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后的管理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枞阳县从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产业化经营7个方面强化基地管理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的思考,以期为各地原料基地创建后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后管理;实践与思考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2-012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为了巩固绿色食品产业,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枞阳县从2010年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在2010年12月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资格认证,之后均通过续展。该基地的建成既为枞阳县的粮食生产企业供应了优质原料,也增加了广大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巩固拓展了枞阳县的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了乡村振兴,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1]。
1 枞阳县水稻生产概况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北纬31°38′~31°01′,东经117°05′~117°43′。枞阳县北部毗邻无为县和庐江县,西南部毗邻桐城市和安庆郊区,东部与铜陵市郊区相连,南部和池洲市隔江。当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 064.9 h,年平均气温16.5 ℃,年活动积温≥10 ℃,年平均降水量1 326.50 mm,无霜期251 d,平均初霜期为11月20日,终霜为次年3月13日;土壤条件优越,气候条件充分满足优质稻米的生产需求。枞阳县农民拥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掌握了成熟的栽培管理技能,县、乡、村农技推广体系完善,水稻产业化经营发展迅猛。2021年枞阳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0.19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26万hm2,总产量43.9万t。
2 基地概况和组织管理
枞阳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从2010年开始创建,涉及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金社乡、项铺镇、浮山镇6个乡镇,面积2.027万hm2。由于区划调整,2020年续报时涉及的乡镇调整为横埠镇、金社镇、项铺镇、浮山镇4个乡镇,面积0.86万hm2。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组织保障、制度建立、体系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体系、责任追究、企业对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加强领导、夯实基础、抓住关键控制点、认真落实各项要求,营造了农民增收多、企业发展快、农业生态良好的多赢局面,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枞阳县着重从以下7个方面加强对基地的管理。
2.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相关部门重视和强力推动是基地工作的先决条件,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保障基地工作开展的基础。枞阳县政府从基地创建伊始下发了《关于对枞阳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通知》,各基地单位每年与县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对枞阳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目标考核。设立了专班负责创建工作,并成立了县、乡技术服务组,制定并印发了《枞阳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和《枞阳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构建了一个领导重视、组织有力的管理工作体系。
2.2 建立基础设施体系
4个基地单元拥有完善的生产、销售和技术推广服务系统。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实施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一系列政策。在此背景下,枞阳县积极支持种植大户申报国家惠民政策,给予项目扶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权分置、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产品产地仓储等项目改善耕地条件,提高基地内稻谷及其精加工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2]。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站、监管站,监督管理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基地单位成立了村级监理员,由乡镇监管站进行培训指导,协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农药、肥料残留定量检测,检测由基地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样品采样,并统计采样结果。对于检测不达标的农产品,要查明原因,及时整改,确保枞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建立生产管理体系
为了强化基地生产管理,确保枞阳县绿色食品健康、可持续发展,枞阳县建立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管理体系,及时调整枞阳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基地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并积极协调基地工作[3]。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技术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承担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制订了符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的统一生产操作规程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下发到每个乡镇、行政村。
县级、乡镇级和村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协调、质量控制由县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乡镇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技术规程的落实,定期检查、督促和指导基地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协调解决水稻生产和产品市场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村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生产过程中的肥料、农药施用量、施用时间是否符合技术规程。具体遵循“五个统一”原则,即选育优质品种统一、投入品把控使用统一、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统一、质量管理控制规范统一、田间作业管理统一,生产管理严格按照此制度进行。
各基地单位绘制了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并统一编号,建立了统一的生产管理档案和质量追溯管理制度。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在全部产品销售完毕10 d内报送各基地办存档,以便查阅。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在各基地单元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注基地名称、面积、建设单位、品种、主要技术措施等内容。
2.4 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
枞阳县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在生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1)基地农业投入品实行公告制度。枞阳县基地办每年将生产投入品目录在各基地单位进行公示,并要求4个镇级基地办严格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示农业投入品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目录》执行。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和淘汰的农业投入品,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地推广未经国家审定、登记、批准生产的农业投入品。
2)基地农业投入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枞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铜陵市枞阳县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严格把关枞阳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资料,制定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确定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常态化监督检查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确保肥料、农药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和“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3年行动等工作,不定时抽检基地内稻谷及其产品。2022年4月底,出动执法人员70人次,出动执法车20台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20多家,其中肥料经营户75家,通过查看记录、台账以及询问和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检查,确保肥料、农药经销企业经营手续齐全,所售肥料和农药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号齐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从源头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保障基地内水稻的质量安全。
3)严格遵守《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科学施肥。在肥料方面,坚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生物肥、发酵后的饼肥和绿色食品专用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管控化肥施用量。结合作物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施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配合施用配比合理的无机复混肥。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地单元配备的专业人员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标准指导农户生产,认真做好稻田的肥料使用档案记录和肥料存放等管理工作。肥料按不同种类分别堆放于不同的干燥、阴凉场所,防止由于环境原因导致肥料肥力降低和环境污染。必须在收割前15 d进行最后一次追肥。
4)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要求各基地单元严格依据病虫害测报防治标准组织生产,组织基地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指导农户科学用药、适期防治、对症下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及频振式杀虫灯等生态控防技术,并配合检测部门控制好农药残留量,及时做好稻田的农药使用档案记录。
2.5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为了提高基地的生产水平及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保证绿色食品原料质量安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枞阳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及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负责基地技术指导。遴选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对各基地单元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负责落实水稻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控制规范。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制订培训方案,完善培训内容。
组织基地的农户学习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技术负责人根据基地单元内生产状况对基地农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及技术指导,确保每户农户至少有1人能初步掌握水稻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4]。在基地显要位置设置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宣传栏,定期张贴国家、省、市、县关于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的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水稻的生产技术规程、政府有关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的通知以及生产技术指南。
充分利用枞阳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宣传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的重要性,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推广培训,使基地农民树立环保理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制定《农户培训制度》和《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印发《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5 000余册,制订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连续性。
2.6 建立监督管理体系
为保证水源、土壤、大气符合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要求,保证绿色食品原料产品质量,加强了生产基地的监督管理,各乡(镇)、村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专业技术人员和各基地单元配备的专业人员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标准指导农户生产,做好水稻的田间档案记录和各项台账管理工作,以待上级主管部门随时备查。在生产季节,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及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监督检查基地生产环境、投入品使用、水稻生产全过程、农产品检测、市场销售及生产档案记录,期间发放宣传明白纸1 000多份,签订禁限用农药承诺书152余份,全方位确保原料质量安全。
2.7 建立产业化经营体系
建设基地的目的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生产优质水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基地的管理监督工作,不断提高基地整体经济效益,做大利益“蛋糕”。另一方面,努力协调农民对接企业关系,合理分享利益,实行订单生产,优质优价,督促各方全面履约,维护各方利益,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基地先后与枞阳县田园面业有限公司、安徽旭阳米业有限公司、安庆市金谷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庆市永安粮油有限公司、安徽省枞阳县三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枞阳县惠文米业有限公司及枞阳县贤民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其中5家公司为绿色食品企业。企业按每50 kg高于市场5元的价格收购原料,鼓励基地农户积极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绿色食品企业除部分原料企业自加工外,每年销往安庆市金谷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庆市永安粮油有限公司的原料近52 260 t,绿色原料高出一般原料约40元/t,每年为企业净增效益200万元。由于水稻单产提高、品质优良,基地农民获得了增产和增价双重收益。利用优质原料,企业生产出优质大米和米原料制成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对接企业也获得价格提升的收益,拓展了市场。
3 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的思考
在枞阳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2个方面。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追溯体系建设面长线广、工作量大,應结合实际,争取多方支持,逐步建设完备的追溯体系。二是扩大现有基地规模,提升基地生产能力,为枞阳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地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应在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以科技推广与严格监管为主体,大力促进基地产品进一步提升产量及品质,确保质量安全,为基地的发展加注永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宣州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措施及成效[J].安徽农学通报,2021(24):37-38.
[2]刘萍,黄毅梅,梁波,等.新常态下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22):175-176.
[3]张会影.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成效与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6(10):35-37.
[4]王保云,陈祖方,吴先浩,等.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模式应用探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32(3):49-50.
(编辑:牛 佳)
作者简介:汪艳霞(1972—),女,汉族,安徽枞阳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种植业(茶产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