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
乾隆帝执政时期(1736年至1795年),是清代社会经济、文化等高度繁荣的时代,瓷器制作工藝和生产规模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诚如时人梁同书所称赞:“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这一时期瓷器瓷质精细、釉面莹润光泽、造型奇特、色彩绚丽,成品精巧绝伦,有“至乾隆,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乎鬼斧神工”的说法。
在太平盛世之下,王公贵族阶层也相继追求奢靡的生活,由此自上而下的奢华风尚形成,“衣服屋宇、穷极华糜、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即奢靡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显示身份和社会等级的特有标志,而是全社会追求的讲排场、比阔气的一种风尚。而这种风气的形成,也侧面推动了瓷器工艺的发展。
乾隆时期官窑沿用了雍正时期的督陶官制度,如督陶官唐英等为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以及这一时期的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为瓷器的高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1 盘内壁绿釉轧道铺地,上绘有折枝花卉,口沿边施有酱釉,外壁绘有三组红色折枝竹叶。
图2 盘内外施以白釉,口沿处为酱釉,内部为印章纹,盘内中央为“平湖秋月”,周围为“苏堤春晓”“南屏晚钟”“柳浪闻莺”“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平生一片心”等西湖十景题材。外壁绘有三组红色折枝竹叶。
图3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盘,口沿以酱色描边,盘内黄地轧道粉彩铺地,绘两朵独茎粉彩花卉。外壁绘制三组红彩折纸竹叶。
这一时期的民窑受到当时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制瓷工艺上向官窑靠拢,也重视工艺技巧。乾隆时期烧制的粉彩瓷器,官窑多以红、黄、绿、蓝、粉、青等为地,上绘制粉彩,同时还结合青花、五彩、描金等组合进行综合装饰,或是结合贴塑、镂雕、套装等装饰工艺,制作工艺达到了前代所无法比拟的程度。民窑烧制的粉彩瓷品种虽然比不上官窑丰富,但是也超越了雍正时期的民窑,有白地、豆青、松石绿、蓝地等色为地的粉彩瓷,同时常见轧道痕迹。此外,许多民窑产品努力仿效官窑的烧造,在胎质、材料、工艺上力争与官窑一致或相近。
乾隆什锦盘为粉彩瓷器,粉彩瓷器是创制于清代的釉上彩绘瓷器,在乾隆时期盛行。值得一提的是,彩料中由于掺入铅粉,绘制时用分水法冲淡其色调,具有粉润秀雅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善于表现形象的质感,例如对花叶蓓蕾、翎毛花卉的描绘十分工细,并使图案有阴阳向背的效果。
什锦瓷盘灵感源于进贡给皇帝的织锦贡品“十样锦”,即多种花纹的织锦。因此乾隆什锦盘,即将不同工艺、纹饰的同类型彩盘拼在一起而组成的粉彩瓷器。乾隆什锦盘所使用的工艺十分考究,包括轧道工艺、印章纹工艺、开光工艺、描金工艺等;釉色风格多样,有红釉、绿釉、蓝釉、白釉等。由于什锦盘包含的品种繁多,且纹饰亮丽,满足了各个阶层的品位和需求,使其在乾隆时期开始畅销,曾一度成为清代王公贵族和民众等竞相购买的热门瓷器。
图4 粉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盘,口沿描金,盘内粉色为地轧道铺地,外壁绘制三组红彩折纸竹叶。
图5 盘内绿釉为地,口沿描金,盘内绘有折枝花卉,色彩艳丽。外壁绘制三组红彩折纸竹叶。
乾隆时期的瓷盘装饰工艺多样,有压印、剔划、绘画、开光、描金等多种工艺。瓷盘表面施上釉色,其上再绘制粉彩纹饰,盘内口沿用釉色描边。乾隆时期的什锦瓷盘一组色地甚至可达几十种,有红、黄、绿、白及各色釉,是当时时兴的餐具。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轧道工艺。“轧道”工艺是乾隆时期出现的新工艺,是什锦盘中常见的装饰工艺,又名雕地。即在瓷胎局部或全身色地上刻划纤细的花纹,然后再在上面填绘各色图案,或者在锦地开光内绘制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清宫内务府记事档案中将这种装饰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称之耙花。较为流行的有白地轧道粉彩花卉、绿地轧道花卉、黄地轧道花卉。纹饰除了常见的植物花卉以外,还有蝙蝠、山水人物等表现太平盛世的纹饰。乾隆时期什锦瓷盘种类还包括各种风景人物题材。乾隆时期中西文化交流较为频繁,因此瓷器也受到欧洲装饰风格的影响,如绘制西洋人物题材的乾隆什锦盘。另外,西湖十景矾红印章款什锦盘也是乾隆时期较为典型的什锦盘品种。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有部分乾隆什锦盘精品。本文图1至图5瓷盘口径皆为19. 5厘米、底径11. 5厘米、高3 . 5厘米,矮圈足,凸底,有绿釉、红釉、黄釉、白釉等多种釉色为地,绘有不同花色和画面,施以轧道工艺、描金工艺、印章纹工艺,做工精细。它们的足底内均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青花款。
乾隆什锦盘是反映乾隆时期审美倾向的较为典型的器物,也是清代繁盛时期的见证,是当时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这些瓷盘造型精美,色彩绚丽,工艺精湛,展现了清代社会中国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