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福 袁苗
自2016年李庚香提出“中原学”命题以来,中原学研究在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界已形成了广泛共识,开枝散叶,成果斐然,在社科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原学不仅研究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涵、发展历程与特质,研究中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实现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研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推进中原发展的理论创新,引领社会思潮,推动中原学与当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构建有机互动体系。
■ 中原学“五大支柱”的内在联系
中原学“五大支柱”的学科概念渊源
中原学“五大支柱”是指炎黄学、殷商学、河洛学、新宋学、新时代黄河学等学科体系。
炎黄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炎黄文献、炎黄时代研究、炎黄学与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炎黄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4个部分构成。其中,炎黄文献,是炎黄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炎黄时代研究,是对炎黄二帝和炎黄时代重要问题的研究,涉及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炎黄学与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研究,是历代中华儿女对炎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炎黄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是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深入探索炎黄文化的民族认同、民族凝聚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殷商学是对殷商时期社会活动规律的系统的考察,揭示其知识、经验、智慧的学说。新时代的殷商学,最重要的是要从文明和历史的大视野中,将其视为相对独立的文明体系,其主要内容有:天命观、商文明、商族史、殷商大事、重要人物等。殷商学研究应注重处理中原学与殷商学、殷商学与殷商文化的关系,重点凸显城市文明的繁盛、汉字的灿烂、青铜的发达。建立殷商学,首先要对其在中华文明、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里程碑的、独特的性质进行深入探讨,才能使其从历史的殿堂中走出来焕发生机。殷商学的推出,对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的殷商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求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河洛文化研究是指不同专业的学者以河洛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其成果被国内外学术界认可。而河洛学则是基于河洛文化研究,综合利用多学科研究手段,构建起以河洛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域性学科,是有关河洛文化的综合性研究、整体性研究、前沿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新宋学的“新”表现为从新时代视角审视宋学的学术遗产和学术资源,也就是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审视宋学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其涉及面与宋学的传统研究相比,将宋学的视野扩展到了全宋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新宋学”是一个“大宋史”的范畴,从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碰撞的视野出发,对中华历史和文化进行再认识。
新时代黄河学,主要指研究当代黄河的学科。就黄河文化的时间轴而言,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之黄河、新中国成立后之黄河、新时代之黄河;就空间轴而言,有中国之黄河、亚洲之黄河、世界之黄河;就学科形成而言,则包括黄河文化、黄河学、新时代黄河学。中华民族要复兴,黄河文明必复兴,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紧密的关联,开展新时代黄河学研究,意义重大。
中原学“五大支柱”的研究体系交织
中原腹地,河南大学开展黄河学和新宋学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开展河洛学研究;信阳师范大学开展炎黄学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开展冯友兰新理学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开展殷商学研究;河南省社科联在郑州开展中原学研究,形成了以中原学居中的“五方之学”研究,中原学研究体系不断壮大。
炎黄学作为中原学的关联学科,二者有着同根、同源、同理的密切联系。所谓“同根”,是指中原学与炎黄学都是扎根中原大地,是中原这方沃土培育出的学科;所谓“同源”,是指中原文化与炎黄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炎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中原文化是以炎黄文化为祖根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地方文化,且是具有鲜明的中原底色的区域文化,中原学与炎黄学具有同源性;所谓“同理”,则是指中原学与炎黄学在学科构成、研究理路等诸多方面具有理论、理念上的相通性。中原学与炎黄学是“彼此涵摄,互益互补”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个学科。总之,炎黄学的相关研究为中原学整个研究体系及文化、文明起源上提供了重要补充。
殷商学的研究内容可高度概括为殷商文化起源及兴衰,具体包括殷商学研究概述、殷商文化起源、殷商文化发展、殷商文化衰落和殷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等5个方面内容,以此探索殷商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深刻的学理价值。在殷商学的研究中,李庚香认为:“构建殷商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阐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是河南‘兴文化工程对新时代殷商文化研究的再聚焦、再创新、再出发。”
河洛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原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原学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河洛学是新时代黄河学的一部分,也是中原学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河洛学对中原学建设的贡献、对中原文化的贡献,主要包括:“中、新、兴、理、和”。河洛学到中原学,再到黄河学的内在演变过程,体现了从文化到文明的进化,体现了凝聚与辐射,体现了从地域、流域到区域到国家,从中原到中国的历程,是体现了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如何上升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根脉文化。
新宋学从“洛学”到“宋学”的形成一脉相承,对宋学的复杂性、开放性、系统性、组织性等方面的考察,是新宋学的重要内容,中原学深刻阐释宋明理学的演进脉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能够赋能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处于黄河两岸的河南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彰显着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黄河文化形成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多元一体、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衷共济、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开放包容、天下大同的全球观念,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这些特征,也是中原文化的底色,对于我们确立文明交流互鉴理论,对于解构“普世价值论”“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书写一部从中原出发、黄河出发的全球文明史具有重要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研究的不是“河殇”而是“河兴”“中原崛起”。可以说,新时代黄河学在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在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上,在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上,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上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在中华文明发展与演进的脉络中,炎黄学、殷商学、河洛学、新宋学和新时代黄河学其溯源性和主轴文化是中原学“基本理论”“文脉”“学脉”“九大范畴”研究的核心内容,共同的根脉和主干使以上学科既独立又交叉,既分散又融合,既多纬又归一,形成了以中原学主导的“五方之学”和复兴之学。
■ 中原学“五大支柱”的发展方向
以中原文明为研究对象,从炎黄学、殷商学、新宋学、河洛学和新时代黄河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出发,通过探索多学科综合与集成的理论与方法,探寻中原文明的发源、演变、兴盛、转折与转型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
李庚香提出的“中原学”概念及学科构想,力求将中原文化在各个领域内的学术力量结合起来,引领中原的学术发展。宋争辉提出开展跨学科合作,建设中原大学“三位一体”的“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炎黄学”三大学科,为“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服务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要”指出学术发展方向。
殷商学是夏商周考古学的重大学术课题,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学术问题。一方面,殷商文化作为与夏文化并行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对它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明探源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和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为代表的早商文化的确立,为全面研究殷商文化起源及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研究表明,殷商文化以宏伟壮观的都城、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和造字方法成熟的甲骨文最具特色,对发展当代文化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因此,深度围绕殷商文字文化文明三要素展开研究,是全面研究殷商学的最佳途径。
河洛学研究,为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河南文化形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更好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纵观整个宋代的学术流变史,北宋时期宋学从诞生发展到四大流派并存,其中荆公新学占据主导,而南宋时期则为洛学占据主导,自此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思想,世称“道学”“理学”或“新儒学”。尤其是理学于世道人心之影响,不仅体现在“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还体现在对后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的深刻影响。
发展新时代黄河学,有助于在新时期推动文、史、地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也是时代赋予黄河学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时代需要。相比其他综合性学科,黄河学之所以能够率先实现学科化进程,根本原因在于符合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新时代黄河学需要深入研究黄河文明的时空演变及其现代价值,系统解读、阐述黄河文明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全面总结黄河文明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的历史资源和时代价值,探索黄河文明的动力和模式,解读黄河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阐释黄河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推进黄河文明与其他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新时代黄河学要成为一门系统而完善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吸收中原学之精华和研究理路,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向。
■ 中原学学科体系发展的思考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局阶段,我们从炎黄学、殷商学、河洛学、新宋学、新时代黄河学到中原学进行梳理研究,在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高扬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筑精神家园,立足于中原的学科系统,加强中国区域知识系统建设,凸显其独特性,势在必行。
中原是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明之源,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厚重的区域之一。深入进行中原学术研究,既是发掘和整理中华优秀思想和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对中原地区的人文学科的再一次构建和梳理。河南兴文化工程不断深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文化建设贡献的智慧与力量。下一步,应以中原学研究为载体,将河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对中原历史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化研究和解读,进一步梳理中原区域的文化特色,构建多层次研究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我们深信,以炎黄学、殷商学、河洛学、新宋学、黄河学为“五大支柱”的中原学,将助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实现“两个确保”贡献力量。
本文选自: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成果(编号:2022XWH059)。
(作者单位 1.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