采集、情况调研、活动设计、媒体写作、传受沟通等各个环节加强本土化运作”[10]。应把海外热心中华文化传播的华人华侨、留学生、本土人士等纳入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者队伍,整合传播力量,提升传播者队伍的本土化水平。
从传播平台的种类和使用看,传播媒介的本土化程度还很不够,如表1所示。
表1 孔子学院传播平台统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文化传播平台种类繁多,有国外多数民众喜欢的推特、抖音、当地报纸、数字电视等,也有较多新媒体传播媒介,但占比最多的仍然是孔子学院官网和官方微信。往往是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或者孔子学院学生才会关注网站,而非孔子学院学生很少关注或几乎不会关注。微信是中国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社交媒体,笔者在孔子学院工作时观察发现即使是孔子学院学生或汉语学习者也不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也仅限于与汉语老师交流。可见这类传播平台“其传播受众仅仅是孔子学院课程学习者以及网站浏览者,人群覆盖面并不宽”[9]。有的“网站内容仅仅只是孔子学院新闻大事件,所涉及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所提供的在线学习课堂内容也非常少”“网站内容更新速度非常缓慢”[9]。这些并非个别现象。笔者曾在脸书平台搜索“孔子学院”,发现有孔子学院虽有账号但早已停止更新,有孔子学院年平均发帖仅两篇,还有的脸书账号非公开账号,还有孔子学院虽成立10年,其脸书账号到调查日仅93个关注者,81个赞。虽然这样的统计有一定局限,但从侧面反映出即便形式上采用了当地人常用的社交媒体但利用很不充分,其传播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大家所期望的“网友所分享的内容越多,次数越频繁,表明本土化程度就越高,本土化策略实施就越成功”[10]现象并没有普遍出现,可见传播媒介本土化还存在较大不足。
35.9%受访者非常反对文化传播就是简单介绍,28.1%不同意此观点,仅4.85%同意该说法。95%的受访者表示应根据文化类型和受众的兴趣来选择传播深度。大多数传播者都不认同文化传播即浅层次传播。从当今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深度问题看,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仍是浅层传播。多家孔子学院文化展示都有舞龙舞狮剪纸和做中国结等活动,这些传播方式看起来很热闹,但不少参与过的传播者却认为效果并不好。因为“这些浅层次的文化常常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标志,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多是局限于这几项”[16]“这些惯常性的非遗传播活动看似热闹,实则遮蔽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丰富性,使众多非遗宣传往往停留在表面化、感性化的表层上”[17]。这些都易给受众造成中华文化浅显、缺乏深度的印象,“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外交活动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未能形成影响他国的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18]。而且“这种轻内涵、无深度的叙事……让很少有机会了解非遗的海外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感受非遗表征掩盖下的文化意蕴”[17],会进一步导致“受众可能相信媒体关于非遗所承载的不真实意义建构,接受媒体关于非遗及其传播者的定型化形象塑造”[17],这样对中华文化的形象塑造损失较大。因此文化传播应“深度融进相应的文化价值理念因素,是争取国外民众更多认识中国文化,消除误解和猜忌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19]。所以应传播“着力展现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影响,推广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避免文化传播的肤浅化、片面化,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真正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接受和理解”[20]。
对于传播类型认识较为统一,传播者们公认传播效果良好的文化类型是饮食文化(93.2%)、武术(68.93%)、节日文化(66.96%)及服饰文化(68.93%),受欢迎的文化类型依次为特色文化、语言相关文化、中国国情和制度、思想意识等观念文化。该结果与10年前一致,“在传播内容上,不同层面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差异显著”[15]。今天的文化传播依然施行着“物质文化先行,精神文化缓行”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传播效果的首要因素是传播者的语言能力,其次是受众需求。传播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当地人理解的语言进行文化传播是所有传播者都重视的。访谈中有教师特别强调传播者的外语水平不仅要能应付日常生活交际和讲清汉语语言知识,更要能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语讲解中华文化和文化背后蕴藏的深层意义。
了解受众需求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重要的一步。张春燕把主张受众本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借鉴到文化传播中,强调文化传播“首先应对受众进行调查了解”[16]。“受众研究”曾被认为是孔子学院国际传播中特别缺乏的一环。有研究者提出“中华文化传播需要按国别、职业、社会、阶层、年龄性别及对华态度等进行细分,精确定位受众目标”[21]。只有深入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才能更好地找到切入点,也才能进行精准文化传播。虽然不少个体传播者意识到受众需求信息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大型传播活动靠个人力量难以收集到足量受众信息,80.58%受访者表示希望得到受众需求信息,而孔子学院的指导和相应支持却没有跟上。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结果。
早期文化传播的调查问卷中对受传者有关中华文化“孝、俭、礼”观念的认同调查,结论指出“价值观的接受与所在国文化环境有关,儒家文化与所在国文化具有共同性的内容易被接受”[22]。“接受”这一词语显示出研究者或者传播者的理念,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3]。中华精神文化的核心包括“孝、俭、礼、勤、恭、慎、谦”等价值观,受传者从不了解到了解,并知晓它们是中华精神文化内涵,这也是成功的文化传播。受传者肯定它并接受它自然是最优的传播,但仅因对某些价值观不认同就否定传播效果,这样的研究结论显然有失偏颇。若传播者以这样的理念去传播,传播者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严重打击。佟迅提出,“文化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流通,文化对外传播的本质是有目的的信息流通,是在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交流与表达”[10]。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文化传播应坚持的理念,而不是强迫他人认同并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有研究认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资源丰富,但是面临其他中文机构竞争”[9]。“竞争”这一提法也可见不同传播者对彼此间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不可否认在争取学生方面孔子学院也许与其他华文教育机构存在竞争,但文化传播何来竞争?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以及海外华校都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其目标是一致的,彼此之间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同理,孔子学院之间更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帮助当地华人、华校或本土教师提高汉语教学有效性和提升文化传播效果也许目前还不是各孔子学院考核内容,但如果组织者能改变狭隘的政绩观念,把帮扶当地汉语教师的教学和文化传播视为己任,让孔子学院切实发挥其在一个地区的中华文化推广和引领作用,也许会有所改观。
1.孔子学院建立文化资源库,个体传播者主动搜集整理并传播
调查显示大部分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都有从事文化传播的经历,除了集会展示有指定的内容或形式,而一些自定内容的讲座则是传播者们所头疼的问题。遗憾的是多所孔子学院没有资源整理保存制度,致使不少文化活动简单重复,既浪费传播者的时间和精力,又不能提升传播效果。多数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都有一项或几项中华才艺,如果能把历届文化传播活动通过影像资料记录并保存,就可以大大方便继任传播者。调查显示91.26%受访者希望组织部门能提供传播资源,可见孔子学院在建立资源库方面做得很不够。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传播活动的图片或图像记录,还应包括传播者在活动中使用的文字、影像或网上资源等。作为组织者的孔子学院应加强文化资源的分类收集和整理,建立分类资源库。大型孔子学院还可安排专人负责整理和更新资源库。资源来源可以是官方的,如语合中心的“中文宝盒”系列视频材料等文化资源。也可以是民间受大众欢迎的代表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如曾经火遍全球的李子柒介绍中华文化的视频资料等。个体传播者更要养成主动搜集各类文化资源的习惯。如美国人John Flower把原在云南德钦县一座榫卯结构的中国房屋平移到了西弗吉尼亚州,整个重建过程就是“一次深度感受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他和妻子还通过“中国民居”非盈利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居,中国斑斓夺目的文化”[24]。同时个体传播者要积极主动利用在当地媒体的私人账号分享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资源,摈弃“力小力弱而不行”的想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发挥个体传播的力量。
2.充分利用成功汉语学习者的资源
孔子学院的学习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受传者,是文化交流对象。如果受传者学习汉语,并用其母语制作介绍中华文化的视频并传播,无疑会使中华文化传播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几位外国年轻人制作的视频《中国红烧肉之歌》让更多海外民众对中国饮食产生兴趣就是成功的案例,因此“应该善于发现受众对这些文化传播内容进行的再创造或者发现有潜力成为新传播者的受众,通过这样的方式,孔子学院可以有意识地展开二次、三次传播”[25]。对文化受传者的调查显示“他们(孔院学生)了解中国的渠道仍以‘大众媒体’最多,‘汉语课’排在其次”[15]。中文名“波波”的非洲小伙伊萨巴约制作并发布自己演唱中文歌的视频,2021年他开设抖音账号并迅速走红,目前在全网已拥有超过400万粉丝。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孔子学院如能与他达成协议并使用其视频在孔子学院平台宣传,必定会吸引更多当地人来学习汉语和亲近中华文化。还有会做中国菜、会缝制中国传统服饰的挪威小伙克里斯在网络上发布了多种制作视频,以及来自非洲乌干达的rose,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制作浙江丽水当地美食的自媒体传播者。他们都是中华文化极好的宣传者。大众传媒已成为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影视、音乐等媒介都是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载体。它们能真正“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多角度、多形态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6]。
切实抓好汉语教学是多位受访者特别强调的。作为文化传播者首要的素质就是要专注汉语教学,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汉语教学。传播者都强调抓好汉语教学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但普遍反馈语言相关文化因素没有很好地挖掘,这也是传播者把当前文化传播归为浅层次传播的一个原因。
“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往往各自推进。这不符合语言文化教学的规律”[27],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联,决定了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的整体性,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脱离语言的文化也行之不远。”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所言“不必强为文化而文化,文化的不足其实体现出的是语言的薄弱,应透过语言形式教文化”[28]。因此应该“深化语言文化研究,切实推进中华文化传播,挖掘语言现象与深层文化观念的联系。汉语与汉文化的联系,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联系等相关研讨则浅尝辄止”[27]。
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争取学术领域的文化阐释权和话语权,促使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成为全球文化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19],定期举行大型跨国高端汉学与中国学论坛,压缩随意任性、不讲规模和效果的一般性国际学术会议[29]。
综上所述,无论是个体传播者还是孔子学院都要持续更新文化传播理念,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养成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习惯,建立个人文化资源库和孔子学院本土特色的资源库。个体传播者更要专注汉语教学,做好饱含中华文化的汉语研究和教学,提升教学点或孔子课堂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效果,在汉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更要明确与其他华人、华校等传播力量的传播合作关系,更好地形成传播合力,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推上新台阶。
注释:
①笔者在另一文中对孔子学院教师男女比例差异较大进行过研究,主要原因是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外语等院系女生比例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