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宋代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诗也写得很好,被人们誉为“小李白”。但是陆游一点也不骄傲,学习依旧十分刻苦。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一本陶渊明的诗集,翻开一读,非常喜欢,就坐在书桌前一首接一首地念了起来。
天色已经很晚了,妈妈喊他吃饭。陆游正读得入迷,妈妈喊了半天,他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听见。妈妈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他才知道妈妈来到了身边。
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连吃饭都忘了?”
陆游说:“我读陶渊明的诗读得心满意足,都不觉得饿了。”
他学习这么认真,成绩当然非常好,但是他第一次去参加朝廷举办的考试,却很不顺利,碰了大钉子。
那一年,奸臣秦桧的孙子也来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觉得陆游的文章写得实在好,所以没有理会秦桧的频频“暗示”,坚持把陆游列为第一名。秦桧不满主考官把陆游的名字列在自己孙子的前面,便找借口把主考官处罚了一顿,陆游的第一名也被取消了。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会试,另一位主考官也很欣赏陆游的才华,秦桧勃然大怒,暗中插手,再次使陆游落了榜。
尽管陆游考功名的经历很坎坷,但是他学习的初心却没有改变,仍然坚持每天读书、写诗。他77岁时,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表示“自年十七八学作诗,今六十年,得万篇”。到他85岁去世,写出的诗词数量就更多了。现在保存下来的陆游诗词有《剑南诗稿》《放翁词》等,共9300多首。单从存世诗歌的数量上来讲,他确实是我国古代诗人里的冠军。
陆游生前,诗名就很大,但是他并未真正得到朝廷重用,反而多次遭到奸人陷害。他65岁的时候,上奏章劝皇帝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反而遭到污陷,再次被罢了官。陆游回到山阴老家隐居,直到1210年1月26日逝世,再也没有出去做过官。他坚持笔耕不辍,临终前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空”的意思是都放下,“悲”就是痛心,“九州同”即国家统一,“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北定”是收复北方失地,“乃翁”就是你的(死去的)父亲,指诗人自己。这首诗其实就是陆游用诗歌形式留下的一篇遗嘱。诗人说心里唯一放不下的牵挂,就是祖国的统一大业。老诗人尽管历尽坎坷,心中却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胜利的信心,叮嘱孩子们等到胜利那一天,家祭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这种深沉坚定的爱国激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引起千古共鸣。
陆游共有七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陆子聿。他作为诗人,经常用诗歌表达对儿子们的希望和嘱托,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家风,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诗教吧。据统计,陆游一生写的“示儿”诗共一百余首,其中不少耐人品味的优秀作品。比如写于1192年8月的这首《示儿》: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
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
虽然这首诗名气不大,但是我认为很值得向各位小读者们郑重推荐一下。诗人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可以让人脱胎换骨、心灵丰富,勇于探索才能彻底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他自谦地表示,如今老得豁了牙、秃了头,才弄明白了这些做学问的道理。其实也是在用调侃的语气,向孩子们传授学习方法和读书经验,强调读书和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陆游回到山阴的时候没有了官职,家里收入不太富裕。后来,他向朝廷申请了一种名叫“祠禄”的待遇,可以领点补贴,这才让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日子略微好过一点之后,他又写了一首示儿诗,题目是《复窃祠禄示儿子》:
得饱不啻足,闭门还读书。
翁犹羹不糁,儿固食无鱼。
衮绣曷加我,箪瓢常晏如。
人生随所遇,勿替此心初。
生活困难虽然小有改善,不用喝粗米粥了,但是他嘱咐孩子,还要像过去一样安贫乐道,刻苦攻读,并且特别严肃地告诫他们要做到宠辱不惊,不忘初心。
陆游晚年时和小儿子陆子聿住在一起,所以写给子聿的“示儿”诗也比较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都是竭尽全力。年轻时下苦功夫,到了老年就会有所成就。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想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就必须亲身去生活中进行实践。诗人叮嘱儿子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学问,要到生活的大课堂里去躬行、去检验、去分析,变成自己真正的本领。
这首诗是1199年年底写的,74岁的老诗人当时正和子聿一起读书。他诗兴大发,一口气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除了上面那首最著名的作品,下面這首也很有意思:
我钻故纸似痴蝇,汝复孳孳不少惩。
父子更兼师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灯。
诗的意思是说,诗人自己在古人的书中埋头钻研学问,小儿子子聿也和自己一起孜孜不倦地学习,还时时受到自己的批评。父子二人既像师生,又像朋友,经常共同伴着一盏小灯学习研讨直到深夜。这首诗中没有议论和抒情,而是直接采用素描的手法,具体生动地叙述了父子灯下共读的感人场景,读来令人十分感动。
陆游的示儿诗,不仅有他的人生感慨、读书经验,而且荡漾着一缕缕浓浓的父子深情。隔着岁月风烟,仿佛还能听到一位老人家的谆谆叮嘱和殷殷期盼,仿佛还能看到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感受到那阳光般温暖澄澈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