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见到队刊的印刷过程,是一种什么体验?
就好像平时噼里啪啦在键盘上敲击而来的字符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个个跃然纸上,最后变成了书本。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来到了开启队刊印刷探秘之旅的日子。朝天小学的小记者们打开“堡垒”大门,走进了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印刷厂之一——广州日报印务中心。迎接他们的,会是怎样一段旅程呢?
专栏策划:孙雪晴
见习记者:李艳 李红霞
越秀区朝天小学融媒小记者:温子瑶 苏蜜彤 刘妍皙 倪诗喆
指导老师:梁丽霞 廖志 曾慧仪
“你们说印刷机器是朝着越来越大发展还是像数码产品一样往迷你发展呀?”
“越来越小!”
“不!印刷机器其实是朝着越来越大发展的,因为越大,就可以一次性印出更多的書本啦。”
走进报业博览馆,一台台巨大的机器在向小记者们述说着印刷业的前世今生,讲述着珍贵的印刷历史,小记者们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大怪物”。报刊的印刷可不是想象中输八一开机就能印,原来是要分为制版、印刷、输纸、发行四个车间呢,在轰隆隆的印刷车间里全面了解报纸印刷生产的所有流程和生产逻辑。最后,小记者们现场还当了一回“印刷匠”,亲手体验了铅活字印刷,对印刷文化有了更真切的了解。这趟旅程,满载而归!
来,让我们看看小记者们直呼“脑袋里面长知识”的队刊印刷探秘之旅中,小记者们都增长了哪些知识。
印务中心里的“大怪物”
一进入印务博览馆的大厅,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台庞大的“怪物”,这“大怪物”黑森森的,旁边放着几卷又大又宽的纸。经讲解员介绍,原来这个“大怪物”是印刷机,而这又宽又大的纸是新闻纸,印刷后就成了报纸,印务中心里有很多台这样的“大怪物”,每台每小时可以印刷出109万份报纸,半小时就可以把一天的报纸数量印完,我不由地感叹这惊人的速度!
我们还参观了几个车间,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装订车间了。一走进装订车间,咔嚓咔嚓……机器的运作声不绝于耳,装订机器就像一个个巨人排列在两边,数条生产线正在同时运行,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将一叠叠排列整齐的纸张放在传送链条上,机器用铁线在册子中线处进行装订,摇身一变就成为一本本布满文字和图片的队刊,真的是太神奇了!
惊呆了,这些机器每天需要印刷100多万份报纸!
印务中心的大楼大约有四五层楼高,有制版、输纸、印刷、发行四个车间,每个车间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不可。当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机器每天需要印刷100多万份报纸的时候,我惊呆了,它只要短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出那么大数量的报纸,提供给那么多人阅读,真的好神速呀!
我们还了解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演变,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铅活字印刷体验环节了,我按着老师指导的步骤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奥妙就在反着看字和分行分字距的排版了哦。用湿纸巾抹去多余的印泥,就可以印刷了,不过这个步骤就特别讲究技巧了,必须要用力来回摁下去哟!如果力气不够大,最后印出来的字就不够完美了!还有,印完后记得将字模取出,清理干净哦。
报纸从机器中“跳”出来了
来到广州日报印务中心,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处处可见,有很多我不懂的知识,通过此次“探秘”,我更加好奇了。
印刷机器可真大呀,可以装下好多好多个我。这个大机器可不是用来装入的,而是用来装报纸的,它的名字叫“胶印报纸轮转印刷机”,这台印刷机是1983年上海人民机器厂制造的,听爸爸说这台机器比他年纪还大。
我们还了解了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在生产车间里,一份份报纸飞快地从机器中“跳”出来,我终于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我们的报纸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了。
我们还和研学老师一起进行了知识小问答,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回答问题,很多同学因为老师没看到他举手,都急得跳起来了。最后我们还亲手感受了铅活字印刷的魅力,下面就是我们的作品啦。
印刷可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操作系统啊!
走进印务中心时,感觉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博览馆里展示了中国从最早到现在的印刷史,随着历史的脉络,我逐渐了解到:在中国的印刷史中,雕版、木版、石版印刷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经过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研究之后,北宋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更是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当来到生产车间,我才发现,印刷可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操作系统啊!从一开始的制版,到最后的发行,一系列的操作,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行云流水般。一本本精美的杂志书籍由工人叔叔阿姨们从不同的车间,不同的流水线,高精准的衔接下制作出来,还要按时按量送到各发行点,再到我们读者手中。这庞大而复杂的操作系统的精度和速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