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吾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截至2022年底,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中国政府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同行对标和产业鏈压力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碳中和行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双碳”概念在社会公众间广泛传播,公众日常生活消费理念正逐步成为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力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一些国家或地区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政策,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或设定碳排放标准,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这种贸易壁垒对出口型企业带来了直接压力。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正式立法生效,覆盖了钢铁、铝、水泥、化肥、化工、电力等六大门类多种产品。2023年10月1日起,进口企业需履行报告义务,提交进口产品隐含的碳排放数据。2026年起,企业将需要支付对应的碳排放费用。美国也在酝酿类似政策。2022年6月《清洁竞争法案》(CCA)草案公布,向外界展示了美国“碳关税”的雏形。相较于欧盟CBAM,CCA呈现了另一种“征税”形式,它以美国产品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为基准,对碳排放水平高于基准的进口产品和本国产品征收碳税。
不断涌现的国际贸易碳壁垒倒逼企业创新,促使其研发应用低碳技术,从而降低碳排放,提高市场竞争力。
过去两年里,中国的“双碳”工作已经从顶层部署迈入实施。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顶层设计文件出台。目前“双碳”“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各领域都有了落实“双碳”目标的行动纲领。
各领域的政策也在通过不同方式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设定能源消耗限额、能效基准值或阶段性减排目标等措施,淘汰行业能效水平落后的产能。通过价格机制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例如,电解铝企业的电价与铝液综合交流电耗、绿电消费比例相挂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通过碳市场机制激励先进、倒逼落后。如果企业的碳排放超过其拥有的碳配额,将面临罚款或其他制裁措施。
公众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关注,不断强化的绿色消费理念开始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和产品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色低碳作为核心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他们的环境价值观相符合的产品和品牌。许多企业通过推出碳标签、碳中和航班等各类零碳、低碳产品,向消费者传递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将绿色低碳作为核心战略,能够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消费者的企业通常会将自身的范围3(价值链排放)减排目标分解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与供应商合作,优化资源使用、减少能源和排放,企业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减排效益。这种整体链条的碳减排努力有助于构建可持续供应链。
在全球绿色复苏的潮流下,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正逐步由外部压力转为内生动力。社会经济系统向碳中和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挑战,同样蕴含机遇。
长期来看,许多企业注意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多家机构预测,中国的“双碳”目标将带来百万亿元的投资机会,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能够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例如,许多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布局新能源赛道,主动研发减碳技术从而为同行提供解决方案。这些企业认识到,绿色低碳转型不仅符合国内外政策和供应链客户要求,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编辑:刘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