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涛 张力山
[摘 要]毛南族信仰多神,其中对自然物的崇拜和附会有超自然力的人物的崇拜是毛南族民间信仰的主体部分。毛南族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习俗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间传说增强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二是民间传说规范民间信仰礼俗,强化仪式观念;三是民间传说推动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四是民间信仰强化民间传说承载的历史记忆。
3.树木崇拜。千百年来,毛南族先民在群山丛林间繁衍生息,孕育出独特的树木崇拜传统。至今毛南族民间仍然保留着尊崇山林、保护林木的习俗,将村头寨尾的大树视为守护村寨的神树,任何人都不得触犯。地主灵娘是毛南族的保护神和生殖神,民间传说讲地主灵娘原来是云岗山中一棵大榕树精变成的:“二种南方赤篷子,凡间灵娘是榕树。”榕树树形高大,根系兴旺,具有长寿、多子的寓意,所以,毛南人认为榕树是送子送福的神树,有每年种植社树和保护社树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毛南人生育孩子后都把胎盘包扎在林中大树杆上,表明小孩的新生命与神有关,与大树共存。
(二)多神信仰
多神崇拜是毛南族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毛南族先民认为人间之事全靠神灵赐予和护佑,所以生活上的事均要向神灵许愿祈福,如结婚求子要向婆王许愿祈福,求保平安要向雷王许愿祈福,祛病禳灾要向三界公祈福,建房架桥要向鲁仙祈福,等等。落后的生产力是毛南族创造诸神、信仰诸神的根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便把希望寄托在诸神身上,祈求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求子、求平安等各种人生愿望。毛南族的多神信仰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三界公信仰。三界公,又称三界仙、三界公爷。他是毛南山乡管辖范围最宽、法力最大的神,其神位在“天地君亲师”的右边。相传三界公姓李,名风登(一说“丰登”),宋朝广西贵县人,因为家穷,幼时来到毛南山乡帮人看牛,后来他因地制宜,发明了“槽养菜牛”的方法,教会了毛南人养菜牛,所以“分龙节时,毛南人在三界庙前用牛献祭三界公,以此感谢三界公的功德,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生产丰收”。三界公还为毛南人惩恶神、保禾苗,又能为民治病,因此尽管三界公属于外神,但毛南人把他當成家神来祭祀,在“肥套”仪式中邀请三界公入筵保护筵场平安。新中国成立前,各村寨都建有三界庙,以下南六圩的一座为最大,共三间,红砖瓦顶,里面竖有三界仙的木像,四时敬拜,香火不断。
2.婆王信仰。婆王,又称花婆、万岁娘娘、圣母娘娘。她是专管人间生男育女的善神,又负责保护小孩平安,是毛南族地位最高的女神。她的神位在“天地君亲师”的左边,与三界仙的神位相对,无一定祭期。毛南人结婚后都要向婆王求“花”(代表孩子),怀孕的妇女祈求她保佑分娩顺利、婴儿健康,所以婆王受到毛南人的格外敬奉。夫妻求得子女后,要在适当的年时“还愿”——即做“肥套”,杀牲设宴敬神,感谢婆王赐花之恩。花婆信仰在广西各民族非常普遍,且历史久远,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刊刻的《广西通志》记载了瑶壮先民结婚生子后祀圣母的风俗:“(僮人)又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即花婆)。少男少妇数百千人,歌饮号叫剧戏,三四日夜乃毕,谓之作星。”
3.雷王信仰。雷王在毛南人心目中是最凶狠的一位恶神。相传他原来是吃人的,故每年庙节都要给他供奉一个孩童,后来他被三界公严厉教训后改吃猪(一说吃鸡)。雷王本来也属外神,毛南人因害怕他将其列为家神,但家中不常设其神位,无一定祭期,常与祖先同祭。因他专司行云降雨,所以每逢大旱必设坛供奉,向他求雨。在“肥套”仪式中,雷王和雷兵负责巡视坛场,检查供品是否准备齐全,仪式是否完整。
4.蒙官信仰。蒙官,又称蒙大老爷。传说他是三界的朋友,也是毛南人敬畏的一位凶神。相传他是水獭的私生子,常住水里,曾经强抢三娘(毛南族传说中的美丽女子)为妻,后被太师六官打败,逃出毛南地区。过去人们认为生病都是蒙官在作祟,所以病者多请鬼师到水边禳解。“肥套”仪式中要筵请蒙官,是为了要讨得他的欢喜,不让他发怒,让他和三界一起保筵,保佑老幼平安无恙。
5.太师六官信仰。太师六官,又称莫六官、太子六官。相传他是壮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莫一大王的六弟,善于法术,有撒豆成兵的本事。他替皇帝打败敌人后回到毛南山乡波川一带打猎,专为毛南人斩射猛兽。后来他因打猎跌下山而死,在波川的七壮山上显灵。古时,毛南人认为他能镇凶驱邪,尊之为毛南地方的保护神,毛南人凡办婚事、还愿等,都设供桌请他入宴押凶保吉。
当然,毛南族信仰的神祇不止于此。根据过伟的统计,毛南族有大大小小70多个神,毛南族“肥套”仪式中“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神祇。一般来说,每个神祇都有相应的神话、传说流传。同中国诸多民族一样,祖先崇拜也是毛南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毛南族将故去的祖先称之为“家仙”,传统的毛南族人家,一般都用红纸贴在木板上,为祖先设置神位。红纸上按辈分将已故祖先的名字写上,贴于堂屋当中“天地君亲师”的神位下或旁边,前面长年专摆一张供桌,逢年过节或平时杀牲都要在供桌上烧香敬奉。
三、毛南族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
毛南族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联系密切,几乎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信仰习俗都有与之相应的民间传说流传。民间传说在内容上主要是解释民间信仰来历或说明民间信仰的仪式风俗,反映毛南族对自然物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人物的崇拜。毛南族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习俗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间传说增强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二是民间传说规范民间信仰礼俗,强化仪式观念;三是民间传说推动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四是民间信仰强化民间传说承载的历史记忆。
(一)民间传说增强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
林继富认为:“植根于民众深层心理结构之中的民间信仰的最早形态是原始信仰,它以神圣的叙事方式在民间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经过长期发展,这些带有浓厚神灵色彩的民间信仰逐渐走下神坛呈现大众化和模式化的流动态势,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许许多多民俗事象和民间传说。”可以说,民间传说将神圣叙事的民间信仰进行了世俗化的改造,将其神圣叙事的色彩消弭,使之更加具有民俗的生活意蕴。
毛南族民间传说介绍毛南族众神祇的生平、职能和成神的缘由,其叙事背景大都是与毛南人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场域,叙事话语也都是毛南人关心的生老病死等人生大事,这使得民间信仰与民众生产生活紧紧互嵌。《婆王》讲婆王是伏羲、女蜗之后出现的九天玄女,她广种百花,精心护理,老百姓想要孩子就去找她求花,因此她成了毛南人心目中的生育神,保佑毛南人子孙繁茂。《坡囝》讲三界公教会了毛南人养菜牛的技术,因此成为毛南人的农业神,保佑毛南人物产丰饶,生活富足。《社王、稷王》讲社王、稷王兄弟俩放弃建房子的想法,住在石洞里为村里人守护村寨;二人死后成为保护神,哥哥社王负责保护村寨的人畜安康,弟弟稷王负责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元的传说》讲同母异父的唐道祖、葛定志、周护正三兄弟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上封他们为上、中、下“三元真君”,后来他们在梅山创立了梅山教;梅山教传到毛南地区,“三元”成为毛南人敬奉的神祇。《灶王的故事》讲灶王爷本是皇帝派到毛南山乡的州官,他带着老婆、差役挨家挨户吃酒席,老百姓怨声载道;大力士宋大巴掌将他一巴掌打到灶房墙壁上,让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吃东西;皇帝又气又怕,下圣旨说他是皇上的御厨,追封他为灶王爷,家家户户都要把他的画像挂在灶旁的墙上供奉他。《鲁仙》讲鲁仙(鲁班)勤恳钻研,日夜工作不停息,感动了神仙,神仙暗中传授他高超的建筑技术;后来毛南人请他来建房架桥,从此鲁仙美名四传,成为毛南人最崇拜的外来神之一。《三九的传说》讲,三九父母跌下山崖而死,他发誓要把石山赶走;三九后来到昆仑山学艺,学成后在毛南山乡赶山、造海、建宫殿;虽然最终都没能实现目标,但还是造了两条河和可以种水稻的田垌,造福了百姓。信仰的神圣叙事尽管玄幻其妙,但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最终与人世间求子、养牛、治病、建房修桥等俗事相结合,演化出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传说。广阔的民间场域是信仰和传说能够长期存在和流传的深厚土壤。
(二)民间传说具有规范民间信仰礼俗、强化仪式观念的作用
民间传说叙事生动,具有规范民间信仰礼俗、强化仪式观念的功能。《坡囝》讲三界公教会了毛南人养菜牛,毛南人感激三界公,每个家庭中都设有三界公爷神位,祭祀三界公的时候要用牛。《雷王怕三界》讲雷王原本是吃人的,后来被三界教训后改为吃小猪,所以人们祭祀雷王用小猪。《社王、稷王》讲社王被遗弃的时候曾得到母羊喂养而活下来,所以人们祭祀社王的时候杀猪宰鸭做供品,绝不能用羊做供品。《社皇为什么住在石板下》讲社王为保护村寨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却从不要求村民给予他什么;毛南人被他的精神感动,在村头大树下石头边建立社王庙,每年农历除夕要给社王敬供。《建房祭仪为什么给木匠八尺黑布》讲建房开工时要祭祀鲁班,要在供桌旁放一只活鸡和八尺黑布。《墓墙上挂蜈蚣纸幡的来历》讲蜈蚣帮助村民杀死威胁安全的大蟒蛇,但也因此力竭而死;毛南人感其恩,去世时要在坟头上挂上蜈蚣纸幡,祈愿蜈蚣保护尸体免受蛇蝎侵扰。《童问遇仙》讲童问的妻子被抓回天宫,为了纪念妻子,中秋月圆之时,童问用一根削尖的长竹竿,插一个柚子在顶端,柚子上插三炷香,柚子和香对着皓月,意思是“射月亮”;后来每逢中秋,毛南人便用竹竿插柚子射月的方式祈福团圆。《插柳的来历》讲一个毛南族孝子,每当下雨打雷就到坟前给母亲做伴,为了容易辨识母亲的坟墓,他在墓上插柳做标记,后来就有了清明节扫墓插柳的习俗。《年终扫屋顶的来由》讲人们每年农历春節前都要扫屋顶打扫卫生,是为了消除灶王记下的人们做错事的记录。《红筵还愿》讲人们结婚求子要向婆王许愿,应验后要办“红筵”还愿,感谢婆王。《黄筵还愿》讲人们求平安要向雷王许愿,应验后要办“黄筵”还愿,感谢雷王。上述民间传说有的介绍了毛南族的祭祀礼俗,传播了仪式知识,教会了人们在祭祀不同的神灵时使用不同的祭仪或注意特定的信仰禁忌,有的则强化了人们的仪式观念,即不举行某种仪式就会出现严重后果,引导人们要严格遵守民俗事象的各种规矩。
(三)民间传说推动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
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口头性、传奇性的显著特征。传奇性是传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叙事能够有效吸引听众并刺激他们进行传播。在传说传播过程中,民间传说承载的民间信仰知识、规矩、观念等随之广泛传播,为民众口耳相传并接受、践行。这是一个传说推动信仰传播的过程。毛南族信仰的三界公、太师六官、雷王、三元(唐、葛、周)、鲁仙等外来神,之所以能够成为毛南人敬奉的神祇,民间传说的传播推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说:“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籍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按照顾氏的观点,文化往往是从文化中心(或区域中心)向周边传播。在桂西北地区,从历史维度考察,相较于毛南族,汉族、壮族文化显然是占据优势的文化,其间的文化交流方向更多的是汉族、壮族辐射毛南族,毛南族吸收借鉴汉族、壮族文化。毛南族的三界公信仰主要受到周边汉族、三界公信仰的影响,广西壮、汉、瑶、仫佬等民族普遍存在着三界公信仰,据滕兰花统计,仅见于典籍记载的清代广西三界庙就有70多座,可见三界公信仰之盛。至今在壮族聚居的忻城土司衙署旁边还有一座据传建于明代的三界庙,专门供奉三界公。鲁班的传说、灶王的传说与汉族相应传说内容、情节如出一辙,显然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文化传播过程中,相较于复杂玄奥的民间信仰,民间传说因为其内在的口传特征和传奇色彩,显然更加容易为民众所熟知。在此基础上,民间传说所承载的民间信仰才逐渐为民众所接受并进行在地化改造。因此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民间传说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
(四)民间信仰强化了民间传说承载的历史记忆
民间传说具有历史性,一些历史主题的传说尽管在叙事上具有传奇色彩,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毛南族的历史。民间信仰通过仪式展演来实现,在仪式展演过程中,民间信仰附会的民间传说所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得到进一步强化。正如康纳顿所说,“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在“肥套”仪式中,有一场“瑶王拾花踏桥”的戏,师公穿戴戏服傩面扮演瑶王独舞,表现的是瑶王拾花(小孩)送给毛南族失主的情景。这出戏源于《瑶王的传说》,传说讲古时候万岁娘娘给一个无子的毛南人送花,不小心在路上把花弄丢了,结果瑶王捡到了,历尽千辛万苦把花送回给毛南族主人;从此毛南人做“肥套”,都要请瑶王入筵,表示感谢。传说反映了毛南族和瑶族友好往来、互帮互助的历史,民间信仰通过仪式强化了这种历史记忆,告诫毛南人要敬重瑶族人,感激瑶族人的帮助。蒙官是毛南族神祇中的一位凶神,毛南人因为害怕他作祟才在“肥套”中筵请他。《蒙官的传说》讲蒙官是当地土司,曾骗取瑶王的信任却反戈打败了瑶王;他还妄图强娶谭三娘为妻,最后惹怒了太师六官,将其赶出了毛南山乡。总之蒙官干尽了坏事,毛南人对他又气又怕。历史上毛南族曾受抚水州蛮蒙姓酋长(水族土司)和南丹州酋帅莫氏(壮族土司)统治,在土司制度下,毛南人遭受了残酷剥削,生活极度贫困。仪式中请蒙官入筵也进一步强化了毛南人受到蒙姓土司压迫剥削的历史记忆。此外,毛南族各大姓的“请家仙”等祭祖仪式也在强化其祖先从外地迁来毛南山乡的历史记忆,如谭姓《谭三孝的传说》讲谭姓祖先谭三孝原籍湖南武陵,中举后来到河池做官,后来因为厂税亏空,畏罪逃到毛南山乡繁衍生息。“请家仙”祭祖仪式和毛南族祖先传说反映了在毛南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驻军、流放、屯田、逃难等原因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员的历史。
结语
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均发端于远古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逐渐世俗化、人格化,产生了民间信仰和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或解释民间信仰习俗形成的原因,或强化民间信仰仪式规矩,它以其自身的口头传播优势在民间传承,通过生动的传奇叙事强化了民间信仰的心理共鸣和行为约束功能,使民间信仰呈现出地方性和生活化的鲜明特点。民间信仰则通过仪式展演强化了民间传说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使民间传说演述的场域始终存在,推动了民间传说在民众中更加广泛地传播。总之,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二者互为存在、传布的动力之源,在信仰仪式的具象展演下,结成了共生互融的紧密关系。通过民间传说来透视民间信仰,探究其生发、传承机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