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3-07-29 11:19:32吴海丽
师道 2023年7期
关键词:美的语文学生

吴海丽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指明了方向。基于美存在于形象之中,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异常丰富的特点,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融情入境,联通生活,思接古今,在“阅读、观察、表达”一体化的语文实践中,强化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培植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涵育文化人格。

追索文字情味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美蕴其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描绘山川风物的诗文、展现古今人物品格的故事、寄意深厚的寓言……无不闪烁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哲思之美,为我们引导儿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提供了极好的依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从文字出发,入乎其里。

以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其一《溪边》为例,此文短短几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溪垂钓的生动画卷: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教学时,如何帮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味?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语言描绘,或图画再现,或音乐渲染,把学生带入诗歌描绘的情境,重点感受那清澈平静的溪水、如玉带般的溪流;然后,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化身钓鱼的儿童,结合“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感受绿意葱茏的山间溪旁,钓者静心等待鱼儿上钩的情态,并启发学生调动阅读经验,体悟此时的心理活动。有学生联想到“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古诗句,觉得古今钓者的心理有共通之处。“那么,后来钓着鱼了吗?”一个问题,把学生带入诗歌最后两句的情境中,通过想象补足诗句的空白,鱼儿被钓上来的场景画面便有声有色地再现出来。学生想象着、表演着鱼儿上钩后的兴奋劲儿,诗歌所描绘的鱼跃人欢的情境如在眼前,童趣盎然。

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带领学生领略词句之美、意境之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常用途径。但是要充分发展儿童审美素养,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系统拓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广增见识,并将这作为班级语文教学的常态化行动。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和学生开展共读,强化对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感受。两年间,我带他们阅读了作家金波的《春风带我去散步》《做一片美的叶子》《与树谈心》等文集。为了使启蒙阶段的学生,不觉得散文是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一年级上学期我带他们先读的不是金波的散文集,而是金波的短篇童话集《想念红叶林》和《会唱歌的小窗口》。在引领学生充分体悟到金波语言的美、智、趣后,我才慢慢将《春风带我去散步》带进一年级下学期的閱读课程。共读伴随共写,持续激励学生沉潜于美的文字。我一边指导他们录下金波散文的朗读音频,一边结合他们的阅读内容写下精炼的导读,并同期配发学生习作,编辑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微信,通过班级公众号“大家来读书”即时传播。这样的分享,使学生们的阅读劲头更足了,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也是喜上眉梢。在此基础上,我结合金波美文阅读,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自然这本大书,涵养心系自然的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学会表达。例如,我在春天指导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的同时,我指导学生细读金波的《瓢虫日记》。这本金波从头年的10月20日写到次年的2月16日的大部头连续日记,一共拥有18个独立成文的小篇章。持续的阅读,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到瓢虫的生态,体悟到金波盎然不老的童心,还懂得了什么叫持久的凝眸和连续的观察。这样的阅读指导,为他们写好《养蚕日记》做了有力的铺垫与明确的指引。再如,指导学生阅读金波《发现是一种快乐》的时候,恰逢学校池塘里的睡莲开了,我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次践行“阅读、观察、表达一体化”的契机。在指导学生通读的基础上,分步骤对应阅读内容指导学生连续四天观察睡莲,指导他们将每天的新发现及时记录、分享,并点评。经过这样的历程,这群才上二年级的孩子,就已懂得如何研习金波美文中值得迁移的构思与语言表达,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了对《莲花开了》这篇美文的阅读鉴赏。对于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引领与示范,是终身受益的。符合儿童阅读兴味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了有效的滋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语言能力显著增强。

俯仰天地之美

语文学习的外延,乃是生活的外延。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必须带领学生从文字走向生活的广阔空间,到大自然中领略美的源泉。在教学中,我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留意生活,感受天地之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在自然中培育审美的情趣、表达美的能力。

美,始于惊异。寻美于自然,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不妨从“陌生的寻常事物”入手,持之以恒地引导儿童学会凝眸,远离因司空见惯而容易滋生的对美的麻木与粗疏,发展对美的敏锐。

学校珠媚园的院落里藏着一株绿梅,因为它开的花是白的,好多人便误以为它是白梅,却忽略了它绿绿的花萼和青绿的小枝。于是,在春意还未挂上柳梢,绿梅已经打出花骨朵的时候,我带着学生来到园子里,当他们站到绿梅树下,轻抚嫩绿光滑的新枝,亲眼看到花萼隐隐发绿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惊异于眼前的发现与长久以来的误认——

“啊!我们一直以为它叫白梅,没想到‘绿梅才是它真实的名字!”

“虽然看的还是同一棵树同一种花,为什么觉得‘绿梅比‘白梅听起来更为高雅呢?”

“老师,为什么它叫‘绿梅,花瓣却是白的呢?”有学生指着一朵小小的,藏在密匝匝的枝丫间的,半开的花苞不解地问。

他会不会以为是我认错了?我笑着让他凑过去仔细观察,告诉他:“是的,‘绿梅就是这么与众不同,开着白色的花,却因为拥有绿色的花萼、青绿色的新枝,就成了梅花之中高雅的代表!”

有学生将信将疑,我建议他可以在观察结束后进一步收集资料,比较一下绿梅和白梅。

因为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津津乐道的花的真实身份,孩子们全都聚集在树下叽叽喳喳不肯离去。这样下去,他们虽然新知道了花的真实名字,但不一定能感受到花的其他迷人之处了。我立即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赏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于是,我先让他们退后几步,看整棵树的全貌;再后退到离绿梅六七米的一个高台上,从高处看园子里的全景。他们立即又有了新发现:

“哇!好美呀!在黑瓦白墙的映衬下,绿梅显得更高贵了!”

瞬间,就有学生发现这株绿梅正紧挨着园子里的一堵黑瓦白墙,还有几根新枝探出了墙头,大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古意。

观察离不开比较,美感需要去培养。

“如果这株绿梅长在空空的土地上会是什么样呢?”

他们非常可爱地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抢着说:“那样,会显得很孤独。”“那样,看起来也许就是一棵普通的树!”“哪怕全开了,也不会显得美丽!”

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拍照需要好看的背景,绿梅当然离不开大自然这美丽的背景。仔细看看,园子里,绿梅的前后左右,还有哪些花草树木?”

这一点拨,大家立马发现了那些早就静静地立在绿梅前后的修竹、假山以及遮天蔽日的栾树,就连远处墙角一棵看起来有点孱弱的红梅都被他们发现了:“啊!原来,这园子里的每一处景物都是园艺工人精心布置的呀”。

他们终于发现了这株绿梅及其园子在布局上的匠心,从局部到整体,美的视野得到开阔,意境也一同提升。我很为他们的最新发现而感到高兴,可这一切,他们之前却像从未看见过似的。任何观察和体验都离不开想象,为了深化他们对绿梅的感受,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事物的特点,乃至事物的内在美,我引导他们思考:“红梅的枝干虽然不粗壮,但是却开了满树;绿梅立在园子里最显眼的地方,花骨朵看起来却有些稀少……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株绿梅和那棵红梅会说些什么呢?它们也会像我们学的寓言里的陶罐和铁罐一样,拥有不同的命运吗?”

这一启发,瞬间点燃创造的火花。有的说,可以编一个红梅和绿梅谁开的花最多的故事;有的说,可以编一个绿梅和红梅谁最受欢迎的故事;还有的说,无论什么梅花都会凋落,可以编一个它们争相比美,最终却都不得不回归大地的故事……在无尽的想象中,他们已然超越了对绿梅的一般认识,甚至注入了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这些思考,起源于观察,碰撞于发现,生成于想象,成为以美启智的生动注脚。

天地大美,取之无尽。为了持续引导儿童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间发展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好校园里的园林景观资源,结合课文教学,对其进行审美实践的系统化构建。春天,蒙蒙细雨中,撑着小花伞穿过缤纷的梓萱园,走过寂静的珠媚园,张开嘴巴接几滴小雨尝一尝,踮起脚尖儿,趟过闪亮的小水洼,溅起水花一串串。夏天,赏满池睡莲。秋天,栾树花开,桂树飘香,银杏似火,美不胜收。冬天,玩冰月亮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一起感知季节的脚步、生命的消长,感悟草木之情、天地大美。持续数年的观察体驗,使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美的表象,借助这些形象,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相关文字作品,进入了“言—象—意”融汇的审美境界。在美的触动下,孩子们的思维之泉如火山一样喷发。在同步进行的创意写作活动中,他们用生动的文字写出了精彩的系列随笔,文章发表在各级报刊上,毕业时还汇成了个人专辑和班级文集《美的历程》。

畅享历史人文

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它在促进个体生命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涵育作用。“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祝枝山语),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建设和完善行走的课堂,与学生共建美好的语文生活,引领儿童扩展襟怀,感受人文之美。

到家乡胜景江边的狼山秋游,如何为游玩注入文化的元素,勾连起历史的纵深感,感受历史人文之美?我尝试引导学生把眼前之景和所学积累建立起联系,先期策划“名人到过我家乡”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梳理名人到过南通并留下的诗文,如文天祥被俘脱险后,经通州在石港登舟南归,写下的“狼山青两点,极目是天涯”等诗句。

秋游那天,我设计好路线,先来到一大块平地,隔着一片大大的水面,眺望狼山,山峰倒映水中,还真有点文天祥诗句的意境。来到狼山脚下,我引导学生踏访山脚下的三座墓。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居然有一座是唐骆宾王之墓,而骆宾王的《咏鹅》可是耳熟能详的诗歌。原来名满天下的诗人就在这里呀!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到了山巅,山下长江东逝,屋舍俨然,看到山门的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王安石《狼山观海》中的名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那一刻,历史与现实相交融,人文与行走相叠加,寻常的秋游之行因而变得厚重,别样的审美体验,真切的思古之幽情,在学生后续的随笔里得以倾吐。

为引导学生感受更丰厚的地方文化之美,我以班级“研学游历”行走课程为依托,利用环濠河博物馆群开展语文综合实践系列活动。珠算博物馆建成后,我带领学生排着长队参观,感受珠算文化的神奇;风筝节里,深入小巷走进大院,在风筝博物馆里感受风筝的风姿……仅在“南通博物苑”,就先后开展了“制作青花瓷”“拓印”“从窗花里剪出来的年味儿”“从墨香里溢出来的年味儿”“状元府邸话魁星”“寻老城,走寺街”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还在研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艺术的魅力,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踏上文化之旅,寻绎人文之美。假期是出游的好机会,我引导家长和学生,开展跟着课文去旅行的活动,到教材中的那些名胜古迹或诗人造访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中国文字的情韵,感受中华美育精神,把语文之美融入生命的河流,让精神世界更加饱满,让诗意栖居,让心灵安顿。毕业前夕,孩子们用思维导图再现了自己六年来的古诗之旅、文化之旅,版图上的那一个个小脚丫,都是他们曾经丈量中国大地的印迹。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孩子们不断丰富着对社会真善美的体认,不断丰盈着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感知。他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阔了视野,持续地迸发创造热情,更深入地走进自然与人文的美学世界,更具品味地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他们学会了用美的眼光留意自然和社会,他们便悄悄地构筑起了心中的美境。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美的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聪明的学生等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