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台基于“当归活血,丹参和血”理论辨治慢性肝病经验

2023-07-29 20:13:06李玉瑶王灵台高月求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肝炎肝病丹参

李玉瑶,王灵台,高月求,余 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在全球范围内,慢性肝病是最常见的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从病因而论,可将慢性肝病分为病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1]。从发病不同阶段而论,慢性肝病可分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微循环障碍、血流不畅、肝功能异常等,肝癌发生多由于肝脏上皮组织异常增生或其他器官癌细胞扩散所致[2]。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抗纤维化、提高免疫力、恢复肝功能等,通常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王灵台教授重视整体观念,运用“气血理论”,从血瘀的角度提出慢性肝病“从瘀论治”,并对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当归和丹参进行分别论述,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提供了新思路。现将王教授运用“当归活血,丹参和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经验总结如下。

1 慢性肝病之从瘀论治

慢性肝病根据发病的轻重不同,可出现胁肋部疼痛或胀满、身黄、目黄、小便黄、腹大胀满或腹内结块胀痛等症状,临床上多将其归于中医学的“肝着”“肝癖”“黄疸”“臌胀”“积聚”等范畴。《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载:“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从上述症状的描述可知,这是肝脏或肝经所处部位的气血出现滞而不通的病理状态。

七情和瘀血作为致病因素,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密不可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志为怒。”《灵枢·本神》记载:“悲哀恸中则伤魂。”魂在五脏之中归于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载:“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王教授运用“气血理论”诊疗肝病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对肝脏的生理功能特点的认识。《金匮翼·胁痛总论》指出:“肝郁胁痛者, 悲哀恼怒, 郁伤肝气……肝体阴而用阳,此以酸甘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亦指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肝五行属木,能调畅气机,具有舒畅、条达特性,王教授认为慢性肝病之初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肝郁日久,侮其所胜,导致脾失健运。又慢性肝病患者大多病情日久,迁延难愈,肝病及脾,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气血亏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行,日久致血行不畅或血行瘀滞。或是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化热生湿,邪热稽留日久则可见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务求其本。”慢性肝病多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相互胶着,故王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肝病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应病证结合、攻补兼施,多需要应用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之药。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王教授指出慢性肝病的治疗应该重视调整阴阳,以期达到“阴平阳秘、阴阳自和”的平衡状态。

2 当归活血,丹参和血

2.1 补血活血之当归,脾虚实邪需谨慎 当归味辛甘而性温,被称为血中圣药,《神农本草经》将当归列为中品。王教授指出当归善补虚养血,对血虚证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当归补而不滞,在补血的同时具有活血的功效。正如《本经逢原》云:“凡冲任督带病,皆不可少。”又《神农本草经疏》论当归时提到:“内虚则中寒,甘温益血,故能温中,血凝则痛,活血故痛自止。”慢性肝病日久及脾可引起气虚,一方面气不生血导致血虚,另一方面气不行血导致血瘀,而应用当归可同时发挥补血、活血之效。王教授认为当归入厥阴肝经,具有滋养肝脏、润木清风的作用,故在慢性肝病时期,应用当归对肝脏多有保护作用。当归味辛甘,但其甘味胜于辛味,故可缓急止痛[3]。“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当归可缓解慢性肝炎患者因肝血不充、肝气不舒所致的肝区隐痛。同时,当归性辛可取其活血散寒之效,在临床上多用于因血虚寒厥所致之肝区疼痛。

但是当归气味浓厚,善滑利肠道而通便,故脾胃虚弱之人不可用当归。正如《本草汇言》曰:“当归性味温辛,虽能补血养营,终是润滑之体。”王教授认为当归补血,偏向于补益扶正药物,慢性肝炎活动期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主要证型多为肝胆湿热或邪毒炽盛夹虚,此时实邪方盛,应尽量避免使用补虚药物,以免误补留邪、闭门留寇,故在慢性肝炎活动期大多情况下应避免使用当归。同时王教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肝炎活动期应用当归则不易使患者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水平下降。此外,王教授根据经验提出免疫性肝炎如使用当归,虽然可以使气虚症状好转,但可能会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转氨酶水平升高。

2.2 补中有清之丹参,和血功效运用准 《神农本草经》载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丹参归于心、肝经,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4]。王教授认为丹参是一味和血的药,有补、清、活血等作用,而血证之治以和为贵,药效猛烈之活血药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起效显著,但是一般情况下很难掌握好用药之尺寸,如若运用性和之药,则可达到不偏不倚的效果。丹参若配伍甘温补虚之品,则可使气血得以健运,发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之功效[5]。党参、黄芪和丹参可组成药对,共奏益气补元、养血活血功效,有安奠中州、运转中焦、燮理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使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则人体机能得以恢复[6]。

肝主疏泄以调畅气机,同时肝调全身之血,利于血液运行,以保证气血调和。有研究[7]发现丹参与肝关系密切,认为丹参治疗慢性肝病的适用证型有多种,包括肝气郁结证、肝气冲逆证、肝气乘胃证、肝脾不调证及气滞血瘀证等。王教授亦赞同此学术观点,同时指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故而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机体内环境、肝细胞微环境在临床上是必不可少的。但如前文所述转氨酶偏高的慢性肝病患者,在应用活血化瘀药时,所选药物的药性不可过猛,也不可过补留邪,故当归、党参、黄芪不宜使用,而此时可灵活运用丹参。

2.3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当归水提取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当归多糖(ASP)对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SP 可以减少肝细胞变性,抑制肝细胞凋亡,同时提高大鼠原代肝细胞的存活率。另一项研究[9]表明,ASP可通过白介素(IL)-2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对慢性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具有肝保护作用。同时另一项研究[10]表明,ASP 可以激活相关通路介导的自噬,抑制高剂量药物诱导的肝毒性。

丹参可有效减轻小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变,改善炎症细胞的浸润,其机制与抑制IL-1β 的表达及抑制NOD 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11]。丹参中含丹参酮和丹酚酸两大类生物活性化合物。丹参酮可通过激活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通路和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rf2),抑制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E1(CYP2E1),抑制脂肪生成、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乙醇诱导的肝损伤具有肝保护作用[12]。丹酚酸可通过抑制Kelch 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轴来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半胱天冬酶介导的抗凋亡作用,从而保护肝细胞免受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13]。丹参是良好的抗氧化剂,可以改善肝脏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14]。丹参可通过调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促进肝脏内皮细胞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肝炎的目的[15]。同时,丹参可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减少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型胶原的沉积,从而更好地减轻肝纤维化[16]。次丹参酮为丹参根中分离出的苯丁二烯醌衍生物,可通过诱导活性氧的积累,抑制丝裂原细胞外信号反应激酶(ME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磷酸化,诱导肿瘤细胞焦亡,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17]。

3 综合考虑,因人而异

王教授认为活血化瘀药物的选用与男女性别、肝功能情况、凝血功能、脾胃功能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女性虚证以血虚为多,故大多用当归补血;男性虚证以气虚为多,大多用丹参益气,且男性患心血管疾病者较女性偏多,故多用丹参活血化瘀。一方面当归善滑利肠道,脾胃虚的患者不宜用当归,另一方面肝炎患者在湿重的情况下,大便黏稠,再用当归则会徒增滋腻之性,此时可选用丹参活血化瘀。因此,当归和丹参的选用是考虑综合因素后得出的临床经验。

4 验案举隅

案1李某,男,47岁;初诊日期:2021年6月3日。

患者以“两胁部隐痛10 d”为主诉就诊。现病史:患者15年前得知自身患乙型病毒性肝炎,且有家族慢性肝病病史,多年以来自身未检查,也未采取治疗措施。10 d 前,因两胁部疼痛至外院就诊,查得丙氨酸转氨酶(ALT)24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16.3 U/L、总胆红素(TBil)25.6 μmol/L、尿酸(UA)593.6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3.9 s、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2 629 U/mL、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DNA 2.69×103、肿瘤标志物(-)。肝脏弹性超声示控制衰减指数(CAP)238 dB/m,瞬时弹性成像值(TE)9.4 kPa。刻下见:两胁部隐痛,口干,口苦,眼干,乏力,纳可,夜寐欠安,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腻,脉滑。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肝着;中医辨证:湿热内阻;治法:清热利湿,和血止痛。处方:太子参15 g,丹参15 g,茵陈30 g,虎杖30 g,猫人参15 g,车前子(包)30 g,茯苓12 g,陈皮9 g,石斛15 g,枸杞子12 g,白术12 g,川楝子12 g,香附12 g,制大黄12 g,决明子15 g,牡蛎30 g,秦皮15 g,海金沙(包)3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另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二诊(6月17日):患者两胁部疼痛好转,口干、口苦好转,复查ALT 46 U/L、AST 37 U/L,纳、眠可。前方去秦皮、海金沙,加酸枣仁15 g,余方同前,服法同前。后随访1个月,未见明显异常,诸症好转。

按患者为中年男性,两胁部疼痛,口干口苦,既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故中医诊断为肝着,舌红、舌苔黄腻、脉滑,多为肝胆湿热内阻、邪毒炽盛、肝经不畅。患者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伴有瘀血内阻之证,不可峻补峻攻,使用丹参取其和血之效。同时患者为肝胆湿热内阻,伴有两胁部疼痛,取丹参味苦、微寒之性,活血化瘀、凉血止痛。方中茵陈、虎杖祛湿退黄,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秦皮清热燥湿,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案2石某,女,45岁;初诊日期:2021年9月2日。

患者以“肝区隐痛1个月余”为主诉就诊。现病史:患者2008年发现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未进行治疗,但每年进行乙型肝炎三系、乙型肝炎病毒DNA、肝功能、肾功能、肝纤维化四项、甲胎蛋白、腹部B 超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2020年患者出现肝区隐痛,未处理。2021年7月25日患者出现肝区隐痛,查HbsAg(+),乙型肝炎病毒DNA(-),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基本正常,肝脏弹性超声示CAP 285 dB/m,TE 13.2 kPa。患者平素情绪急躁,易生气。刻下见:右胁下隐痛,口干不苦,腰酸,纳一般,入睡困难,二便调,体质量近1个月内未见明显下降;舌淡暗,舌苔薄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肝着;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利湿安神。处方:黄芪30 g,茯苓12 g,当归15 g,陈皮9 g,生地黄12 g,淫羊藿15 g,枸杞子15 g,鳖甲12 g,白术15 g,车前子15 g,决明子15 g,姜黄9 g,郁金15 g,鸡内金12 g,酸枣仁15 g,煅牡蛎30 g,夏枯草1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另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二诊(9月16日):患者右胁下隐痛缓解,腰酸缓解,纳可,眠改善;舌淡,舌苔薄白,脉滑。前方改酸枣仁30 g,加煅龙骨30 g。服法同前。后随访1 个月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诸症好转。

按患者为中年女性,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余年之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主在肝、脾,病机特点为肝气郁滞,疏泄失司,肝病及脾导致肝脾不调,故以疏肝理气健脾入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同时肝病日久导致气滞血瘀,故疏肝理气的同时应用当归活血补血。补虚勿忘调肝,补中兼运,寓补于运,肝体阴而用阳,柔肝为主,故选用白术、鳖甲等药物。患者眠差,故用酸枣仁宁心安神,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

5 小结

通过对王教授临床应用丹参、当归经验的总结,我们可对活血化瘀药物有更深刻的认识。王教授强调,慢性肝病的病因和病机错综复杂,血瘀的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切忌攻伐太过,造成出血或损正,因此临床上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

猜你喜欢
肝炎肝病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世界肝炎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6
世界肝炎日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肝博士(2020年4期)2020-09-24 09:21:30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46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12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