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痰”络五脏角度探讨胃癌癌前病变*

2023-07-29 06:03吕佳佳李俊峰刘少雄朱宇红窦建卫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运化五脏气机

吕佳佳,李俊峰,刘少雄,朱宇红,窦建卫

1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2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陕西西安 710000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一个病理概念,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指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常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当中,是胃炎转变为胃癌的中间环节[1]。PLGC演变为胃癌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目前被广为认可Correa胃癌变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2]。在此癌变模式之下,中医依据其症状体征等表现,将PLGC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有医家认为[3]胃脘部疾病除与脾胃有关,也与五脏联系密切,所谓未有不兼五脏为病者,治脾胃调五脏,治五脏可以调脾胃。因脾胃为生痰之源,中央土不能灌四傍,扰乱人体五脏气血津液正常分布。因此,从中医“痰”络五脏角度探索PLGC机理,对胃癌的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中医论“痰”

1 “痰”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中论“痰”篇幅甚少,直至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首提“痰饮”病名。在此基础上张介宾提出形衰气弱,劳倦思虑过度,或中风卒厥者,正气虚耗,津液排出不畅者,为虚痰;过食肥甘,或湿热壅滞,或感受风寒湿邪者,为实痰。在形质上又将痰分为“有形”与“无形”“有形之痰”多肉眼可见,从喉中咳出,如明显喉中痰鸣音、触摸有形的痰核等;“无形之痰”变化多端如痰瘀阻滞的胸痹、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梅核气等。可见,由多种原因导致“痰”症多具有黏腻、痞塞不通等性,由此可诱发“头风耳鸣”“目晕作眩”“筋骨卒痛”“瘰疬痰核”等,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痰气一除百病消”之说。

2 “痰”致癌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癌病”等同于西医病名“肿瘤”。痰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多认为是由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无法正常升降出入,气滞血瘀,痰气交搏,痰瘀互结,络脉不畅,肿块内生,并且痰本身又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特性,故易变生癌病。

“痰”与PLGC

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易被痰湿、瘀血、气滞等有形实邪所淤堵,导致抗邪无力,邪气内侵,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积聚逐渐演变成致癌物质。中医“痰邪”作为六邪致病因素之一,在机体易形成有利于肿瘤癌细胞生存的痰环境,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有促进影响。魏品康教授[4]首提“痰浊污染学说”,也认为“痰”构成PLGC的主病机,并指出痰浊是癌细胞生存的主要不良环境之一。张璇认为[5],痰邪构成PLGC的病机核心之一,脾胃运化失常,津液停聚,凝结成痰,痰邪阻胃,气机阻滞,郁而化火,致使痰、气、火交阻,损伤胃络,致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矫健鹏认为[4]痰浊是胃癌细胞(痰核)生长的环境,痰浊促进了供给胃癌细胞营养的微血管、淋巴管等通路(痰络)的生长,为胃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生长环境。因此,“从痰论治”胃癌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可以改善痰环境,阻截病变源头,降低癌前病变的发生率。

1 “痰”络五脏,诱发PLGC

《内经·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痰浊”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密切相关。具体关系如下。

1.1 子病累母,痰伤心脉 《内经》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正常情况下饮食即入胃中,五谷精华由脾上输,在心气、心阳鼓动下到达脉中。若脾胃运化失常,化生之痰上输至心脉,阻遏脉道,心气、心血无法正常输布,就会导致气血瘀阻心脉。临床可见忧思愁苦,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欲欠佳,腹泻便溏等。中医五行理论讲求生克制化对应五脏,子(脾)病累母(心脉)和母(心脉)病及子(脾)。在其关系应用方面可体现在:心胃同主降,心气降则胃气通,胃气阻则心气逆,胃的活动亦受心神的制约与调控,因心藏神,主神志,通调五脏,畅达中焦气机枢机,若神志活动异常,出现神昏、失眠、郁闷、焦虑等症状,导致脏腑气机阻滞,进而影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6-7]。中医主张“形神一体观”,方霜霜认为[8],心脑为情志不畅的发病之所,脾胃是情志失调的受病之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一切情志活动。现代神经胃肠病学证实[9]大脑与胃肠之间通过脑肠肽互动联系,脑肠肽作为双向递质,具有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动力、内脏感觉、胃酸分泌、胰酶分泌等作用。还有研究显示[10-11],通过调节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改善CAG伴肠上皮化生如脘腹痞满、纳差等临床症状。

1.2 中痰侵肺,窍道不畅 《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讲:“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机体一切精津输布离不开脾的转输与布散,若脾失运化,无力输布水谷精微,聚而酿痰,痰液随气机上升到肺,停聚于肺,又赖肺为储痰之所,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临床可见咳嗽、咳痰、或胸闷气喘、呕吐痰涎、纳呆食减、肠鸣腹泻等症状[12-13]。在其关系应用方面,两者亦存在母(脾)病及子(肺)与子(肺)病累母(脾)。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降为和,脾胃又同居中焦,维持正常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又因肺主一身之气,以降为顺,胃肺同主肃降,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窍道通利,痰浊皆消。与此同时,若肺失宣肃之职,可见脾胃气机升降乖违,枢机失和,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郁滞,健运传化失常而生胃病[14-15]。痰浊伤肺,肺失宣肃,肺胃失和是诱发CAG癌前病变的重要诱因之一,尤其是CAG病程较长的患者,体质较弱,难以抵抗外邪侵袭,致肺气郁闭失宣,使胃气上逆,伴随着胃胀满、嗳气、胸痛、咳嗽等症状加重[16]。

1.3 痰浊犯肝,气血失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讲:“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主疏泄一身气机,调畅一身气血,肝脾同主中焦,共奏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无力运化水液代谢,聚而成痰,痰浊犯肝,肝的疏泄条达功能受到抑制,气滞阻滞,影响人的正常气机运转,气血生化乏源,瘀滞胃络,即出现木(肝)郁乘土(脾胃)。临床可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疼痛,胃脘腹痛,纳食吐泻,嗳气嘈杂,呕吐酸水等症状[17]。姚教授认为,肝胃合和,气血正常运行,胃府络脉不瘀滞,胃膜下无有形之积块,从胃镜下观察无胃黏膜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表面光滑、无凹凸不平、结节状等[18]。因此,从两者关系层面上看,除了保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时,也要顾护肝的疏泄功能,因为只有人体五脏气血顺畅,水谷津液正常输布,才不致聚痰,凝结成块。正如《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1.4 痰浊伤肾,实土乘水 《素问·水热穴论篇》说:“肾者,胃之关也”。通常情况下,饮入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指出“土(脾)实”会“乘水(肾)”“岁土太过,痰湿流行,肾水受邪。临床可见脘腹胀满痛,食少纳呆,腰酸背痛、四肢无力不举,伴见溏泄、肠鸣等症状[19]。《景岳全书·痰饮》讲:“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20]。从两者关系层面上看,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凝聚成痰,痰多游走不定,流于下焦肾,肾为水之下源,影响肾脏正常化气行水,气滞水停,血脉瘀阻,正气渐衰,邪气日盛,脉络受阻,瘀血留滞机体,形成有利于肿瘤生长的内环境,加剧PLGC的发生发展[21]。

2 “痰”络五脏与PLGC防治

西医针对PLGC防治,一般从消除诱因、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使用维生素类药物以及后期的手术治疗等[22]。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上辨证论治,从五脏入手,知常达变,PLGC病位多在脾胃,也与肺、肝、肾、心密切相关。因此从痰及五脏防治PLGC,符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依据PLGC症状常见腹胀、纳差、反酸、胃灼热等典型表现,治法以祛痰健脾和胃为主,兼顾养心、宣肺、疏肝、补肾。方药常选择四君子汤、理中汤、参苓白术散等。其中,有数据统计显示[23],中药白术、茯苓、炙甘草燥湿健脾、渗湿化痰在预防治疗PLGC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实验研究显示[24],四君子汤能降低PLGC患者胃黏膜致癌因子阳性表达值,尤其对胃黏膜微血管增生具有抑制作用,进而抑制PLGC进展。

小 结

目前,PLGC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是胃黏膜炎性病变转向胃癌的高危阶段,治疗方面尚缺乏根治之法。近些年,中医药在阻断和逆转PLGC向胃癌进展方面有其独特思想,而中医从痰络五脏理论探讨PLGC,也是医学界共同所普遍关注的。PLGC发展到胃癌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西医对PLGC的认识着重于病理机制,而中医对胃癌或PLGC重在整体辨证。因此,通过“痰”络五脏探讨与PLGC关系:一方面,可对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明确痰在人体致病之理,结合其余四脏综合辨治,在癌前病变转化为肿瘤之前改善机体内外环境,预防PLGC向胃癌转变,进而降低胃癌发生率。

猜你喜欢
运化五脏气机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