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人才技术经济素养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创新

2023-07-29 10:20:02邢亚阁许青莲毕秀芳范湘凤刘洪刘媛媛
食品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食品教材经济

邢亚阁,许青莲,毕秀芳,范湘凤,刘洪,刘媛媛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都 610039)

全国大多数高校现有食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仍缺乏培养学生这方面意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缺乏科学评价“好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教育对专业人才技术经济素养的要求,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中也充分反映出这一点[1]。技术和经济紧密联系,作为新时代食品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技术,同时必须具有经济思维[1-2]。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多是分离的,毕业生工作后不关心与所从事工作有关的经济问题,在设计产品和制定工艺时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或者不会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不能满足工程教育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1]。

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应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学习经济知识,掌握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的本领[1-2]。从食品新产品开发、食品生产设备维修与更新评价、新生产线建设、新建投资项目、食品工厂改建扩建等项目出发,结合技术经济学知识,建立食品工业生产经济观点和意识,掌握食品工业技术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的方法与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的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工程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食品工程师提出的要求[1,3-5]。

1 课程建设与发展历程

课程已创设10余年,如图1所示,历经3次发展进阶。

图1 食品专业技术经济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历程

2011—2015年,创设发展。早在2011年,基于食品工业发展急需技术经济专业人才指导管理,然而全国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培养学生“如何评价好技术”意识与能力的课程,时任专业负责人的车振明教授在培养体系中创新设置“技术经济学(食品)”课程,并于2012年由邢亚阁博士正式开课。结合国家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等专业与学科建设,融入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模块。

2016—2020年,优化完善。2015年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要求,由邢亚阁博士、毕秀芳博士等负责课程组建设设置“食品技术经济学”课程组。融合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申请教材建设项目,推进课程达成度评价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并开展系统性研讨、探讨,更新完善讲义教案,申请校级教材建设项目与教改项目,逐步形成并完善了食品技术经济学讲义等系列材料。由课程负责人邢亚阁牵头组织启动专用配套教材编著出版工作。

2021至今,全面提升。市场上较为系统和全面介绍食品工业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教材较少,且传统技术经济学教材过深、过细,存在食品专业性不强、教学目标达成度低等问题,课程知识点交叉多、教材针对性差。课程组不断完善,持续研讨,结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由邢亚阁牵头主持编著课程专用配套教材《食品工业技术经济学》,并于2021年12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教材既有工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结合食品工业实际,并穿插了大量的食品工业技术经济学分析案例,可较好地补足学生评价“好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的短板,填补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空白。基于该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入选西华大学一流课程,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期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1]。

2 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主要内容重点讲解食品技术经济基本理论,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结合专业实际和产业需求,可行性报告、新产品开发、生产线建设和项目建设等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熟悉食品工业涉及的技术经济决策方法,锻炼技术经济综合分析评价决策能力[1]。如图2所示,总结创建“点—线—面”知识点梳理与多层次培养目标递进实施方式。

图2 “点—线—面”知识点梳理与多层次培养目标递进实施方式

课程目标1:扎实知识基础。秉持“教学生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思维,融合基于工程认证与课程思政理念,创新点线面知识点梳理方式,以理论学习协同自主学习、多协同线下模式,开展食品技术经济基本理论、可行性报告、新产品开发、生产线建设和项目建设等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知识学习,熟悉食品工业涉及的技术经济决策方法。

课程目标2:锻炼交叉能力。重点结合主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新设计师生双翻转模式,基于案例综合分析,评价案例或实际技术与经济二者协调关系;并提出技术经济角度见解,掌握技术经济评价、决策选择与方案优化,锻炼技术经济综合分析评价决策能力。

拓展目标:提升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主动自主学习及个性发展,以食品技术经济课程为基础,融合工厂设计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技术经济能力与素质培养课程模块,拓展第二课堂与实践平台,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技术实践活动,具备开展调研、分析、设计与解决食品工业技术经济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 课程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3.1 创新学科交叉模式

面向新时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与食品工业与企业发展需求,创建“交叉学科虚拟教研室”与“课程教学改革团队”,集中探讨注重食品与技术等学科全面交叉融合方式,探索实施路径,评价实施效果。

3.2 融合创新双理念

多方式融合工程教育和课程思政理念,将课程内容知识讲解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实操全面融合。

3.3 教与学多模式协同推进

以理论学习协同自主学习,多协同线下模式,讲授学习并熟悉食品工业涉及的技术经济决策方法;结合主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新设计师生双翻转模式,锻炼技术经济综合分析评价决策能力。

3.4 大课程模块与拓展平台构建

探索信息网络平台主动自主学习及个性发展培养模式,以该课程为基础,融合工厂设计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大课程模块,拓展第二课堂与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运用原理方法进行研究评价技术经济实践活动的能力与素质[6]。

3.5 多层次递进培养与持续改进建设

创建食品技术经济方面知识、能力与素质全程全面全员多层次递进培养模式,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及考核方式,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授课效果调查,补充短板,构建全程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全面提升教与学、学与用的水平。

4 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创新

4.1 创建“虚拟交叉教研室”与“教学指导与改革课程团队”

组建“虚拟交叉教研室”与“教学指导和改革课程团队”。以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食品工程师和技术经济学教学与课程建设改革经验丰富的外校优秀教师为课程建设改革指导顾问,创建“虚拟交叉教研室”,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研讨,指导实施教学培养模式,主力引导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践经验积累和工程能力创新培养,灵活创设实践型教学环境与氛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作,组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工作。

4.2 三层递进全程全面全员教学模式

结合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实施了“讲授与自主+多协同线下”“主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双翻转”等教学方式,构建了“网络平台+课程模块+第二课堂创新平台”三层递进全程全面全员教学模式[7-12]

4.2.1 “知识基础—交叉能力—综合素质”递进培养模式设计

融合工程认证与课程思政理念,基于配套教材,创新知识点梳理点-线-面模式,以理论讲授协同自主学习、多模式线下相结合的扎实知识基础,以主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师生双翻转课堂培养交叉能力,如图3所示,构建食品技术经济内容大课程模块并拓展第二课堂与实践平台提升综合素质,创建讲授知识、锻炼能力与提升素质全程全面全员三层递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技术经济理论与应用的创新能力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图3 “双翻转-多层次”教学模式创新构建

4.2.2 三层递进全程全面全员教学模式与实施

课前环节。通过易班、QQ群、超星学习通等平台通知学生在线学习,在线观看课程视频;完成相应课程讨论;分组布置的交流主题分工协作,制作课堂讨论PPT,授课教师提供启发、咨询与引导。

课中环节。紧密融合基于工程认证与课程思政理念,结合食品工业产业实际,以理论学习协同自主学习、多协同线下模式,开展相关项目建设等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知识学习,熟悉食品工业涉及的技术经济决策方法;结合主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新设计师生双翻转模式,基于教材章节案例和产业案例综合分析,评价案例或实际技术与经济二者协调关系;提出观点与见解,掌握技术经济评价、决策选择与方案优化,锻炼综合分析评价决策能力。

课外环节。学生将课堂讨论PPT完善后分享至超星平台上或线下课堂,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主动自主学习及个性发展,以食品技术经济课程为基础,模拟开展运用技术经济原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技术实践活动。

4.2.3 基于OBE理念的考核评价、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方法改革

注重过程管理,基于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作业、小论文、课堂交流、课外学习等环节,期末考试中增加综合分析实例的能力考察,课程评价以学生能力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教学督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综合评价。课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进行质量分析评价,查找问题形成有效的改进措施,持续改进并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对传统评价机制进行调整与改革。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评价工作作为质量标准,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13]。

4.3 大课程模块构建与“学教科赛训”第二课堂创新平台模式实践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主动自主学习及创新性个性发展,以食品技术经济课程为基础,构建工厂设计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技术经济能力与素质培养课程模块;融合工厂设计大赛与中试生产线、企业实践平台,结合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开展,拓展第二课堂,实现“学(学习)、教(教学)、科(科研)、赛(学科竞赛)、训(实习实训实践)”有机结合与无缝对接,综合开展运用技术经济原理方法研究分析与评价技术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6,12]。

5 教学改革探索展望

根据新时代食品专业人才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实施西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及发展规划,更新再版配套教材与课程内容、完善平台与课程建设、优化团队和多协同创新教学实施模式与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和构建多维一体的第二课堂与创新平台,后期创新改革主要集中在:深度融合工程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创新丰富配套教材与课程内容;集中优势资源完善教学平台与课程建设,深化“虚拟交叉教研室”与“课程建设改革团队”建设及协同模式;多协同创新教学实施模式与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实践创新,为全国食品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9-13]。

猜你喜欢
食品教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食品造假必严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