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杰(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三堡乡农业服务中心)
田明炳*(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养牛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前养牛主要是用在农业生产上,牛不但作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劳力,还是农家肥的主要生产者。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铁牛”已经取代了耕牛,牛已完全退出了耕作的历史舞台,农村家家户户养牛的场景已经完全消失。曾经作为役用的牛必须向肉用或肉乳兼用方向转变,因此建立规模化牛场,牛品种改良势在必行。牛品种改良是通过引进优良牛品种与本地牛进行杂交,或者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改良本地牛,以达到提高牛生产性能,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目前,山区牛良种化程度普遍偏低,养殖水平不高,部分养殖户在牛品种改良和养殖杂交牛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经过品种改良过的牛没有本地牛好养,影响了改良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全国情况看,经过改良的畜禽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牛品种改良将成为当今乃至今后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山区牛品种改良的长远规划,通过政府和牛品种改良专家共同努力消除养殖户对牛品种改良的错误认识,使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误区一:认为养本地牛优于杂交牛。养殖群众普遍认为本地牛适应能力强,体格小,能爬坡上坎,不用选择地理环境,随处均可放牧,食量小,耐粗饲,容易饲养,繁殖性能好,平均每年能产一胎。再加上当地饮食习惯,总觉得本地牛肉比杂交牛肉好吃。而经过改良后的牛对当地地理环境不适应,不能进行放牧饲养,只能采取圈养,投入成本大,饲养技术要求高,管理比较麻烦,大多数都是三年产两胎,从放牧和繁殖率看本地牛确实占优势。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我们要从劳动报酬和经济效益来考虑。实际情况是本地牛生长速度较缓慢,饲养报酬低,经济效益差。
2.误区二:认为杂交牛后代的颜色与父母代同色。由于缺乏育种知识,认为用什么颜色的牛配种,就应该产下同颜色的牛,否则就是杂交不成功,没有产生杂交优势,不能作为新品种推广。但在实际杂交过程中因基因重组等原因,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颜色,如白牛和黑牛杂交会出现白色、黑色、黑白花、灰色等后代。
3.误区三:认为应选择体型大的牛品种作为父本。有些养殖户不懂牛繁殖的基本常识,没有根据母牛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种公牛配种,一味追求用体型大的品种(如夏洛莱)来改良本地牛或初产牛,造成母牛难产,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笔者认为,要进行品种改良应选择优良的本地母牛与引进体格较大点的种公牛(如利木赞)杂交,杂交改良后的第一代作为母本,再引进大体型的种公牛(如西门塔尔、皮塔尔蒙特)进行第二代杂交,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本地牛进行品种改良,形成新的杂交牛品种,该品种能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误区四:认为本交优于牛人工授精。牛人工授精是牛品种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但市场上牛人工授精技术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技术员不会判断授精时间,适时输精靠“听”;还有的技术员认为母牛鸣叫就可以配种,不知道有的牛发情比较安静或存在假发情情况,导致牛人工授精时间过早或超时,即使是授精时间准确,而技术人员在牛人工授精过程中消毒不彻底、技术操作不当,加上不注意母牛产后护理,产后母牛不易受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母牛受胎率过低,养殖户认为,牛人工授精不比本交容易让牛受孕。一些养殖户也认为,母牛头胎必须采用本交,否则容易造成难产,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母牛产犊大小与母牛和公牛的品种遗传有关,不管你是采取本交还是人工授精,只有根据母牛体型来选择合适的父本才能避免难产,如果体型较小的母牛与西门塔尔等大型牛配种,都有可能造成难产。还有的养殖户为了减少成本投入,留自家产后公牛作种用,缺乏严格的选育标准,造成“母配子”等近亲繁殖现象,不但起不到牛品种改良的目标和效果,还会降低牛的品质,拉高养殖户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5.误区五:认为饲养管理不重要。养殖户认为养牛只要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牛就能健康成长,不注重饲养管理,没有对粗纤维饲料、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进行合理搭配。牛越养越瘦,抵抗力越来越差,发病率越来越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育肥时,往往是少喂粗青饲料而摄入大量的精料,牛瘤胃容积变小,牛消化差,所需营养不平衡,影响了牛育肥初期的骨骼发育和疫病抵抗能力。同时,饲喂过量的精料,不但会造成浪费,也会增加饲养成本,还会引发牛反刍减弱、前胃弛缓和酸中毒等现象,严重者可导致牛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牛是反刍动物,每天不但需要摄入大量的粗纤维饲料,还需要一定的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才能达到增重育肥加快出栏的目的。
6.误区六:认为生产记录不重要。绝大多数养殖场都不重视生产记录,认为搞生产记录是浪费时间,没有对兽药、饲料、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销售及配种等进行详细记录。如牛人工授精应对母牛号、品种、年龄、胎次、发情时间、输精时间、冻精品种牛号等进行记录,方便算出犊牛出生时间和返情时间,为母牛产犊做好准备,避免亲近配种情况发生,及时提高繁殖母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制定科学的繁育计划。
1.加大品种改良宣传力度。采取广播、电视、微信、宣传手册和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牛品种改良的基本知识,让养殖户深入了解品种改良的重要意义与经济效益,只要养殖户认识到品种改良的必要性,品种改良工作才得到推广和普及。
2.加强人员技术培训。牛品种改良是系统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要做好山区牛品种改良工作,需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品种改良队伍,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多次培训都达不到要求的人员不予以上岗。目前,牛人工授精技术人员一般是经过3~5天的简单实操培训,技术水平不高,达不到规范操作要求,牛人工授精工作经常以失败告终,造成技术得不到推广和普及。建议当地农业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确定牛人工授精行业的准入标准,推荐有意愿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30天以上的专业技术培训,到大型牛场进行以“师傅带徒弟”的实操强化训练,通过考核的才能持证上岗,维持市场可持续发展。
3.明确品种改良方向。牛品种改良应根据当地饲养的牛品种、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制定切合实际的品改计划,不能盲目改良。
(1)明确品种改良计划。品种改良要因地制宜,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种改良计划,表现出良好的肉用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等特征,尽量减少不良基因的出现。牛品种改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繁育工程。改良计划确定后,要长期执行,不能因为领导的调整或个别专家的意见随意更改,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品种改良工作才能见成效。
(2)利用好本地牛种资源。在牛品种改良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本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之间的关系,不但要完善本地品种牛的选育工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杂交父本,不能“见种就引”。每一个品种的特点、适应性和生产性能都不相同,品种个体之间的等级、优劣有差别。引种前,要研究该品种产地的自然条件与本地环境是否相近,体型大小是否与本地牛相匹配,改良后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种牛的生产性是否具有优良性等。如果是肉牛品种改良,父本、母本都应该选择最优秀的个体;如果考虑是经济杂交和商品化肉牛生产,只要选择好父本就可以。在品种改良过程中,最好第一次采用异质选配杂交,第二次采用同质选配杂交,这样可以获得杂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