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阳
资金来源单一 在我国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来源单一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县级以及以下的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区域内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这类企业一般都是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主,本身在发展规模、融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对于地方中小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银行贷款是其获取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但中小企业的抵押资产存在明显问题,并且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会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获取融资贷款的门槛有所提升,导致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
可利用资源少 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包括环境、矿产以及人力、技术等。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经济规模水平相对较低,且部分偏远山区尚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发展资源。此外,在我国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基层地方的整体薪资待遇相对较差,并且职业发展空间较小,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愿意投身到基层发展中,导致地方经济在发展中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同时,因为受到地方经济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的影响,企业只能将有限的发展资金集中在业务经营方面,用于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竞争力不足 影响我国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竞争力不足。总体而言,各地方经济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看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明显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微观层面看来,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且拥有特色农业资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除了不具备交通区位、竞争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会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之外,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导致地方经济在发展中无法得到科学指导。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农业政策性金融能为地方经济提供较充足的资金支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目的是扶持“三农”经济,所以,政府为了实现扶助“三农”经济这一目标,会通过实施各种支农政策,安排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从而保证“三农”经济发展有较充分的资金支持。当市场秩序失效时,地方经济仍能平衡发展。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阶段中,农业农村领域巨大的资金需求给财政承受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农业政策性金融秉承保本性原则而非盈利性原则,即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会过度追求利润,所以愿意投资发展初期利润空间小但是有助于农业产业升级或节能减排的地方产业。例如,这部分产业在发展之初可能利润空间较小且发展速度较慢,但会厚积薄发,进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阶段后会极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动地方农业发展 农业政策性金融能通过公益性担保、利率优惠、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推动地方农业发展。首先,农村资源有限,无法提供足量的担保物,但是贷款需要担保,这就导致农业项目因为缺少担保物而无法申请到贷款,进而致使农业项目夭折。另外,农业项目主体信用比较差。农业项目投资回报不确定也是导致农业项目较难获得融资的重要原因。农业政策性金融能通过提供农业政策性担保助力农业项目正常运行,即利用政策性工具,借助政府公信力,为农业项目提供政策性担保。其次,投资农业项目尤其是农村薄弱产业的风险比较大,导致农业借款主体不太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等机构发放的贷款,农业政策性金融能为农业农村经营主体提供比商业银行利率更低的贷款服务,从而能促进农村薄弱产业的发展。最后,政府可以通过农业贷款利息补贴的方式吸引商业机构投资农业项目,从而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或采取激励措施对其中贷款金额较大且安全性较高的金融单位给予政策性奖励,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项目的贷款投入。
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活力 相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因为投资周期长且投资效益不稳定等多种因素,较难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所以发展速度较慢、发展质量不高。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专门服务于“三农”经济发展的非营利式资金融通行为,能对“三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三农”经济、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其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解决“三农”这一基本问题。所以,农业政策性金融通过助力“三农”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县域经濟发展,进而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完善支农结构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应该完善支农结构以促进产业发展,利用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首先,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加强对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具的投资,通过提供大型农业机具、农村土地流转、粮种等专项优惠贷款业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发行对“三农”经济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功能,即农发行通过支持经营主体采购农产品并开展跨区域销售,推进农民增收,保证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稳定,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农民遭受利益损失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通过支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改善农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资金流动,提升农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后,农发行应提升对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和乡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潜力的认识,加大对此类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并为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和乡村养老服务产业提供融资服务,助力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和乡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创新增信手段 农业政策性金融筹资主要渠道为依托国家信用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其他资金来源包括财政资本金划拨、中央银行专项再贷款等方式,资金来源及总体规模受政策调控因素影响较大,相比商业银行以存款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结构灵活度较低,其他吸收社会派生存款手段较少。这样的筹资模式虽然能够充分保证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但面对市场变化的头寸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必须要拓宽融资渠道,提升支农资金的多元化水平。首先,可以在确保政策实施和操作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体制改革,持续发掘提升吸收支农资金水平,降低筹资成本,从而提供更大程度的利率优惠,让利于农业产业即农村经济发展。其次,还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及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建立合作基金的方式拓展农业支持资金的融资渠道,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经营。最后,可以拓宽境外筹集资金的渠道,可在转贷金融业务方面达成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组织的统一,特别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在我国农业开发项目转贷业务方面,应该严格根据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银行规定来经营和运转。
配合國家发展战略出台专项金融工具 农村政策性金融除了要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还要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首先,农村政策性金融应该为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便捷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农村的交通便利了,农村和城市的交流才能更便捷,农村外的资源才能运进来,农村里的产品可以运出去,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次,农村政策性金融应该为农村的通信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完善各类网络和通信设施,农村村民与外界的交流更顺畅,信息接收更快捷,一方面能帮助农村居民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惠农政策和支农项目,另一方面能启发农村居民抓住商机,实现发展。再次,农村政策性金融要为农村的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农家乐、农村旅游、农村养老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农民带来了利益,为农村带来了活力。而上述产业皆依赖于农村的绿水青山,所以农村政策性金融要抓住这一波农村发展机遇,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助力。
完善服务举措 首先,充分发挥农发行的信用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价格优势、贷款期限优势和支农优势,贯彻落实国家农村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支持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以及对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保障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包括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
其次,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通过提高办贷效率和改善结算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业务办理体验。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在遵守贷款流程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贷款办理时间,避免借款者因为贷款办理周期长而导致资金链中断或申请利率更高的商业贷款。另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改善结算服务的方式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例如支持外币结算、为客户提供上门送单服务、为客户提供线上申请服务等。
最后,加强金融机构队伍建设,开发多样金融工具。近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产业升级情况良好,多样的农业产业需要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支持。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更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招聘懂农村、懂农业、懂金融、懂技术的“四懂”人才,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有利于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开发工作,通过分析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和地方经济发展受困的具体原因,开发能帮助地方经济发展和帮助农业产业升级的金融工具。
综上所述,正因为地方经济发展受到资金来源单一、可利用资源不足及竞争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以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被削弱,农发行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完善“三农”经济金融发展体系,为我国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