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段宏 唐莉 王永伟
1西华县人民医院高血压科 河南周口 466600;2心内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高血压均是老年群体常见疾病,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可相互影响,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1]。冠心病血管腔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出现狭窄或堵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等现象,其中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病的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依那普利在临床是常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较好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转化酶和炎症反应[3]。吲达帕胺是一种强效、长效的磺胺类利尿药,具有利尿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作用[4]。吲达帕胺为降压药物,降压效果持久平稳。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认为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可溶性ST2(Soluble ST2,sST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心病高血压病情,因此其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目前临床暂无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的报道,故本文旨在探究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使用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的治疗效果及对MMP-9、ET-1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26例稳定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63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34例,平均年龄(61.28±8.15)岁,平均病程(4.17±0.84)年;观察组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09±7.85)岁,平均病程(4.29±0.76)年。纳入标准:符合《稳定型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及《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7]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50%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后病情稳定1个月。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者;近1个月内进行过重大手术者;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存在过敏史者。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5~10 mg/次,1次/d,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吲达帕胺治疗:口服1.5 mg/次,1次/d,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各指标水平。
1.3检测指标
1.3.1血压水平 采用标准水银汞柱测量治疗前后SBP、DBP检测水平。
1.3.2MCP-1、H-FABP、sST2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后早上9:00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离心10min,3000 r/min(r=15cm),采集上层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待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CP-1、H-FABP、sST2水平,试剂盒均购于上海烜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步骤: 将血清标本取出并放置室温下静缓30s,备置标准血清及溶液,300 μL洗板液洗板30s,在微孔拍干后依次加入缓冲液、标准液、样本、检测抗体均50μL,封板,震荡,室温(37℃)孵育2h,洗板,100μL的酶标记物导入检测孔,封板,震荡,放置室温内45min,洗板,将100μL底物液加入微孔,避光孵育30min、终止液100μL、震荡,在450 nm处使用酶标仪测吸光值。
1.3.3MMP-9、ET-1及炎性因子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试剂盒均购于上海烜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方法同1.3.2。
1.3.4治疗效果 显效为DBP达到正常水平或下降>20 mmHg,心悸、胸闷、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范围;有效为DBP达到正常水平或下降10~19 mmHg,临床症状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心电图恢复正常;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5不良反应 观察并对比两组皮疹、头痛、腹泻、胃肠道不适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MCP-1、H-FABP、sST2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MCP-1、H-FABP、sST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CP-1、H-FABP、sST2水平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MMP-9、ET-1及NO、IL-6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MMP-9、ET-1及NO、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MP-9、ET-1及IL-6水平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显著,NO水平升高,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MP-9、ET-1及NO、IL-6水平比较
2.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6%,对照组7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7%,对照组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心肌细胞得不到充足能量及氧气而出现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而血压升高被认为与此病密切相关。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促进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进程,进一步恶化心肌缺血缺氧,增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缺血事件发生的概率,故冠心病和高血压在临床上经常合并发生[8-9]。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既往研究结果证实,其对外周血管阻力具有较好的降低作用、对心输出量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10]。吲达帕胺具有降压效果持久、降压平稳等特点,对血管平滑肌具有较好的舒张作用,可加快血压水平恢复正常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情恶化,且此药不会对心排血量、心率造成影响,安全性较高[11]。本研究结果显示,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在冠心病高血压治疗中,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发挥协同作用,具有更好的降压作用,还可改善心脏功能。
MCP-1是诱导慢性炎症发生的重要趋化因子,对大量自由基的产生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痉挛等具有促进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2]。H-FABP是一种脂肪酸结合蛋白,且可与心肌细胞中长链脂肪酸、有机化合物辅酶A酯所诱导的疏水部分相互结合,为心肌收缩供给能力[13]。有研究报道sST2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主要表现为在心肌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受到刺激时,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MCP-1、H-FABP、sST2水平均降低,其原因可能为两药联合可能通过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进而缓解心肌损伤程度。MMP-9是MMP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可通过介导蛋白水解酶机制,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还在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5]。 临床常采用ET-1、NO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ET-1水平急剧上升并造成血管强烈收缩;而NO能抑制抗体合成ET-1对血管平滑肌具有舒张作用,还可维持血管弹性、抑制平滑肌痉挛,在正常情况下,两者水平处于平衡状态[16-17]。IL-6可作为评估炎症反应程度的标志性因子,若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管壁中水平升高,则伴随斑块炎症和破裂[1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吲达帕胺联合用药治疗后,血清MMP-9、ET-1、IL-6显著降低,提示两药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帮助ET-1、NO从失衡状态恢复至动态平衡状态,改善高血压状态和血管收缩或痉挛、增加心肌供血量、缓解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另一方面,两药可发挥协同保护血管内皮及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在冠心病高血压治疗中对血压水平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还可促进心功能恢复正常、改善炎症反应,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但本文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小、研究对象单一、病例来源受地域限制,故在今后研究中需增加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并扩大病例来源范围,以证实本文研究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