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依托的美育课堂

2023-07-29 11:19苏祖祥
师道 2023年7期
关键词:黛玉红楼梦美的

苏祖祥

日常生活,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明融合,艺术旨归,自然规律,科学真理,终极信仰,都把美作为至高境界加以礼赞——“美”既是名词,成为表现主体、赞美对象;又是形容词,具有比较级、最高级的特点;还可活用为意动词,成为心理认识、思想认同的精神活动。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甚至成为自然规律、宇宙秩序的密码。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本文以此为依托,截取课堂片段,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班里有不少“红楼迷”。课前,学生们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也呈现了精彩的发言。

一、《红楼梦》美在何处?

《红楼梦》之美体现在小说、诗歌、建筑、医学、风俗、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方面。课堂探讨不可能全方位覆盖,只能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呈现情节之美、人物之美、手法之美、思想之美等有限的几个侧面。

师:《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巅峰之作,是小说中的小说、顶峰上的顶峰。请看黄遵宪最高级别的赞美:“《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王国维概括其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鲁迅作为小说家,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予高度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美得令人目眩神迷,的确当得起这样的礼赞。那么,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这部旷世之作究竟美在何处。先探讨一下小说的情节之美吧。

生:我先说情节的悲剧美。上面引述王国维的看法,提到悲剧美。我对此有一些感受。汉语艺术特别喜欢大团圆结局,但《红楼梦》不走这条老路,显示出一种决绝的态度。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最终无一例外走向破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兰心蕙质的女子几乎都是悲剧结局,宝黛爱情同样是悲剧结局,贾宝玉跟随僧道出家、悬崖撒手,毫不理会世俗的功名利禄。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正是从这些美好人物的毁灭,体会到男尊女卑、等级森严、三纲五常、王权专制的禁锢人性、毁灭美好的本性,体会到假恶丑力量的暗黑魔力,体会到人性黑暗面的邪恶力量与人类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从而让我们更加珍惜真善美的难能可贵。

师:这么透彻的理解,你有红学研究的天赋啊。(师生笑)

生:我谈一下情节的铺垫和蓄势。整部小说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得益于多次铺垫。开篇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引出“无材可去补苍天”的顽石。后来写顽石到富贵人家走一遭,最终把平生经历镌刻在石头上,这些情节既有神话色彩,又有某种宿命论的神秘力量。贾雨村与甄士隐的故事,相当于是贾家和甄家未来命运的一次预演。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又是一次铺垫和预演,再次让人们对贾府和贾宝玉产生神秘感。在反复渲染之下,贾宝玉才隆重登场。

师:脂砚斋有一个说法,是说情节的铺垫和伏笔的——“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生:开头的神话、贾雨村与甄士隐的情节是楔子,后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组织整部小说。值得一说的是,即使是在某一回故事里,情节也是跌宕起伏。比如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写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也是曲曲折折、波澜起伏。

师:情节是吸引读者的主要方式,是小说的载体——就像一列火车载满乘客奔向远方一样。《红楼梦》的情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王朝兴替、英雄救美、神魔纵横、花妖狐魅,也不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呈现贵族家庭豪奢生活的表象,着重表现宝玉黛玉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以及大家族必然走上毁灭道路的结局。

我们再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角度,探讨一下什么是美、美的价值或意义。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对什么艺术手法最感兴趣,具有何种美学意义。在选择话题、展开探讨的时候,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选取其中某一点来谈就好。

生:我谈一下对林黛玉的理解。在林黛玉出场之前,小说由甄士隐引出贾雨村,由贾雨村引出林黛玉,特别富有深意。贾雨村是一个利欲熏心、厚黑奸诈之徒,却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林黛玉的老师,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的新女性形象——从这一点来看,黛玉可以与西方艺术家塑造的女性相媲美。黛玉身世凄苦,敏感自尊,虽寄人篱下却有强烈的尊严感,有时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地步,比如送宫花事件。在这个主要人物身上,寄寓了曹雪芹对女性的高度礼赞和深切同情,与此前的汉语艺术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比如《诗经·氓》中的女主,杜甫笔下的王昭君,白居易笔下的杨贵妃,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都迥乎不同;更不同于历史演义中的妲己、褒姒、貂蝉等这类体现红颜祸水、美女误国之类可笑可耻的女性观的形象。不同之处在于,林黛玉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独立的大写的人,而不是像上述女性那样是男权社会的附属人物,甚至是物化的对象。

师:太精彩了。你的鉴赏运用了比较文学、女性主义的方法,很前卫啊。(师生掌声)

生:我谈一下黛玉形象的立体丰富。黛玉自尊敏感,冰雪聪明,富有艺术气质。小说中多次写到黛玉才思敏捷、诗艺超群,比如元春省亲的时候“试才题对额”,黛玉帮宝玉写的一首诗,被元春评价为远远超过宝玉自己写的三首诗;后来成立诗社做海棠诗、菊花诗,黛玉都拔得头筹。黛玉是一个活在艺术世界、注重精神追求的人,因此她對世俗世界里的一些人和事看不惯,喜欢用尖锐的话直接表达不满或谐谑,比如她讽刺刘姥姥“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这些话当然有失厚道。于是有人说,在现实世界里,愿意与周到细致、敦厚温柔的宝钗交往,而不愿与小心眼、敏感自尊、孤高傲世的黛玉交往。其实,这类说法不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到达巅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可以用“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来概括,所以小说写林黛玉的超尘出世,也写她的小性子;写薛宝钗的奉迎世俗,也写她的言行得体;写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也写她的心狠手辣。艺术世界所建构的理想状态下的人物之美,是超越世俗、功利之用的纯粹精神享受,不能用现实世界柴米油盐的标准来衡量。

师:现实世界是实然,艺术世界是应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历史是事实层面上的存在,是确实发生过的个别的事,但却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诗歌(艺术)则是对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可能性的事或人进行描述,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呈现。看上去荒诞不经的人物或事情,却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如实描摹,如孙悟空不受约束、本领高强,贾宝玉鄙薄功名利禄、追求纯真爱情,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愿望的真实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的美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人们内心永远充满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美和艺术才能引导人类走出蒙昧。这就是美的意义之所在。

二、如何理解美与真、善的关系?

师:有人说,香菱与晴雯、龄官、芳官似乎是黛玉的影子。这些人物或者命运、结局相似,或者长相、性格相似。这是一种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一种修辞意义上的“互文见义”。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小说如何运用互文见义来塑造人物?

生:我注意到小说中比比皆是的谐音双关。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玉带林(林黛玉)中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原应叹息)……小说中大量运用双关,一方面产生丰富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是曹雪芹在文字狱之下的自我保护手段。

师:说得好。我接着说互文见义。人性中有争斗本能的一面,但人却没有沦为两脚走兽,端赖人性中善良本性对兽性的控制,人类用风俗习惯、法律规则、伦理道德、终极信仰取代了丛林法则;人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但人却无法飞升为天使,也无法在地上建立天国(大观园也只是昙花一现),是因为人要靠有序竞争不断推动文明发展进步,这样才能逐步前进。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注定是此消彼长,不可能一方完胜另一方。人性只能是处于神性与动物性之间的一种状态。《红楼梦》中的圆形人物,是善恶二元论的最好注解。小说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二律背反。同学们可以谈一谈这个话题。

生:什么是二律背反呢?

师:二律背反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简单点说就是矛盾吧。

生:一方面贾宝玉否定金玉良缘,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另一方面最终却跟随僧道悬崖撒手。而且在小说的楔子部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洞彻世事、指点迷津、神通广大。

生:一方面以青埂峰(谐音“情根”)等肯定心心相印、莫逆于心的宝黛爱情,另一方面否定情本体论,《红楼梦曲·好事终》里写秦可卿“宿孽总因情”。

生:小说一方面褒扬林黛玉、贬抑薛宝钗;另一方面却主张钗黛合一。

师:我补充一点,曹雪芹一方面否定皇权,借元春之口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另一方面,在代表皇权的元春、代表家族权力的贾母的庇护下,众姊妹和贾宝玉在大观园这个乌托邦似的理想国里过了一段诗意逍遥的日子。类似的二律背反小说里可能还有,同学们可以留意一下。而且同学们还可以了解一下,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的意义。我认为二律背反的意义在于承认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师:我简单归纳一下美与真、善的关系。美有艺术创造之美,也包含自然、人类、社会之美,是审美判断,是一种应然状态;真主要是指科学和人类的认知,是事实判断,是一种实然状态;善属于伦理道德领域,是价值判断,是一种理想状态。三者各有分属,又有交叉重叠,同时又各有不能兼容之处。《红楼梦》里的二律背反就是证据。真善美三者之间,可能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老子认为三者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左传》认为美与恶结盟:“甚美必有甚恶……而天钟美于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庄子认为美与自然是同盟关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理想国》里多次探讨谎言和真实、真与善的问题:苏格拉底区分嘴说的谎言和真正的谎言。

师:下面归纳一下有关美的论述。

柏拉图说,美是理念;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概念,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美学。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毫无疑问,不少动物的本能远远高于人类创造美的能力,但人类丝毫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因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有着明确方向,这种创造即使看上去显得有些拙劣。动物追求美丽与人类痴迷艺术,看上去似乎不分轩轾,甚至很多时候后者自愧弗如,但其实区别很大:孔雀的美艳色彩,百灵鸟的婉转歌喉,天鹅的优雅舞姿,大松鸡的力与美之舞,凤头??的水上芭蕾,它们以本能性的美来追求单一的目的,那就是获得交配权,以期不断复制DNA;人类痴迷艺术,除了博得异性青睐并获得繁衍后代的机会外,还有对真善美的终极性追求。真善美正是提升人性、摆脱动物性的引导力量。

对美的追求让人类逐渐摆脱动物本能的驱遣,艺术之美提炼语言的纯度,文学成为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也是最具有张力和穿透力的部分。在美的引导和艺术的熏染之下,语言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从而能对人类精神和行为不断进行塑造,对社会和群体不断加以规范,对个体和内心世界不断施加影响,才使人类逐渐摒弃暗昧的动物性,皈依真善美的人性。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能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夸大其词。其实,文章-诗歌从来就是语言艺术的荦荦大者,是所有艺术的代名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礼乐教化的重要部分,是形而上精神的創造者,是自我意识的体现者。无论是在文明昌盛、承平繁荣的时代,还是在烽火连天、人命危浅的时期,艺术往往在传达时代的声音,形塑民族的性格,凝聚想象共同体,彰显思想的尊严,表现人性的复杂。于是,人们用艺术来探讨久远时间和广阔空间范围内的终极性命题,储存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演绎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虔诚与庄敬、苦难与窳败、沉沦与衰朽、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这一点上来说,《红楼梦》是汉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我们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不断提高,最好两三年就读一次,相信每次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相信经典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就像卡尔维诺说的那样:“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黛玉红楼梦美的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别样解读《红楼梦》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