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 李博文 李秉蔚
摘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我国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在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仍存在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创新不足、安全形势愈发严峻、环境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挑战,统筹做好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的传统产业“一提两化”和新兴产业“三化”发展,加速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搜集、整理文献与行业研究的方式,深入剖析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得出产业科技创新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多方面推动作用,并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措施。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3)04-0033-04
0 引言
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调整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业化道路。随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逐渐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党的十六大做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所赋能的新兴产业,也包括行業技术相对稳定、成熟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科技创新推动下,信息化与工业化、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带动、融通发展的新道路。
当今,世界发展格局风云变幻,高新技术深入发展,工业发展也因国际形势的动荡和技术的突破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大量的研究确保对新型工业化发展认知的时效性。本文结合当今世界工业化发展形势,分析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长期弥留问题与新问题,为未来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旨在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领域研究提供补充,并为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1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总体形势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竞争激烈。工业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创新活动最活跃、成果最丰富、应用最集中、溢出效应最强,工业科技创新决定工业企业能否占领发展先机[1]。
从内部来看,我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2]。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依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仍有待提升,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工业产业的进步产生历史性交汇。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速度加快,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突破应用,加快制造、材料、能源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速度,驱动劳动力密集、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3]。技术创新突破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赶超机会,构建有利于传统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生态。
2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随着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变化,我国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速培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 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持续进步困难
一是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明显,在技术水平先进性、性能可靠性方面与世界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以钢铁产业为例,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钢铁产量第一,但与美国、日本、欧洲等的高端钢铁产品相比,我国钢材生产过程与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均匀性和一致性不高,产品结构失衡,面临高端供给不足、低端同质化严重的发展困境。二是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推广应用困难,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熟程度参差不齐,仍存在工程技术短板,无法大规模商用,新模式、新业态的资金投入低、回报周期长、失败风险较大,使其难以推广、普及,尚未形成有效增长引擎。三是碳排放刚性约束,传统产业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能的持续增长使碳排放接近峰值。
2.2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
一方面,科技创新模式发生变化,存在长板变短板的风险。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等思想严重阻碍国际合作,使产线、人才、技术引进困难,部分长板领域难以维持当前优势。例如,我国人工智能具有场景、数据、用户等先发优势,但若在学术交流、工业标准等方面与国际对接受阻,将降低知识的流通性,导致技术进步受限,阻碍前沿领域、关键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导致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标准脱节,降低新研发技术的应用价值。这一限制将阻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进程,使其丧失应用先发优势。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治理不足,产业进步缺乏协调。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监管政策滞后的现状存在矛盾,跨领域、跨地域的业务与不够充分的协同监管存在矛盾,产业发展存在的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2.3 网络边界不断拓展,网络安全威胁进一步衍生
随着新兴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及产业数字化进程步伐加快,网络空间与物理世界融合,物联网垂直行业由隔离孤立走向深度网联,网络与物品的连接场景从人机相联走向万物互联,互联网储存的数据从单一信息载体向基础生产要素转变[4]。网络安全边界模糊泛化,网络安全风险增大,网络攻击作为以小博大的非常规手段,更易成为基于政治、军事意图下打压我国工业产业发展、攫取战略优势的“催化剂”。
2.4 要素环境亟待优化,产业进步支撑不足
当前,我国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支持产业发展力度仍然不够,难以支持产业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金融的有效供给难以满足产业进步需求。产业内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兼具数字技术、产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缺口正在逐渐加大。
3 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挑战,应把握“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的传统产业“一提两化”和新兴产业“三化”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工业化体系,促进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3.1 做好“一提两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升基础能力。编制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品清单,挂图作战、动态销号,梯次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速对共性基础平台和重大短板装备系统的研发,推动构建研发与应用互促共进、迭代提升的良性循环体系,打造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围绕我国优势领域,锻造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品牌质量过硬的“杀手锏”技术产品,梯度培育一批“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产业链特定环节的“配套专家”。
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链条改造,大力发展柔性生产、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等现代化生产方式,形成敏捷的生产组织能力,如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到企业)智能定制可支持10万亿种车型的制造,从下订单到产品交付只需28 d。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开展产业、试点项目示范基地,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价值延伸,发展高效的新型生产模式,如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具自主驾驶功能的工程机械可提供设备预测性维护,形成新型盈利模式。统筹布局工业数据空间,选取一批数字化原生企业,基于海量数据探索新的产业服务、创新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逐步构建基于数据资产的生产价值新体系,如特斯拉公司基于高度数字化的汽车产品,提供在线功能升级、动力性能调整、系统远程检测维护等各类服务,新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达到普通车企的3倍以上,2021年上半年,特斯拉公司销量仅为丰田汽车公司销量的5.4%,但其市值达到丰田汽车公司的3.5倍。
探索传统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动绿色化发展。严控重化工业的新增产能规模,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等领域的绿色化改造,结合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扎实做好工业减排工作,同时要注意变革步伐,减少对经济发展的震荡。充分发挥我国太阳能光伏生产能力与装机容量的长板,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有效提升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的电气化水平,实现“源头减碳”。围绕产业革命与能源革命的重大需求,着力破解煤炭的清洁燃烧、石油天然气的有效利用、新能源的全面布局等重大问题。落实、落细“双碳”目标要求,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3.2 以网络通信为牵引,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在我国ICT(信息通信技术)技术领域中,只有网络通信领域有基础、有实力、有信心能够形成我国ICT技术群体突破的“火车头”,能够承担起带领ICT各领域实现群体性突破的重任。应继续强化5G/6G及其后續演进技术研发,发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装备等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进一步带动上游关键芯片和零部件、原材料的突破发展,增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未来一段时间,ICT技术依然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的通用技术领域,我国要面向“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展示”等五大ICT环节,以及“集成电路、核心器件、信息材料”三大ICT基础底座,加强体系化布局,以传输环节的“未来网络”为重点,协同推进智能传感、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领域的发展,加大6G、新一代网络体系、量子信息、先进计算等领域的总体性布局。
加速融合化锻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立足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可再生能源、特高压等新兴技术普及应用,启动实施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建设,把技术创新的潜力转化为产业进步的动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物与新材料等的深度融合,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加快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之间的耦合联动、互动相长、融合共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与城市群建设有机融合。
聚焦集群化切实解决做好产业协调。围绕信息通信、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民生性的行业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生态体系完整、区域根植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若干面向未来技术发展和全球竞争的世界级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化集群,形成众多立足比较优势、相互协同发展的特色化集群,构建布局完整、分工合理的集群梯次发展体系。
注重生态化保持产业长板全球优势。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和优化产业创新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共性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5]。率先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加强与日韩、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强对美欧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业链的合作力度,构筑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
3.3 重视网络安全,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
夯实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健全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防护、网络安全产品漏洞管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运行监测通报及执法监督等机制,提升攻击防御及追踪溯源能力,防范、遏制特大网络安全事件。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筑牢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防线,促进形成场景化按需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新技术新业态安全能力。强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安全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贯穿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应用等一体协同网络安全政策保障体系,引导各行业安全上云、用云,提高产业数字化转型安全可靠水平。
补齐网络安全审查短板。当前,在美国等国家将供应链作为打压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亟须强化网络安全审查及供应链安全管理,构建供应链监测、识别、分析、预警、治理等多层次风险管控能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
加快网络安全能力推广。激发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加强先进网络安全防御理念和体系架构创新力度,推动内生安全技术突破与安全技术智能化创新,打造主动安全能力。持续扩大网络安全创新技术试点示范效应,聚力提升行业网络安全供给能力,构筑安全的产业网络环境。
3.4 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态建设
加强金融支持的普惠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供应链金融、工业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产品创新。构建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增强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的专业性。构建“中央财政补贴+信用贷款+保险+地方配套政策保障”联动机制,依托“补贷保”联动试点工作开展,放大财政补贴的增信效应,支持企业获得更多的可用资金。
強化人才保障的科学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强化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产业需求向学科专业体系反馈,积极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聚焦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航空发动机、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兼具数字技术、产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供需平衡。
提升治理体系的前瞻性。开展敏捷治理,快速识别变化中的风险,及时、动态调整管理规则,并通过开展政策评估,强化监管干预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产业“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加快出台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配套立法,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重点问题填补时间差、空白区,为产业进步保驾护航。
4 结语
总体来看,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正面临从制造到研发转变突破的关键时期,产业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要克服中国产业创新长久以来面临的多重困难,补齐传统产业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短板,扫清新兴产业发展障碍,排除技术进步带来的数据风险与网络安全威胁,革新人力资源短缺、贷款融资难的营商环境,要求企业认清并摆正科技创新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地位,积极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不断地完善治理体系,强化政策措施保障。下一步研究将深入剖析新型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聚焦作用机制,研究网络安全威胁对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科技创新的影响,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基础。
5 参考文献
[1]韩维正.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J].中国中小企业,2019(2):12.
[2]金壮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J].智慧中国,2023(Z1):36-40.
[3]刘伟,易春,王海南.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建议[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Z2):51.
[4]李佳曦,杨刚.ICT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网络安全发展方向探究[J].通信世界,2021(10):39-40.
[5]本刊编辑部.科技创新奋进号角嘹亮 “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J].中国科技产业,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