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围场县
[摘要] 围场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土壤结构疏松,抗蚀性差,易形成水土流失。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为9%,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 104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7%。多年来,围场县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420 km2,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以上。2022年12月,围场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0-0941(2023)06-0018-03
1概况
围场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隶属于承德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处于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尾部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脉余脉的结合部,总面积9 219.72 km2,海拔750~2 067 m。辖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总人口52.6万人。全县分为坝上高原、接坝和坝下冀北山地3个地形区。气候属中温带向寒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年均气温-1.5~4.7 ℃,无霜期80~150 d,年均降水量380~500 mm。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适于发展林业和种植业,但土壤结构疏松,抗蚀性差,易形成水土流失。
2治理历程
1681年,清康熙帝正式钦定,将“山川形胜、甲于紫塞”的木兰围场辟为皇家猎苑,气势恢宏的“木兰秋狝”活动在这里一直延续了140余a,木兰围场因此闻名于世。1863年木兰围场开围放垦,因战争、森林火灾、滥垦、过牧等,使围场的植被及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围场县森林覆盖率仅为9%,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 104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7%。
为改变穷山恶水、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局面,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全县人民开展了浩大的以造林、修筑梯田、修建坡面蓄水工程为主的生态治理。其中,最闻名的是塞罕坝机械林场。1962年起,几代塞罕坝人经过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构筑起了防风沙、养水源、固生态的绿色长城,2017年塞罕坝林场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塞罕坝精神更是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改革开放后,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紧密结合,“四荒”承包治理再次掀起了全县生态建设高潮,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20世纪90年代后,围场县出台了《农业基础建设工程十年规划指导纲要》《生态农业建设十年规划指导纲要》,在国家、省、市的帮助和扶持下,全县开展了以治理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为中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滦河潘家口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庙宫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等先后被批复实施,全面提升了围场生态环境,全县生态资源优势初步显现。步入21世纪,国家生态建设投入明显增加,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工程等将生态治理在标准上、规模上、建设理念上推向新高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成为围场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切实行动,2021年,围场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3做法
3.1立足长远,筑牢生态之基
长期以来,围场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做好长期统筹规划,成立专职组织机构,制定相应政策,落实责任,常抓不懈,取得了明显成效。围场县先后出台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工程管护办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管护机制》《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工程运行管理方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等多项规范性制度文件。2019年,县水务局委托科技支撑单位编制完成《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土保持规划(202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2020年9月围场县人民政府对《规划》进行了批复。《规划》科学分析了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制定了2020—202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 km2的近期目标和2025—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 km2的远期目标;科学进行了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坝上高原生态治理区、接坝山地生态治理区、坝下土石山地水源涵养区),根据分区实际进行了措施布局和治理规划,明确了侵蚀沟道治理、生态河道治理、常规小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治理途径与方法;同时对廊道景区建设、沙化区治理、草地轮牧划区、节水项目建设也提出了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规划》成为围场县“十四五”时期及之后一段时期内生态建设的基石。
3.2项目先行,夯实发展底色
生态兴则文明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项目规划与生态造林、水源涵养、山体恢复、农田治理同步实施,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水域、农田、廊道“五位一体”生态系统建设,打造“一带两域三线”(“一带”即冀蒙边界防风固沙林带,“两域”即小滦河、阴河流域,“三线”即沿河、沿路、环村)生态建设格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初步建成了集防洪、灌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工程体系。
以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为核心,重点加强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区的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实施造林绿化、土地整治、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等工程,對区域内的坡面沟渠、河道山川进行综合治理。自2013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99亿元,在全县31个行政村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到0.53万hm2,治理后的农田产值达到2.1万元/hm2,较治理前提升近3倍,项目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 900元,较之前提高了1 300元。
创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工程模式。2018年大碾子、查罕扎布、多本3条小流域被列入全国“十百千”工程,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化工程。2020—2022年累计减少土壤流失量13.8万t,增加蓄水量49.48万m3,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张建国:大力实施水土保持 建设生态大美围场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逐步提高,使治理前的“三跑田”真正变为“三保田”,实现了地平、山青、水绿、路通和水不出地、泥不下山的治理目标。截至2022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420 km2,森林覆盖率达到60.25%,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以上,水源地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2022年12月,围场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全县上下深入推进“绿色围场”攻坚行动,全面打造精品生态样板,形成了塞罕坝、滦河上游、红松洼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河北木兰围场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御道口牧场草原森林风景区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AAAA级景区等生态治理区。围场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00 d以上,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 000~3 000个/cm3,素有“绿色宝库、生态绿肺、天然氧吧”之称,2016年被评为“中国生态魅力县”,2018年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
3.3绿色转型,呈现大美格局
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科学论断,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绿色有机功能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定位,强投入,夯责任,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巩固长效机制,实现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华丽转变。
长期的生态治理使全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提升、气候和降雨量的改变,在提高当地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同时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高效益作物种植和产量的增加使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围场县积极探索“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打造“梯田规模化、种植全膜化、生产标准化”的旱作农业示范片区,持续扩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规模,“向山挖掘潜力、向坡地要效益”,积极创建区域性农业综合示范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农业积累宝贵经验,奠定良好基础。
山上植被的增加促进了动植物多样化的发展,特别是野生菌类、山野菜、山杏、野生榛子的产量、数量同步提升,为当地群众增加了经济效益。林地资源的增多为发展林下经济创造了条件,通过政府引领和大户带动,林下蘑菇、林下木耳、林下中草药初见成效。2018年,围场县在四合永镇掌字村建设寒富苹果三优栽培示范园,采用国内先进技术,栽植GM256矮化中间砧的寒富苹果3年生苗木3 hm2,盛果期可产苹果15 t/hm2以上,经济效益较好,为围场县发展苹果种植基地提供了典型案例。
生态资源助推了旅游业发展,借助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使游客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生态乡土美食、游览生态美景、了解民族文化,呈现了绿色转型发展新格局。锦绣海棠绿色产业体系示范基地在围场县黄土坎乡二下村、大墙村流转土地20 a,栽种锦绣海棠100 hm2,果树下种植药材53 hm2,散养柴鸡20万只,建成集旅游观光采摘、果品加工、药材种植和柴鸡散养于一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基地果树田间管理、果药间作、果禽兼养、休闲采摘旅游打造,以及后期果品储藏、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提供了科技支撑。目前,锦绣海棠绿色产业体系示范基地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为全县发展提供了示范。
4结语
登高山之巅,抚行云流水,仰视万里蓝天,眺望林海苍翠……如今的木兰围场,古韵悠扬,云蒸霞蔚。天然的森林氧吧、一望无际的草原湿地、四季分明的宜人气候、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将围场装点成绚丽璀璨的世外桃源;科学的施政理念、开拓的改革魄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围场的绿色崛起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围场人民在塞北高地上书写了一个绿色传奇,并将以更高远的发展站位,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再接再厉,绿色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作者简介] 张建国(1968—),男(满族),河北围场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2-10
(责任编辑张绪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