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农业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

2023-07-31 13:04陈步青
中国稻米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大学生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烙在大学生群体身上的显著标签之一,由此也衍生出“教育过剩”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中国式高等教育赋予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及学历等远远超出了社会工作的需要,以至于大学生不甘心低端工作,以及专业不对口现象增加,并将这一现象视为“就业难”出现的主因。这种论调很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它并不能解释高端产业(如互联网行业)为何出现“996”“007”等严重内卷,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很低,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相关数据,接触到大学教育(大专以上)的人口数量约为总人口的15%,其中获得本科学位的不足4%,“教育过剩”不符合实际。

透过就业困境表象,经济结构与就业理念不对称才是根本原因。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智能经济等复合形态中,越来越多的企事业生产部门不再需要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人力资源,这意味着常规工作岗位大量减少,传统就业模式陷入困境是必然结果。申钊编著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一书指出,将大学生引流到农村空间、农业领域展开创业,是化解当前“就业难”的有效手段。该书立足乡村振兴背景,在系统构建农村农业创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农村农业创业的影响要素、战略规划和社会定位,并围绕“共享经济”观点提出大学生农村农业创业指导建议。总览全书,具备三方面特色。

该书注重调研工作,整合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农村农业创业的要素,具备重要参考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及各行各业均提供了一系列创业红利,包括低成本融资、税收优惠和政策性扶持等,这些都有助于引流大学生人才回归“农村的广阔天地”。但客观上,创业作为一种形式更复杂、层次更高级的就业活动,其成功难度要远高于常规就业,高校在进行“农村农业创业指导教育”过程中,不能只谈利好一面而忽略不确定性因素。该书采取了实地调研方式,了解了山东省多所高校学生的农村农业创业意愿、创业现状和创业结果等内容,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农村农业创业的“五大要素”,包括:1)社会观念,该书调研结果发现,在“进城就业”主流社会观念影响下,无论是农村籍、非农村籍大学生,还是涉农专业、非涉农专业大学生,整体上对于进入农村农业领域创业的意愿都不够强烈,认为返乡、下乡无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2)公共服务,该书指出,农村交通、物流、文化、基建等领域整体落后城市,创业行为受到许多牵绊,如异地婚恋、子女入学等。3)创业能力,该书通过对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大学教育中所形成的专业素养,并不能有效转化为创业能力,尤其缺乏市场分析、产品营销、会计财务及法律法规方面的能力。4)团队建设,创业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志同道合、能力匹配的团队共同奋斗,大学生下乡、返乡创业过程中很难找到理想的伙伴,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缺乏现代化生产意识与能力,很难适应先进工具、管理模式,导致创业效率低下和成功几率不高。5)文化差异,创业文化强调创新,要打破固有商业模式,这对于农村农业生产人员是一种文化震撼,尤其是文化水平差、年龄偏大的人员,他们的思维相对陈旧、缺乏创新能力,容易导致创业团队内部产生分歧。该书归纳的“五大要素”具有一定代表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农业农村创业培训活动时,应该围绕“五大要素”创设针对性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实务训练。

该书强调战略规划,围绕“共享经济”理念提出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级综合战略,它要解决的不仅是农村经济问题,还涉及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生态治理、农村文化促进等,以“战略”定位足以表明它的长期性。相对应的,引导大学生返乡、下乡从事创业活动,意味着社会人力资源的大规模调整,也应该采取战略思维应对。该书高度重视大学生农村农业创业的战略规划,分别就农村创业环境、农业创业项目、创业团队建设和创业实践机制等展开探讨,并从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维度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机制。整体上,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创业指导机制划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专业为中心”的指导机制,更精确地说是“涉农专业”的创业指导机制,通过指导学生发挥农业领域知识和技术特长,填补农村农业产业空白,例如经营农机、农药和农种等,或在经营家庭种植园、养殖场的同时,对外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二是“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机制,或称之为“大学生优势素养为中心”的指导机制,主要面向非农专业大学生。因为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比一般农村劳动人口高,尤其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使用、电商平台运营和文旅产品设计等方面,他们可以将创业项目定位于“农村农业+”的范畴,如电商专业学生成立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室,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以及在淘宝、京东等平台销售,进而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又如设计专业学生,通过汲取农村民俗文化要素,配合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成立“文旅创意企业”。基于以上两种创业指导机制,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充沛、优良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农村社会共享经济模式的构建,这是因为大学生创业旨在填补农业产业空白区,而不会主动介入竞争激烈的产业节点,在创新理念及专业知识的作用下,可以最大程度撬动农村农业的闲置资源,如“电商营销组织”“文创产品设计”等,它们都不是传统农村经济体系中的组成。此外,围绕着“共享经济”理念帮扶大学生开展农村农业创业实践,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农业产业链上的空白节点种类、数量较多,大学生创业很容易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减少本地农业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该书列举典型案例,提出“高校主导农业科技园”创业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书有六章,其中前五章用来阐述农村创业理论、一般方法、影响因素、实践模式及注意事项等,第六章可谓是全书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列举经典案例的方式,提出最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农村农业创业路径,即“高校主导农业科技园”创业实践路径。所谓高校主导农业科技园,实质上是一种创业孵化平台,在形式上注重开放性和多元化,并不是特指一定规模的科技园区、实训基地等。“高校主导农业科技园”侧重于创业实践指导,一方面指导大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创业,由高校联合农业企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和特种养殖机构等,提供必要的研发资源、设备与环境,创业的主要成果是技术专利。另一方面指导大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服务创业,从附录中提供的“山东大学生农村创业调查数据”来看,这种形式成本更低、过程更简单,成功几率也更高,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农业创业实践的主要途径。基于这一途径分析,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理清农村农业创业的挑战在哪里、机遇在哪里,要求大学生在掌握必备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参加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一方面了解农村需要什么、农业优势是什么、农民期望是什么,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助农、懂农、爱农”的思政素质,为将来真正下乡、返乡从事创业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该书案例渗透出一个明确观点,就是加强大学生思想转变与理念创新,创业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奋斗过程,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倒逼与督促,大学生创业者要主动转变职业取向,认同“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型,这样才能自觉弥补自身缺陷、有效抓住创业机遇。

通读《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全书,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之一,农村农业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多元的机遇,同时也存在文化、基建、公共服务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挑战。该书内容详实、方法具体,案例具有很好说服性,适合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用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下乡、返乡创业意愿和能力。同时该书表述平实、很接地气,也适合广大社会青年作为创业指南读物阅读,帮助他们规避创业道路上的陷阱,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大学生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