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萌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内部控制视角下所坚持的目标为提升服务水平、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节约资源等,旨在使管理工作能够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使管理内容更为完善、科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有序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
预算绩效管理观念滞后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工作内容中并未包含有预算绩效管理,一直到近年来,预算绩效管理才出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内容中。这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未能认识到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直接关系,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极容易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管理思维固化,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风险。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内控规范要求不符 行政事业单位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在单位内部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这套指标体系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指标的解释不严谨,未能充分展现出内控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很多行政单位的批复制度及项目申报等工作内容均存在不合理之处,从而影响了绩效评价的结果。
未能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及风险控制衔接 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在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经济活动情况,科学评估经济项目暗藏的风险。在管理预算绩效的过程中,需要动态化管理绩效目标,并分析预算执行工作实施的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是为了应付财政部门的要求,因此对财政资金项目进行事后绩效评价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并不高,并且未能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到工作的全过程中,导致内控管理工作效果及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未能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目前,一些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管理方式整体比较落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工作效率也比较低。
更新预算绩效管理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及质量,需要强化相关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观念,深刻理解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具体可通过如下措施来更新相关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观念:第一,将相关知识和理念纳入到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工作中,使相关人员能够更深入地学习预算绩效管理及内部控制相关知识,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差异,增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端正管理观念。值得一提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需要率先更新预算绩效管理观念。第二,为了能够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及质量,应注重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及内部控制理论的宣传,为绩效管理工作的更好实施及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相结合 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需要将绩效评价作为重要环节,确保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及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及质量,需要精准识别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并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首先,为了能够将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展现出来,需要合理制定目标,并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决策议事机制。另外,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采购执行制度。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动态化监控预算工作的执行及开展情况,不断完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
预算执行管理与预算风险控制相结合 要将预算管理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重视预算执行环节的管控,坚持严格把关。首先,建立完善预算执行跟踪制度,跟踪项目实施单位的预算工作实施及开展效果。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通报制度,对项目绩效现状及预算执行进度信息进行汇总,并及时向上通報,以便能够及时共享内部信息,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对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其次,强化风险防范识别。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风险评估体系尤为重要,应在内部建立风险防控小组,小组中的成员包括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并抽调业务部门的成员参与其中,及时识别绩效预算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提升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需要将信息技术纳入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中,以提升工作效率。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提升信息化建设力度,使绩效管理工作更具精准性和有效性。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以内控规范中的规定和要求为依据,建立信息公开程序,确保及时对外公布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并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确立信息收集及反馈机制,确保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内部控制工作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稳健的可持续发展。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不仅应提升内部控制工作水平,还需要明确现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预算绩效管理观念,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相结合,将预算执行管理与预算风险控制相结合,提升信息化建设力度,以便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菏泽地震监测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