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鉴堂主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借喻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包括明喻、暗喻和隐喻。由于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运用借喻手法能产生更加深厚、简洁、含蓄与联想的表达效果。
借喻在古代诗词、书法绘画、文章歌赋中曾被大量使用。
祝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礼仪活动,先秦战国时已有关于“ 祝寿”的记载,唐代以后日渐盛行,今人的“过生日”即由其演化而来。但今古各异,同归殊途。古时“ 祝寿”专指亲朋好友为老年人过生日时举办的各种庆祝礼仪——主要在50岁以后,60岁、70岁、80岁等逢十之年隆重庆贺,内容多为叩拜、聚餐、献物、赠财、歌功、颂德等形式。这其中最具文化内涵和精神情感的当数文人雅士为祝寿敬制的诗文,此种诗文多意境深远,别有趣味。今人“过生日”几乎逢年便过,庆贺内容与古时相似,但祝寿“诗文”则很难再现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一种遗憾。
今天我们将分享两例清初专为“ 祝寿”题材所作的诗文,来看古人是如何借喻的。
第一件作品为清初官员曹一士题写的“祝寿”诗,作于洒金纸上,尺幅44厘米×24.5厘米。
这篇祝寿诗的释文为:瘐信文章老更成,士林皆贺振家声。看书饮酒无余事,座右题铭律后生。康乐风流五百年,黑眉玄鬓尚依然。先生自说瀛洲路,遥听笙歌隔水烟。
落款为:集句奉祝乔翁年先生七十大寿,沔浦曹一士。末尾有两方钤印:上方为“曹一士印”,下方为“谔廷印”;文帖右上角印有朱文“六丐斋”。
曹一士(1678年至1736年),字谔廷,号济环,又号沔浦生,上海人,是一位体察民情、敢于直言的官员。他的仕途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于该年考取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又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考选云南道监察御史。至乾隆元年(173 6年)迁升为工科给事中,掌管督察大权。他曾向乾隆帝上书,举例说明康、雍两朝的“文字狱”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全社会万马齐喑的局面,建议广开言路。他的谏言受到了乾隆帝首肯,乾隆帝亲自评价:“一士所建言皆有益于民生世道,朝野传诵,闻其卒时,皆重惜之。”并下诏听取臣民意见。曹一士一生克己奉公,为官颇有建树。而他的诗文同样带有个人风格。
清 曹一士 祝寿诗 44厘米×24.5厘米
此篇诗文便是曹一士专为乔翁先生7 0 岁大寿所作的一首七律。古时的“翁年”,多指那些宅心仁厚、事业有成,众望所归、家庭美满的老者,乔翁即乔老先生。整篇使用行楷书写,工致流畅,诗文合辙押韵。难能可贵的是此诗并非自作,而是一首“集句诗”。八句均从唐诗中择句而来:第一句来自杜甫《戏为六绝句》首句;第二句取自唐代与贾岛齐名的诗人姚合的《赠王尊师》;第三句由刘禹锡的《送李中丞赴楚州》中引来;第四句选自唐诗人刘沧的《赠天台山隐者》;第五句摘自高骈的《寄鄠杜李遂良外》;第六句来自陈陶的《赠温州韩使君》;第七句引自唐代诗人薛逢的《送西川杜司空赴镇》,但这一句中与原作有一字之差,原作是“黑眉玄發尚依然,紫绶金章五十年”,或为记忆原因、或为原诗版本有异,改“ 发”为“ 鬓”,意思是相同的;第八句得自唐代王建的《送唐大夫罢节归山》诗最后一句。
这是借喻中最简单的“借喻一个句子”,把八个句子凑成一首“新诗”。曹一士的用意是很深刻的,用“新诗”的意境和内涵,来称赞乔老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从初心伊始到解甲归田。既赞颂其一生的功德,又赞赏其晚年的生活。所集诗句结构之紧密,选择之恰当,整体之和谐尽在“集句”中。此集句不但表现出曹一士腹有诗书、好闻强记、博渊知识,以及遣词造句的功力,还借用古人诗句的时空性与沧桑感,表达出他对乔老先生的尊崇膜拜与深情祝福。
第二件作品是俞兆晟所书的“祝寿”诗文,书写材料为宫绢,尺幅24.5厘米×42厘米。
俞兆晟,字叔颖、号颖园,浙江海盐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 6年)传胪。历任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学士、江南学政、翰林院侍读等职务,官至一品大员。
俞兆晟工书画,善画水墨花卉,兼陈道复、项圣谟两家之胜,著有《静思斋集》《海树堂杂录》《荫华轩笔记》。
此诗文同样是为乔老先生祝寿而作,乃俞兆晟特地节选于北宋苏东坡《李委吹笛》的故事。
本篇祝寿诗的释文如下:
东坡生日,置酒赤壁下。俄闻笛声起江上,客曰:“此韵雅亮,定非俗工。”访之,乃进士李委知坡诞辰,特制“鹤南飞”一曲以献。延之座,酒酣,横笛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
清 俞兆晟 祝寿诗 24.5厘米×42厘米
书祝 乔翁太老先生七十大庆
盐官俞兆晟
末尾有两方钤印,上方为白文俞兆晟印;下方为朱文颖园;文帖右上角另印有朱文西溪。
诗文的内容来自于古人典故: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值苏东坡生辰。为了庆贺,苏东坡在赤壁矶下与友人摆酒畅饮,忽闻江上传来笛声。此时有很懂音乐的郭、石两位友人,闻此对东坡感慨:“此笛声高雅,很不一般。”东坡派人前去了解后,才知是进士李委得知今日是东坡诞辰,特制作“鹤南飞”一曲敬献给苏东坡。
于是苏东坡邀请李委入席共饮,酒酣之时,李委数次横笛演奏,笛声雅亮,清脆贯耳,有穿云裂石之声,众人十分高兴。李委便在此时从袖中取出备好的嘉纸,对苏东坡说道:“我无求于你,有一首绝句足够了。”苏东坡自然笑着答应了,当即在嘉纸上书写了“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如此,宾主尽欢。
古时有许多仙人吹笛的典故,苏东坡用“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一句表达自己此时旷达的心情,以“下界何人也吹笛”来赞誉李委的“笛技”胜似仙人,结句使用“可怜时复犯龟兹”,来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仍时时担忧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俞兆晟这篇祝寿诗运用的是借喻中最复杂的“借喻一整段诗文故事”的例子,他选此为乔老先生70岁大庆贺寿,有着不寻常的动机:一是苏诗、苏文、苏轼书法独冠古今,引此故事,暗喻乔老先生与苏东坡相类,充满赞美之喻。二是因苏东坡早已名闻天下,用苏东坡故事会使祝寿锦上添花。三是借用李委“ 横笛”索要东坡诗书故事,向乔老先生表达索句求诗书之暗喻。
这种借用唐宋诗词的文学艺术意境,运用明喻、暗喻、隐喻相结合的修辞方法,超凡脱俗,使人耳目一新。读古人借喻诗文,最要紧的是能回望古人,了解其人其事,明白诗文的深刻含义,并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苏东坡此时正遭贬谪,心情郁闷。进士李委虽与东坡素不相识,但凭着对苏东坡此时境况的全面了解,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并凭自己独特的“笛技”,最终如愿以偿。
观此两例祝寿诗文,可见古时文人士大夫不仅有着深厚的学识,还有些许的狡黠与智慧,以及与人交往的处事风格和思想情趣。他们的“借喻”祝寿远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辞高明得多:借古喻今,重现宽广宏大历史场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发思古幽情,赞当下盛况。
对于熟悉唐宋诗词的乔老先生,在欣赏书法之美时,还能在唐宋诗意幻化中,浮想联翩、展开想象的翅膀,离开现实场景,跨越千百年,在更深远的时空里,跨入精神层面,真正进入到对艺术品欣赏的最高境界“畅神”中,既能体会到祝寿者们的满腹经纶、良苦用心与真情实感,也能让自己精神世界得到慰藉与抒发,还能为旁观者及后来人展现其趣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