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稻谷比价偏低对我国水稻产业的影响

2023-07-31 13:04郑红明郑品卉
中国稻米 2023年4期
关键词:比价收购价单产

郑红明 郑品卉

(1 浙江衢州新农都实业有限公司,浙江衢州324000;2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第一作者:398989096@qq.com)

2020年以来,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全球粮价大幅波动,小麦、玉米等价格大幅上涨,但作为我国第一口粮的稻米市场运行一直较为平稳,涨幅有限,导致稻谷比价大幅走低,滞涨现象突出。

1 国内稻谷比价持续下降

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粮价大幅波动,我国小麦、玉米都出现了两位数的涨幅(表1);同年夏秋之交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导致全球水稻减产,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国家的大米价格阶段性涨幅达40%以上(表2),但我国稻米市场波动有限,总体涨幅不大,导致稻谷与小麦、玉米的比价持续走低(表3),国内大米与国际大米的价差也大幅缩小(表4)。

表2 2022年国际大米分季出口价格

表3 2022年分季度我国主要粮食比价

表4 2022年以来国际主要大米出口国大米与国内早籼米价差

拉长周期看,我国稻谷比价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020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稻谷比价明显要高于小麦和玉米。2020年以后,随着小麦、玉米价格的连续上涨,稻谷比价越来越低。2020年初,全国粳稻、小麦和玉米的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2 599 元/t、2 319元/t 和1 755 元/t,三者比价分别为100∶89.2∶67.5;至2022年12 月28 日,三者的比价分别为100∶116.4∶103.7(表5),稻谷比价在三大谷物中由居首转为垫底。

表5 2020—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品种比价表

2 国内稻谷比价持续走低的原因

一是我国水稻持续高产。由于国家高度重视水稻生产,自2011年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2 亿t 以上,且年年产大于需,需要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来化解农户卖粮难现象。为此,2018年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适当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也明显减少,但仍需每年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产大于需,稻谷价格上涨自然困难(图1)。

图1 2011—2022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统计图

二是稻谷库存充足。由于连年启动托市收购,我国自2011年以来已累计收购托市稻谷超过2.55 亿t,比2022年稻谷产量还要多4 000 多万t。而托市收购的稻谷销售困难(图2),导致托市稻谷库存越来越高,超期储存的稻谷库存也不断增加,不得已作为饲料原料定向销售给饲料企业,2020年以来定向稻谷销售累计成交达5 382 万t[1]。

图2 2014—2022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成交情况

三是国际大米价格持续偏低。当前国内国际大米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国际大米库存一直偏高,价格也长期在低位徘徊,国内外大米价差较大,刺激国内大米进口增加。2022年我国大米进口量达619 万t[2],再创历史新高,加剧了国内大米市场的供应压力。 在此背景下,国内大米价格上涨自然困难(图3、图4)。

图3 2020—2022年国际大米价格

图4 2001—2022年中国大米进出口统计

3 国内稻谷比价持续偏低对我国水稻产业的影响

3.1 水稻生产出现滑坡苗头

由于稻米价格上涨缓慢,难以抵销成本上涨,导致种植水稻的绝对收益持续下降(图5)。不仅如此,由于稻米与小麦、玉米比价不断走低,水稻种植相对效益也出现大幅下降,导致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降低,部分地区“水改旱”现象增多,水稻种植面积出现滑坡的苗头。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2 945.0 万hm2,比2021年下降1.6%,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稻谷产量20 849.5万t[3],比2021年下降2.0%,是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图6)。由于我国粮食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预计后期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仍可能下降。

图5 1996—2020年我国水稻种植成本与收益

图6 2011—2022年我国水稻生产情况

3.2 稻米需求预计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主食消费更加多元化,人均口粮大米消费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由于稻谷比价偏低,替代其他粮食作为饲料和食品工业原料的需求持续增加,推动大米需求不减反增。特别是超期储存稻谷的定向销售,大幅增加了国内稻米消费量[4](图7)。可以看出,之前我国稻米产量一直高于消费,但自2020/21年度后,稻米消费开始高于产量,且产不足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图7 2018—2023年国内稻米产量与消费情况

3.3 大米进口开始放缓

2022年我国稻米进口量达619 万t,同比增加24.8%,创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国内稻米滞涨,随着国际大米价格的大幅上涨,国内外大米价差大幅缩小,大米进口量前高后低。分季度看,2022年1 季度我国进口大米166 万t;2 季度达192 万t,创单季进口历史最高水平;3 季度147 万t,4 季度115 万t,环比下降趋势明显。可以看出,2022年下半年,随着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国内外大米价差快速缩小,加上印度大米限制出口,我国大米进口量显著减少(图8)。2023年,印度仍可能对部分出口大米增收20%的关税,并限制碎米出口[5],预计国内外大米价差仍将较小,大米进口量预计将会减少,2023年1 季度进一步下降为100 万t,同比减少66 万t,减幅39.4%,这将减轻国内稻谷供应压力。

图8 2022年以来国内大米分季度进口情况

3.4 稻谷库存去化加快

由于稻谷比价偏低,稻谷产量多年徘徊不前,而稻米的替代需求持续扩大。2020年以后,随着超期储存稻谷定向销售的大规模开展,使得稻谷消费超过了稻谷产量,国内稻米库存也出现下降(图9)。2023年超期储存稻谷定向销售约为1 800 万t[5],且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还要正常拍卖。在水稻种植面积可能减少、产量预计下降、稻米国内外价差缩小、进口可能减少和大米需求增加的合力作用下,预计我国稻谷库存将从偏高逐步回归合理,如稻谷比价偏低长期得不到改善,则后期稻谷库存还将进一步减少,特别是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将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出现清零。这将增大后期我国调控稻谷市场的难度。

图9 2018—2023年度中印大米库存对比情况

4 稻谷比价偏低局面短期难改

虽然2020年以来,我国稻谷需求量已高于产量,但主要是定向稻谷销售成交额大幅增加所致。而稻谷定向销售由超期储存稻谷供给,并作为饲料原料直接销售给饲料企业,是一个闭环销售,也是一种政策行为。虽然稻谷定向销售加快了政策性稻谷库存去化,但并不会直接流入口粮市场。如不考虑这块,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稻谷仍产大于需,2020年以来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连年启动就是证明。2022年我国稻谷虽然减产,但仍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当年收购量1 188万t[6],说明稻谷仍是产大于需,价格仍将难以上涨,这也是我国稻米市场保持平稳的底气所在。2023年4 月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4],2022/23年度,中国稻谷折合大米库存达10 690 万t,占全球大米库存量62%以上,远高于第2 名的印度(图9)。因此,2023年我国稻谷供应仍较为充足,而稻谷比价低也利于加快国内稻谷库存去化。

5 2023年水稻生产仍将稳中略降

一方面,2023年以来稻米市场走势相对坚挺,小麦、玉米等价格则出现了一定的回调,但1 季度稻谷比价仍低于小麦、玉米(表6)。一年之计在于春,2023年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仍不如其他粮食作物。另一方面,2023年我国继续实施“两稳两扩”政策,农业农村部计划2023年再扩种大豆66.7 万hm2以上。在国内耕地面积有限和水稻种植收益相对不高的情况下,持续扩大大豆等油料作物将导致“水改旱”现象增加,预计2023年水稻种植面积仍将下降,在单产可能小幅增长的情况下,2023年稻谷产量将稳中略降。

表6 2023年1 季度我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格

6 后市展望

6.1 后期稻谷比价将回升

由于我国稻谷库存庞大,前期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库存去化符合国情。虽然短期国内稻谷供应无忧,由于稻谷比价偏低,将刺激大米需求增加,供应下降,库存减少,长此以往,我国稻谷产量将面临产不足需,稻谷价格后期上涨的概率较大。

首先,从价值维度看,稻谷价格已接近甚至低于价值。随着水稻种植收益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收益为负的现象。比如2022年安徽省中籼稻每667 m2产值为1 192.41 元,比上年减少16.53%;每667 m2总成本为1 173.16 元,比上年上升10.77%;每667 m2净利润为19.25 元,比上年下降94.79%[7]。部分干旱严重的产区,成本增加幅度更大,种植收益已经为负,说明当前价格已接近甚至低于价值,且已持续了数年之久。而当前加快稻谷库存去化没有引起稻米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当前稻谷仍供大于求,但并不代表市场无所作为。相反,市场可能正在积蓄上涨的能量,2023年下半年后市场上涨的概率增大。

其次,从供需维度看,稻米市场上涨动力也在逐渐增强。如前所述,随着国家“两稳两扩”政策持续实施,我国水稻生产徘徊不前,产不足需的拐点也将来临。而稻谷库存去化加快,后期稻米市场做多的动能将持续集聚,市场将呈易涨难跌的格局。若2023年下半年我国水稻减产幅度超出预期,供求关系将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压抑已久的国内稻米价格可能会打破平稳状态,出现趋势性上涨,甚至出现短期大幅上涨。

第三,小麦、玉米价格将逐步回归。近两年,小麦、玉米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上涨并不是国内粮食供求出现问题,主要是受国际粮食市场大幅波动所致。由于价格上涨过快,比价偏高,将促进小麦、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加上替代需求旺盛,供大于需将更加严重。随着国际粮价的回落,小麦、玉米的价格也开始回落,2023年1 季度,小麦价格已回落到上年俄乌冲突刚暴发时的起点,玉米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的回落,后期小麦、玉米的价格仍将有回落的要求,预计2024年后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比价可能会达成新的平衡。

稻米价格的上涨和小麦、玉米价格的回落,将加快稻谷比价回归正常水平。而稻谷价格适当上涨并不是坏事,将有利于促进水稻生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6.2 后期水稻生产将企稳回升

由于后期稻谷比价可能逐步回升,水稻种植效益也会有所提升,将提振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水改旱”现象也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考虑到扩大豆和扩油料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预计2024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将保持稳定。此后,我国水稻生产可能会迎来一个修复期,但面积增加的幅度不会太大。考虑到水稻单产总体呈小幅增加之势,预计2024年以后我国水稻产量可能会小幅增长,并有创出历史新高的可能。

7 对策与建议

虽然短期国内稻米供应无忧,但稻谷比价偏低导致产量下降、供应趋紧的苗头已开始露头,2024年以后国内稻谷供应可能需动用储备稻谷库存来满足,这将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建议提前谋划,妥善应对,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发展,避免稻米市场大幅波动。

7.1 合理稳定水稻面积

2023年国内稻谷供应较为充足,当前加快稻谷去库存的政策仍符合国情。但2024年后,随着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稻谷将从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偏紧,需采取各种措施,如适当上调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水稻种植补贴标准,保障农户种植水稻的效益,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使水稻面积稳定在合理水平,为我国水稻产量保持在合理水平,避免稻米市场大幅波动奠定基础。

7.2 着力提升水稻单产

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由于单产提升更快,我国稻谷产量仍持续创出历史新高。因此,要继续通过科技攻关,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优良种子,鼓励双季稻种植等,不断推进水稻生产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促进我国水稻单产逐年提高,这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的关键。我国水稻单产虽然逐年提高,但与美国等高产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我国水稻单产为7 113.4 kg/hm2,创历史新高。而2020年,澳大利亚与美国的水稻单产已分别达10 031.2 kg/hm2与8 539.8 kg/hm2[8],分别比我国高40%和20%以上。可见我国水稻单产提升仍有较大空间。只有持续增加水稻单产,使单产增幅快于水稻面积降幅,才能使我国稻谷产量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才能腾出更多的耕地来扩种大豆等油料作物,进而实现粮食的结构性平衡。

7.3 大力培育优质品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码,我国水稻种子自主研发进一步加快,先后育成了一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佳的水稻优质品种,如美香占2 号、吉粳系列和南粳系列等,2021年国审水稻品种中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优质2 级及以上的品种数量约是2016年的4.5 倍[9],实现了中国稻主要用中国种。但仍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优质、美味、营养的大米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库存的稻谷多为普通稻,销售不畅。因此,需要加大科技攻关,加快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培育,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大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猜你喜欢
比价收购价单产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公布 每50公斤112元
积极应对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调整
小麦最低收购价再次下调
公式调整法和基准比价法结合的PPP项目调价研究
国际能源比价分析
比价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