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标杆供应链的低碳密码

2023-08-01 22:02郑慧
财经 2023年15期
关键词:链主供应商供应链

郑慧

联想集团总部。图/视觉中国

近年来,人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供应链韧性对于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是多么重要。然而,在绿色低碳领域,供应链的重要性还未被充分发掘。

非政府组织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在2021年全球供应链报告中指出,企业供应链环节的平均碳排放是自身运营环节的11.4倍,但仅仅是披露与采购商品和服务相关的排放数据,也只有20%的企业能够做到。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事业刚起步不久,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处于接受绿色低碳理念、探索自身减碳的阶段,供应链减碳仍是一个鲜有人踏足的领域。不过,打造低碳供应链,是一件势在必行之事。这背后,是“制造业升级”与“碳中和”两大时代议题的交织。

2022年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早在2015年,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就正式提出要“打造绿色供应链”。

广义的供应链,是指产品从原料生产到交付过程中,所有关联方及活动形成的网状集合。对链主企业而言,上游供应链节点众多且动态变化。以一台普通电脑为例,上千个零件背后,是上百家一级供应商,而每个一级供应商背后,又关联着数十个二级供应商,如此一层层追溯下去,关联的企业可能多达上千家。

给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减碳,困难重重,需要链主企业有强大的协调整合能力。因此很多企业无心亦无力推动供应链减碳。

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是全球践行低碳理念的先锋。苹果、惠普、戴尔等海外巨头,都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打造绿色供应链。纵观国内制造业龙头,联想集团(00992.HK)是当前为数不多在推动低碳供应链这一议题上有所建树的企业。

在Gartner公布的2023年全球供应链排名中,联想集团位列第八,是近几年唯一上榜的中国高科技制造企业。2019年,联想成为ICT行业获得工信部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大满贯的单位。2022年底,又获得CDP颁发的“供应链脱碳先锋奖”,是中国唯一获奖企业。

自2006年首次测算办公场所温室气体排放量起,联想已经积累十余年减碳经验。针对绿色供应链,联想打造了“五维一平台”的管理框架,即“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绿色包装”五个维度和一个“绿色信息披露(展示)平台”。

采购低碳的原材料及服务,是供应链减碳的第一步。联想促进供应商减排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摸清家底、设定目标、抓大放小、技术赋能,以及带动使用清洁能源。

联想从可再生能源使用、运输环节温室气体排放等多个维度制定供应商环境管理目标,并推出“关键供应商ESG记分卡”,用RBA(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责任商业联盟)行为准则、CDP披露水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核查、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负责任原材料采购等30个以上的指标进行管理,定期为供应商的责任表现记分,并以此作为采购额度的参考。

占联想采购金额95%的供应商,常服务于多家链主企业,它们日常面临的要求更高,自身能力也更强,联想对这些企业的减碳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供应商每年需要向CDP、RBA等国际组织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联想也会推动它们接受第三方核查。

目前,占联想采购额93%的供应商已经设定公开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占采购额45%的供应商已承诺加入全球科学碳目标倡议或设置科学碳目标。未来,联想计划推动占采购额95%的供应商参与科学碳减排活动,覆盖100家左右的主要供应商。

面对数量众多但采购金额不大的中小供应商,链主企业则需要着重培养它们科学碳减的意识与能力。

2019年,联想发起ICT高质量和绿色发展联盟,联合京东方、立讯精密等头部供应商,制定标准,分享低碳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对有意愿的中小供应商提供定制化辅导,定期组织培训,从而提升它们的减碳能力。联想集团副总裁、电脑和智能设备首席质量官王会文表示,随着绿色金融交易体系的完善,联想将帮助联盟中的供应商开发节能减排项目,盘活它们的碳资产。

王会文提到,2011年以前,国际业务需要和客户的倒逼是联想减碳的主要动力。2011年以后,联想认识到减碳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将减碳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如今,联想正着力打造绿色、智能、可复制的“碳中和供应链”,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低碳转型。

以联宝科技为例。据联想碳中和行动报告,联宝科技通过全面开展供应商节能技改星火行动、签约绿色材料战略合作、研发并推广适合供应商应用的ESG数字化管理平台Green Link等举措,积极带动供应链合作伙伴科学减碳。其中,星火行动节能技改项目10个,参与供应商20家,项目总投资1.2亿元,预计总节电可达7亿度,节电费用5亿元,项目周期内总减碳量51万吨。

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制造企业减碳最主要的途径。以全球减碳先锋苹果为例,在苹果的综合碳足迹中,供應链的占比达到70%左右。2021财年,苹果减少约2300万吨碳排放,其中约115.7万吨来源于供应商的能效提升,约1390万吨来源于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

注:范围1为企业自身燃烧燃料等产生的直接排放;范围2为企业外购电力等间接产生的排放;范围3为生产、供应等上游环节的与下游销售、使用等环节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资料来源:联想集团2022/2023财年ESG报告。制图:颜斌

联想自身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约17兆瓦,太阳能占用电结构比例约为6%-8%。联想承诺,到2025/2026财年,全球经营活动9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对于比较成熟的供应商,联想会与其一起制定减排目标,采购可再生能源,并实施能效提升项目。

在2021/2022财年的ESG报告中,联想提出,相较于2018/2019财年测量的排放量,到2025/2026财年,将从供应链中消除1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

生产、包装、物流、回收,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减碳潜力。

材料及生产工艺的改进有助于低碳生产。联想研发团队与供应商合作,开展轻量化及集成化设计,并将工业再生成分塑料(PIC)、消费后再生塑料(PCC)和闭环再生塑料(CL PCR)、趋海塑料(OBP)及再生金属等合规再生/改性材料引入产品。

联想研发的新型低温锡膏工艺,焊接温度比传统方法降低70℃左右,在减少35%能耗的同时,可以加快焊接速度,并提升产品质量。自2017年以来,联想已出货5000万台采用新型低温锡膏工艺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减少约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产品包装方面,联想致力于减少包装物料消耗,促进环保型可持续材料的使用。比如,在机箱交付运送过程中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工业包装,逐步淘汰塑料包装,增加再生材料、生物基材料的使用,研发环保型可持续材料等等。

物流方面,联想集团正通过多式联运、优化运输方式、整合和利用、優化网络、技术和自动化、奖励并认可合作伙伴的相关成绩来推动减排。2022年,联想与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达成协议,马士基计划为联想提供生态环保运输解决方案,双方将共同探索航运领域减排。同年,公司宣布启用全球首条环保货运航线,通过此航班,联想2021/2022财年减少982吨碳排放。

技术人员在联宝科技笔记本整机组装车间实时监控笔记本产品的各项参数指标。图/视觉中国

材料的回收与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废弃物处理及污染,又能够节省制造新材料所需的资源和能源。联想提供了面向个人用户、企业客户的回收服务,及废旧电池产品回收服务,自2005年以来,已通过其签约服务提供商处理了约32.5万吨计算机设备。“退休”产品回到联想之后,5.5%作为产品或零部件得以再利用,88.2%作为材料循环再利用。

联想碳中和行动报告中,针对范围3温室气体提出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短期目标:以2018/2019财年为基准,到2029/2030财年,比照同类产品,将因使用联想售出的产品而产生的排放量平均减少35%;对于每百万美元毛利,将所购商品和服务产生的排放量减少66.5%;对于每吨公里运输产品,将因上游运输和配送而产生的排放量减少25%。

长期来看,联想计划到2049/2050财年,将范围1、2和3的绝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90%(注:范围1、2一般包含企业自身运营所产生的,与能源相关的直接、间接排放,范围3包含从上游原材料采购到下游使用环节的15类其他间接排放)。

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路长、产品特性复杂,净零之路必然困难重重。依托数字智能技术,是联想实现低碳发展的秘籍,也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平衡经济效益与绿色低碳的破局关键。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将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列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的研究表明,至2030年,数字化技术将帮助全球各行各业减碳20%。

摸清碳家底的第一步就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联想为180多个市场提供商品与服务,2000余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遍布全球,庞大的体量和复杂的结构,只有依托数字化工具,才能更准确、及时、便利地统计供应链碳排放数据。

供应链的碳排放统计分为两个层面: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组织层面,即供应链上的企业作为一个单独主体,整体产生的排放。但一家供应商往往会给多家链主企业供货,因此需要将供应商的碳排放分解到具体的产品系列、型号、批次,最后汇总得到产品层面的碳排放。

联想全球标准与环境事务部总监刘微指出,产品层面的碳排放统计颗粒度更细、更困难,但对链主企业来说,可以基于产品订单去要求供应商,这是更有力的抓手。此外,更精细、全面的数据,也有助于链主企业从各个环节分析产品的绿色化水平,从而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优化。

根据不同的产品型号,联想从上千个零部件中拎出数百个核心部件,找到对应的供应商,一级级分拆,再从供应商处直接收集数据。目前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普遍做法,是采用因子库计算,使用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因子库或是源于国外数据,或是缺少国内行业因子,有一定局限。

刘微介绍,联想的特点是结合产品流程工艺,收集供应商的相关数据,这样得到的数据就更准确。为此,联想开发了专门的绿色供应链数据管理平台(GSCDM),用于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LCA),其中就包括碳排放的计算。王会文透露,联想目前已对100多款主流产品做了碳核算。2022年6月,GSCDM被IDC评为“可持续供应链”最佳创新项目。

联想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基地合肥联宝工厂,每年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11万棵树,背后依靠的也是联想自主研发的先进生产调度系统。

联宝工厂每天约有8000多笔订单,其中80%都是五台以下的小订单。按照传统生产线,每一个订单都需要产线停下来,切换新的工艺、配置,然后再开始生产。如果依靠人工排产,至少需要六小时,但通过联想的智能排产系统,AI算法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排产,节省大量机器设备的呆滞时间,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

由此可见,数字化与低碳化是一体两面,以数字化带动低碳化,能够帮助企业在经营要求和绿色要求间取得平衡。

供应链减碳看似是成本高昂、不可负担的累赘,但实际并非如此。

世界经济论坛(WEF)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以电子消费品为例,55%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通过节能降耗,或者是低于10欧元每吨的成本来消除。如果以供应链零排放为目标,那么中期来看,终端消费品只需涨价1%-4%,便可以覆盖相应的成本。报告估算,一部价格约为400欧元的手机,仅需涨价不到3欧元(约20.55元人民币),就可以覆盖上游供应链减碳的成本。

事实上,减碳是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双赢之举。联想的一次消费者调研显示,用户在勾选影响产品选择的因素时,选择绿色低碳的占到了20%,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二。“原来是环境部门推着生产部门做低碳,现在是市场部门感受到客户需求后,主动拉着环境部门推进绿色产品设计。”刘微说。2022年,联想推出了全球首款通过碳中和认证的笔记本电脑 Yoga Slim 9i。

不过,供应链减排涉及面广、主体多元,无法只靠链主的力量来推动。政策环境、行业标准、技术发展、人才队伍,以及绿电交易、碳交易等相关市场机制的完善,都是推动供应链减排的重要外部条件。

当前,要实现绿色低碳供应链的精准核算管理,仍存在包括标准、技术、人才在内的多重阻碍。不过,这些问题都正在逐步解决,链主企业在其中也可以有所作为。

行业标准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模式参考,从而引导、带动更多企业参与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但目前除了火电等几个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大多数行业在碳排放核算和管理方面都缺乏标准。

碳中和综合服务商中创碳投副总经理郭伟指出,做到范围3的精准核算和减碳是全球性难题,国内的相关标准尚为空白。联想所在的电子制造业供应链复杂,现阶段的首要工作应该是明确标准。王会文提到,目前各行业对到底怎么才算零碳、怎样做才是低碳理解不一致,即便有一个合适的标准出来,也较难一下子上升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龙头企业可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自身的领先实践分享、外化,推动标准建立与完善。2022年,联想全程参与起草与制定的首个ICT行业零碳工厂标准——《零碳工厂评价通用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同年,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成功获得赛西认证颁发的首张零碳工厂认证,联想武汉工厂率先达成碳中和。此外,联想正在参与制定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国家标准。

技术方面,尽管联想的碳排放核算软件已经十分成熟,但数据依然需要依靠供应商自行填报。一级供应商还需要向自己的上游收集数据,如此传递下去,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刘微表示,联想当前做产品碳足迹,可以触达一级和二级供应商,再往前则较难追溯。区块链技术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人才缺乏也是一大阻碍。刘微发现,八成左右的供应商都沒有配置对产品做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的人员。当联想将现成的软件工具提供给供应商,也会面临找不到培训对象,或者培训对象难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尴尬处境。

最后,服务于减碳的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优化能源结构,使用清洁电力,是制造类企业走向低碳的必由之路。而目前要想在国内采购绿电、更大比重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非易事。此外,国内碳交易相关机制、市场仍需进一步完善,以便用市场手段激励企业减碳。

落实“双碳”目标,需要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推动,但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规则、标准、人才、市场机制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之后,减碳的车轮才能真正顺畅地滚动起来。

猜你喜欢
链主供应商供应链
山西要求重点产业链“链主”需承担补链强链主体责任
李东生:“链主”企业要发挥“头雁”作用
宁沪公司:勇担“链主”职责,引领通道经济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