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短板“变形计”

2023-07-29 11:19黄珊珊
师道 2023年7期
关键词:尝试教材心理

黄珊珊

好课是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作为一名工作十年的心理教师,我的课堂教学成长之路一波多折。工作的前几年,心理辅导、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常规工作我都自觉尚可,但心理课教学给我带来很大的挫败感,一度迷茫于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崔允漷说好课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但心理课无需考试,我不知道怎样教算是有效;叶澜说好课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觉得无处着手。我开始认定,课堂教学就是我的短板,内心抗拒上课,并试图说服自己“随便上上就可以了”,但最终还是难过心里这一关。我决定回归学生,回归课堂,补齐短板。

一、备课:慌乱中模仿

刚参加工作的我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和“素材”,我最初的慌乱便在于备课毫无章法。中小学心理学科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我备课是基于自己求学时的教材。为了让学生看到我的专业,压力主题的课我会给学生讲解压力的影响因素,学习动机主题的课我会给学生介绍动机的理论。我觉得自己在传道授业解惑,可学生早已觉得无趣。慌乱中,我决定从“枯燥的讲授课”走向“热闹的活动课”,我开始在网上搜集有趣的素材,如游戏、短视频、故事等,再将这些有趣的活动堆砌在一起。然而,堆砌活动的课堂只能营造表面的热闹,实际上学生内在的收获很少。于是,我决定向外寻求帮助,从听课、观课、研课中获取模仿和学习的素材。

第一,把握一切听课的机会。首先,科组前辈的每节课必听,最初阶段我全盘模仿,在照搬中尝试领悟课的精髓,然后在其他班级试教。后来又尝试将自己的设计思路融于参考的活动中,略微修改后再次试讲。第二,观摩优质课比赛课。近几年,线上优质资源愈发丰富,浙江、上海、广州、深圳、湖南等省市的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教学技能大赛、学科主题同课异构等活动开放了线上直播。每节课我都早早坐在电脑前,拿出笔记本,打开电脑录屏,认真记录、学习。虽然我执教的是初中学段,但高中、中职和小学的课,我也照听不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从素未谋面的优秀同行中学到了很多。模仿、修改他们的活动设计,在授课中发现问题后,再不断精修细改。第三,研读已发表的教学设计。中国知网拥有庞大的文献资源,我开始尝试在上面搜索相关主题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进行研读。比如在备“青春期心理调适”主题的课时,我以此为关键词,分别以“发表时间”和“被引量”为排序指标,下载最新发表和被引用较多的文章各10篇左右,在研读中寻找经典和创新的做法,设想作者在上课时会如何处理和应对,然后再在自己的课堂中加以尝试。

在模仿中,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涵义,知道了主题如何选点切入、教学目标如何制定与达成、素材如何活用、活动如何深入。所谓备课,其实备的是学生本身,基于学生的现状备他们的需求,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备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基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备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受和体验。

二、上课:担忧中行动

可是对于上课,我仍心存诸多担忧:担心无法有效回应学生,担心课堂纪律乱糟糟,担心看到学生迷茫的眼神……我想起每当学生担心考不好时,我常常会耐心鼓励他们“回到当下,学,就对了”。于是我也鼓励自己回到当下,“去上课,就对了!”在硬着头皮、不断自我激励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克服担忧的方法: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常规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课件、教案、教具等,这些只能算是1.0级别。对于我来说,我的准备工作是从物资准备到心理准备都非常充分的2.0版本,每一节课都按照全校公开课的标准来做准备。比如,我会提前充分预设课堂反应,我常用文字来缓解这层担忧。每节新课我都会撰写课堂教学的逐字稿,如:课前该说些什么引入课题,预设学生的回应可能会是什么,我又该如何回应;针对潜在的课堂纪律问题,如何分组展开讨论更容易调控,怎样的提问方式更有效等等。虽然很多时候课堂生成远多于预设,但充分预设之后的课堂生成带给我的不是慌乱无措,而是激动兴奋。

然后,抱着试验的心态去尝试。原来的我太在意各方的评价,让所谓的“好课”框住了自己,当我在害怕中上了一节又一节课后,我开始与自己和解,也开始接受教师的成长是分阶段的,我不过是处在福勒所说的“关注生存阶段”。自我接纳后便能无所顾虑地生长,我开始抱着做试验的心态去上课:试着这样提问,试着那样设计活动。有些尝试效果不错,有些则是失败的。但我没那么怕了,做试验不就是这样吗,失败是常有的,改变实验变量多尝试几次总会成功的。接不住学生的反应又如何?说明试验尚未成功,大不了下课后再好好捋一捋,争取下次接住;再不济就当作一次失败的上课经历,锻炼一下心理素质也不错。

三、写课:懈怠中提笔

在课堂的磨砺中成长,还不能实现真正的生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难以沉淀和升华的,不诉诸笔端的经验和反思是打了折扣的“成长”。我不讨厌写作,但却有很多不动笔的理由,诸如工作太忙没时间、水平太菜写了也没用、评职称太远不着急等等。在这些理由下,我懈怠了几年。

2019年5月,我顺利加入“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以下简称为“写作组”),写作组的理念是“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每个月四篇随笔一篇论文的任务,倒逼着我不敢再懈怠。上课机会少,就争取更多的机会上课;没有统一教材,就自己开发校本教材;担心课上得不好,就带着写一写失败课的心态去上。后来,我给自己制定了写课的“三件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主题论文,我试着每节课都来个“套餐”。

进入写作组后,我开始学会克服懈怠心理了:第一,随时记录。如果不及时捕捉,灵感就会消逝。我的小小单肩包换成了可以装下书本的双肩背包,方便我随时拿出本子记录所思所想。手机里充值了“讯飞语记”的年度会员,随时用语音转文字记录灵感。第二,及时深入。想法和灵感常常是碎片化的,记录的也是只言片语。所以,一旦有时间就必须及时深入。具体的深入方法是研读文献,在中国知网用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10篇以上,其中,5篇按照“被引量”排序,重文章质量;另外5篇按照“发表时间”排序,重文章时效。第三,即时完善。一旦开始拖,就会一直拖。所以有了灵感和对其的深入分析后,结合上课的具體情况,我要求自己课后要立刻动笔,即使写出来的东西不完美,也要先完成。

四、评课:碰撞中进阶

从作为新教师被评课,到有一定经验之后评年轻教师的课,我愈发认识到评课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方式。刚入职的那几年,既渴望资深教师的点评又担心被批评;工作几年后,当我有机会评他人的课时才明白评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课中加入了第三方的“评价者”,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更容易在交流碰撞中被发现和改善。所以,评课其实是三方受益的过程,有利于执教老师的自我改进,有利于评课教师的自我反思,还有利于学科的专业发展。2022年,我担任中山市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的初中组导师,在评课中我领略到了思维的进阶。

第一,评“课的外在表现”。最初我认为评课首先要看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比如整体的投入度、表达的流畅度,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学生的课堂生成的丰富度(作品)等。但如果不深入教学主题仅仅观外在,容易错判一节好课,外在表现好是好课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评课就是要透過现象看本质。参加比赛的课是高级别的公开课,其对课堂的可观性有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教学形式的可观性,但更要明白形式是载体,内容是关键。常态课,亦是如此。

第二,评“课的内在逻辑”。按照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推进阶段(团体热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要顺畅有序,每个阶段内的活动要有逻辑性,比如团体工作阶段的活动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源于其学理依据,包括主题相关的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等。学生不需要知道这些理论,但内在的逻辑关联无形中已经影响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意识的唤醒和行动力的坚持。教师要借主题活动一步步推进教学,关注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第三,评“学科的专业发展”。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评课绝对不仅仅是用嘴讲、用耳朵听,不仅仅是感官的认识,更重要的还是对专业的思考、引领、带动。”在评课过程中,我们能反观自身,发现自我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能客观审视教学主题,研一课通一类,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深入、创新。比如在一节亲子冲突主题课上,在评课中我们团队尝试使用叙事的教学方法,以“手机是如何摔坏的”为事由,分别从父母视角和孩子视角双线展开推理,最终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水平出发引出了父母和孩子身上都存在的“冰山模型”。在评课中,我们延伸到了教学理论、学段特点、学生需求、主题深入等。

现在的我,即将迈入教师生涯的第十个年头,曾经的短板变长了一些,备课能从模仿生发出一些创新,上课能在谨慎中做出一些大胆的尝试,写课能在提笔后坚持下去,评课能在聚焦中更加细化和深入。对于这些进步,我很开心。然而,我也知道新的短板也许很快就会出现,但我不惧怕,反而有些期待,因为那意味着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 成 盼

猜你喜欢
尝试教材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心理感受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