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平(贵州省盘州市坪地彝族乡农村工作服务中心)
生猪养殖是乡村地区重要的产业类型。近年来,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生猪养殖的规模持续增加。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面临的收益风险也在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养殖主体除了根据市场状况灵活调整养殖规模以外,还要做好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防范常见疾病对生猪养殖效益的冲击。在这方面,容易被养殖主体忽视的就是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问题。从生猪养殖的整体状况来看,生物安全管理问题增加了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发生的概率,进而威胁到了养殖效益。因此,在平时的规模化养殖中,养殖主体要注意持续强化生物安全管理,真正筑牢生猪常见疾病的防控根基。
生猪常见疾病,是生猪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疾病的统称。根据疾病发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将生猪常见疾病划分为以下三种。
1.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由于生猪感染致病细菌而出现的疾病类型。目前,生猪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水肿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副伤害,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渗出性皮炎,由巴氏杆菌感染引发的肺疫,由布鲁氏菌感染引发的布鲁氏菌病,由丹毒丝菌感染引发的丹毒,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一般而言,引发细菌性疾病的病原菌普遍存在于生猪体内、猪舍环境,以及猪饲料中,当生猪的身体免疫力出现下降时,这些细菌就会迅速增殖,进而引发细菌感染以及细菌性疾病。
2.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由于生猪感染病毒所引发的疾病类型。目前,生猪养殖中容易出现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流行性腹泻、口蹄疫、流感、伪狂犬病、非洲猪瘟、猪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与细菌性疾病相比,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力和致死率都很高,是生猪养殖中重点防范的疾病类型。
3.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由于生猪体内的寄生虫而引发的疾病。目前生猪养殖中比较典型的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蛔虫病、肺线虫病、囊尾蚴病、肾线虫病、螨虫病、棘头虫病、球虫病和弓形虫病等。相较于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而言,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药物防控的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长期使用药物防控而出现部分寄生虫病原有较强耐药性的情况。
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是在养殖场内部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防止传染性病原体在养殖场内动物群体间传播的管理活动。就目前的生猪养殖而言,养殖场日常的生物安全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生猪生物安全管理。生猪生物安全管理,指的是对进入养殖场的生猪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其目的是从源头上保障进入养殖场的每头生猪符合生物安全的标准。在这方面,主要体现为养殖主体普遍采取全进全出或者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以降低生猪引进或者生猪配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疾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对于单独引进的生猪品种,养殖主体会暂时进行单独隔离圈养,待过渡到安全状态以后,再与其他生猪混养。
2.进出车辆与人员生物安全管理。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养殖场的除了生猪本身外,还有进出养殖场的所有车辆、人员等。并且相较于主要在养殖场内部活动的生猪而言,车辆和人员进出养殖场的频次要高得多,而这也增加了因为车辆与人员携带的病毒细菌而引发猪场内部发生常见疾病的风险。故而,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主体会通过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进行严格登记、消毒等方式来提高进出车辆和人员的生物安全管理,以防止病毒、细菌随进出的车辆和人员进入养殖场。
3.常态化消毒杀菌。消毒杀菌是对已经存在于养殖场内部的病原体进行消杀,进而降低养殖场内发生常见疾病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切断病原体在养殖场内部传播和繁殖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的生物安全管理中,养殖主体会先采集养殖场内的环境样品或者患病猪的病料组织,然后进行检验,确定环境质量和状况,最后根据结果配备相应的消毒杀菌药剂,进行场内消毒杀菌作业。同时,养殖主体还会对生猪日常饮用的水源和接触的养殖设备进行必要的消毒杀菌,目的是保证生猪每天接触的对象的生物安全状况达到安全的标准,避免细菌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猪体内,引发常见疾病风险。
4.病死猪处理。研究发现,多数生猪常见疾病的传染源是病死猪或者携带有病原的生猪,其中病死猪会携带大量的病原。故而,在生物安全管理中,对病死猪进行科学、规范的处理,就成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病死猪的处理主要包括病猪处理和病死猪处理两种情况。其中,病猪处理是在发现生猪出现疾病以后,及时安排单独隔离和鉴别诊断,在降低病猪与其他健康猪接触频次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对症治疗。而对于因病死亡的猪,则要在上报相关部门的同时,将病猪交由相关部门处理,或者在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无公害处理,避免病死猪所携带的细菌病毒在养殖场内部蔓延扩散。同时,要在处理好病死猪后,对养殖场尤其是病死猪生前活动的场所进行消毒杀菌,以保证场内的生物安全。
对生猪养殖中常见疾病的梳理可以看出,生猪经常发生的疾病对应的主要原因在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和寄生虫感染这三种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发生通常均与生猪养殖的场地、环境有关,并且多是因为养殖场中的生猪圈舍中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导致大量病毒细菌的滋生和蔓延,以及寄生虫的大量出现。例如,当生猪重点活动的圈舍中存在高温高湿和空气不流通的情况,就会大量滋生细菌、病毒,并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最终引发大范围疾病发生与蔓延。故而,对于养殖主体来说,在平时的养殖中做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对防控生猪常见疾病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生物安全管理,是生猪养殖过程中防控常见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并且是伴随生猪养殖全过程的一项基本管理活动。在平时的生猪养殖中,养殖主体要按照上述明确的四项基本管理内容,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来强化养殖场内的生物安全状况。
1.合理划分养殖区域。在规模化养殖中,合理划分养殖区域,可以降低病毒细菌在不同区域尤其是生猪经常活动区域的传播蔓延,进而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一方面,养殖主体要将养殖场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区域,并按照区域的功能进行明确标识,确保在养殖场内的所有活动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另一方面,要重点对生猪活动区域进行隔离保护,防治病毒细菌通过非活动区域传入活动区域,造成大规模病毒细菌感染。同时,在养殖场选址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远离居民区或者垃圾集散地等病毒细菌较多的区域,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2.慎重引种。考虑到外来生猪品种可能会携带病毒细菌,进而引发养殖场内病毒细菌感染的情况,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主体要尽可能地选择自繁自养与全进全出的养殖策略,减少外来品种的感染风险。如果需要从外地引进品种,则要在引种前对引种区域内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做好引入生猪的相关检验检疫工作,避免盲目性地引种。在引入新的生猪时,要避免直接并群养殖,而是要先将其隔离饲养30~50天,待确保生猪安全以后,再进行并群饲养。同时,在养殖场内空间区域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将外地引进品种与本地品种分开饲养,以降低病毒细菌交叉感染的风险。
3.科学控制养殖规模。饲养密度是影响养殖场内病毒细菌传染速度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病毒细菌在养殖场内的快速传播,养殖主体要对每个生产区域饲养的生猪数量进行适当的控制,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区域所养的生猪数量在300头以内,并对场内不同圈舍进行合理的饲养密度控制,以保证生猪之间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也避免因为养殖密度过高而影响圈舍内空气流通速度,造成病毒细菌快速滋生和大面积感染。
4.加强进出车辆与人员管理。考虑到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与人员可能引发的病毒细菌传染问题,在平时的养殖场管理过程中,应严格登记进出车辆和人员的信息,并对车辆和人员进行至少2次的全面消毒。其中,在进入养殖场大门时进行1次消毒,在进入生猪圈舍内时再进入1次消毒,以避免车辆与人员所携带病毒在养殖场内以及生猪圈舍内传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消毒是全面消毒。对于车辆,要对车身尤其是轮胎等容易忽视的部位进行消毒;对于人员,要尽可能地安排其在进入猪舍后进行更衣,穿经全面消毒后的标准化服装在猪场内活动。
5.加强饲料安全卫生管理。饲料安全,直接影响到生猪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状况。为避免细菌病毒通过饲料进入生猪体内,进而引发生猪常见疾病情况的出现,在平时的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主体要对进入养殖场的饲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在饲料类型方面,要尽可能地选择以玉米、豆粕、麦麸等为原料的饲料,以保证生猪生长中的营养供给。在时间方面,用于饲喂生猪的饲料最好在存放15天,待饲料中的病毒细菌失去活性以后再使用。在存储饲料的环境方面,要按照湿度在60%以下、饲料水分低于14%的标准进行管控,以保证饲料的整体质量。如果是在雨季等存放饲料的仓库内湿度过高的情况下,可以在仓库内放置一些生石灰来控制湿度。在饲料使用方面,拆袋后的饲料要尽可能地在一天内使用完毕,如果未使用完毕,要及时扎好口袋,避免敞口存放导致饲料受潮而滋生霉菌。
6.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在平时的养殖场管理过程中,养殖主体要注意及时清理场内堆放的粪便,以防止这些排泄物在积压发酵后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养殖场环境,引发生猪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同时,要加强养殖场内部的通风,保持各圈舍内的空气质量。在冬季通风完毕以后,要注意对圈舍内的温度进行升温处理,以避免温度过低引起的感冒等疾病。在湿度方面,要按照相对湿度在40%~60%的标准进行控制,避免湿度过大造成的病毒细菌滋生情况。
7.严格开展场内消杀。除了对进入养殖场的车辆、人员进行消毒外,养殖主体还要在养殖场内进行严格的消杀,为生猪营造良好的活动空间。首先,要定期使用高压水枪对养殖场内部的设备、墙壁、地面、吊顶、路面等进行全方位的清洗,对污染较为严重的圈舍可以使用泡沫清洗剂进行冲洗。除此之外,还要对停放的车辆,以及放置的设备、服装、鞋帽等物品进行定期的消毒杀菌。对养殖场内有缝隙、凹凸不平的部位,可以选择使用20%石灰乳与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进行涂刷消毒。消毒的频次为每5天涂刷1次,连续涂刷3次。
8.规范化处理病死猪。为降低病猪、病死猪对养殖场生物安全的威胁,养殖主体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处理标准进行科学处理。对于病猪,要采取及时隔离、单独治疗的方式,避免病猪在健康猪群活动范围内活动的情况。如果经鉴别诊断发现病猪发病的原因是病毒细菌感染,则要对同圈舍内其他猪也进行症状监测或者疾病诊断,以免忽视对潜在病猪的关注而引发大规模的疾病传染风险。对于因病死亡的生猪,则要按照病死猪处理的相关标准,联系相关部门或者专业卫生人员进行科学的处理,避免病死猪尸体中的病毒细菌在养殖场内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