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了促进陕西省乡村生态振兴,对乡村生态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将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宜居3方面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政府和企业对乡村生态建设的扶持、有效引进专业人才和绿色发展技术、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坚持新发展理念及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振兴;生态宜居;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6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生态振兴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正确阐释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乡村生态振兴的文件和管理办法(见表1)。依照《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1 存在的問题
近年来,陕西省开展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逐步将生态振兴列为重点工作,打造了特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乡村生态振兴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1 对生态重视度不高、乡村生态建设者流失
部分村民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未主动规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保护重视度不高。由于农业收益较小,生产周期较长,陕西省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越来越多,乡村生态建设者流失,“空巢化”现象普遍。例如,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截至2022年第3季度,在全省参与调查的2 970户中,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为2 096人,省内就业占比为73.8%,省外就业占比为26.2%[1]。
1.2 环保设施配置与乡村生态振兴需求不匹配
1.2.1 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乡村垃圾清运模式有待改进,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未达到分类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标准。处理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直接排入田地或河道,不仅影响农业灌溉和造成水污染,而且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见图1)。目前,陕西省一些村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滞后,将垃圾转运出农村、集中在县城处理面临很多困难,于是多采取就地就近简易处理[2]。不仅严重污染生产生活环境,而且造成可回收垃圾不能被循环利用。
1.2.2 整合不充分导致生态资源浪费
乡村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存在一些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浪费。乡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等都有一定面积的空地,若用来种植树木或者花卉,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带来经济收益。乡村生态宜居不仅可提升当地村民获得感,而且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2)可利用资源的浪费。部分村民忽视秸秆的可利用价值将其就地焚烧,这样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空气;陕西省西部一些乡村厕所整改不彻底不全面,畜禽粪便未能被转化为有机肥料,不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产品。
1.3 生态破坏和农产品污染
村民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利益,违背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陕西省关中盆地西端,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整体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其中38.05%样点处于轻微生态危害,52.67%样点达到中等生态危害,9.28%样点达到强及以上生态危害[3]。
村民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违反农作物生长规律,使用大量除草剂、催熟剂、增产药物等化学用品,致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土壤环境污染加剧,进而造成餐桌污染。
1.4 生态产业结构不优、绿色发展不稳定
实践表明,农业发展需要绿色生态技术。农业科技不先进,将会延缓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目前,陕西省乡村未能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农村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未能很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如表2所示,陕西省乡村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绿色发展比重有待提高的情况。
2 乡村生态振兴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环保意识不强
乡村经济比城市落后,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加之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当地村民环保思想较落后,参与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2方面。1)村民对生活垃圾的危害和分类工作不了解,甚至认为垃圾分类投放是做面子功夫、搞形式主义,费时费力。当前,陕西省乡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过程未流程化、塑料制品及电池就地填埋、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问题。2)基层政府和村委会思想认识不全面,缺乏创新意识。居住空间未科学规划和高质量利用,造成陕西省西部乡村生态宜居的建设相对滞后。
2.2 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陕西省乡村生态配套设施不健全,放慢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步伐,也阻碍了产业结构的绿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例如,铜川市359个建制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仍明显不足;且部分村居住分散,导致垃圾清运路程远、难度大、费用高等诸多问题发生[4]。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生态发展受到制约。
2.3 缺乏生态建设人才和先进农业技术
由于乡村生态建设人员较少,缺乏专业技术指导,造成乡村规划不科学、生态产业不发达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村民对当地特色生态资源开发不充分,对已开发资源的使用不科学;种植户仅凭经验劳作,遇到问题多选择咨询老种植户,缺乏创新意识。以上种种问题造成陕西省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产业发展步伐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区域发展不平衡。
2.4 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1)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变化,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现行资源费税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实施无法完全反映出生态补偿的内容,还需进一步深化[5]。2)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未能承担对应的补偿责任。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获益者,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生态修复成本。但是目前陕西省政府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生态补偿机制。
3 路径与对策
3.1 加强宣传教育,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村民只有自觉接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会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陕西省政府宣传部门及生态环境厅应以宣传页、巡讲、广播、报纸及板报墙等多样化的形式向村民普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当地存在的环境和农业问题,讲解村民最关注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3.2 加大政府和企业对乡村生态建设的扶持
政府对乡村生态建设起着主导作用。1)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基层政府可按照标准投放分类垃圾箱、垃圾分拣设备等,改善陕西省乡村的生态环境。2)改善村容村貌。依据村庄布局和植物特性选择适合的绿化植物,美化陕西省乡村大街小巷,初期统一种植和维护,后期由村委会监督管理。3)推进厕所革命。可通过分享先进案例和提供改造技术指导,积极号召陕西省乡村从净化空气、整洁村貌等方面改造旱厕,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4)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发展为首,带动环境保护、土壤改良,形成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陕西省政府可从税收和价格方面入手,通过审批支持、土地供应、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培育绿色生态产业。
3.3 有效引进专业人才和绿色发展技术
人才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智力保障,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推力。1)积极引进农业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使其将陕西省乡村作为研究基地。也可积极邀请业界专家来村指导,对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支持农民学习新型的、绿色的培育栽植技术。2)鼓励实施“返乡计划”,吸纳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与亲人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生态振兴。3)健全绿色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绿色发展队伍。对能将产业和生态价值相融合、开发新型生态产业和研发新技术的人才进行奖励,以激励专业人员留在当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3.4 科学利用乡村生态资源,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
在尽量保持乡村原生态和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陕西省乡村的自然资源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打造特色生态农产品。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提高生态产业化水平,促进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绿色富民惠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1)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将陕西省乡村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结合,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消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培植特色的经济作物。将所有原材料都转化为可持续产品,建立生态农业科技园,为生态产业健康发展作支撑。3)关联共生的产业网络。现代农业技术与地方特色种植相结合,先进管理运营方式同生态观光旅业相结合,电子商务同农副产品销售相结合等[6]。
3.5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向生态化发展
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促进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相结合,发展产业生态化模式。产业生态化模式是指在自然资源承载力内,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发展模式。1)培育无毒无害农產品。采用先进种植技术,促进产业和生态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2)健全绿色品牌培育保护机制。有关部门应完善绿色食品品牌认证、推广、识别、评价及发布等关键环节的规则,不断健全绿色食品生产、营销、监管机制,制订绿色食品品牌发展规划。
3.6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虽然陕西省在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需从乡村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现状、生态承载力等新问题着手,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形成有针对性的制度保障。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政府与市场2种途径:政府可在项目支持和生态产业扶持方面,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和完善补偿机制;实行基层政府和当地企业生态责任追究制,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基本原则做好第三方治理,在当地政府、村委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下,推动产业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西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EB/OL].(2023-02-07)[2023-04-16].https://snzd.stats.gov.cn/jdsj/2023/44658.shtml.
[2] 操建华.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J].重庆社会科学,2019(6):44-54.
[3] 李艳,张丽,杨毅哲.陕西省西部某县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中国农业信息,2019,31(3):106-111.
[4] 陕西省统计局.上半年铜川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EB/OL].(2018-07-30)[2023-04-16].http://tjj.shaanxi.gov.cn/ggbf/sxxx/201807/t20180730_1625776.html.
[5] 司雪侠.陕北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7(26):105-106.
[6] 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18,34(10):209-213.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3-04-18
作者简介:陈霄(1989—),女,陕西扶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mail:5644791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