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
(北京市丰台区园林绿化局 北京 100071)
为了坚持绿色发展,切实做好园林植物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虫害影响造成严重损失,应当重视园林中植物的虫害防治工作,引入先进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园林虫害的防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工程,务必要坚持不懈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积极探索新技术,从而切实提高园林植物的虫害防治效果,为城市园林植物健康生长打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城市园林植物容易受到各种虫类的危害。当城市中的植物持续受到虫害的侵袭时,会严重地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并随着受害范围不断扩大,也使得针对虫害的防治难度逐渐加大,植物的健康生长也会受到严峻挑战,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景观及生态效应。实际上,城市中的植物虫害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简单总结有以下几点:第一,城市园林植物的结构配置不科学。在早期园林建设中的植物配置主要追求的是经济和效率。多选用本地植物中生长速度快的品种,例如在北京地区早期栽植了很多毛白杨、法桐等,大面积栽植同类树种使得植物过分单一,缺少了不同种类植物作为延缓虫害快速发生的缓冲带。所以当某一种植物的虫害发生后很容易造成大规模传播现象。后期的园林建设又过度追求景观效果,忽略了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例如垂柳与沙地柏的搭配种植,就造成了喜水植物与耐干旱植物发生了生存矛盾,使两种植物都无法达到健康的长势。由于植物长势变弱,其更容易遭受虫害的侵扰;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愈发频繁,植物的自我保护能力也随之受到影响,给虫害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三,管理人员对植物虫害的预防意识不高,前期没有针对虫害发生规律做好灾害预警,也是植物虫害高发的原因之一。
通过生物防治技术进行虫害预防,主要是利用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类。通过降低害虫数量来防止虫害的大规模爆发,使之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同时对植物本身不构成任何副作用,最后达到虫害防治的主要目地。
与化学虫害防治方法相比,生物技术具有零残留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且防治效果基本与传统化学防治效果相同。例如,传统的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喷洒化学农药来防治虫害,但这种方法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将其天敌一并消灭了。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依靠生物天敌、细菌等来防治虫害,不仅防治虫害效果更明显,还避免了化学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确保不会有药物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保护植物免受虫害侵袭的同时也能够让环境变得更加绿色自然。
传统化学药剂是利用其化学毒性通过触杀、胃毒等方式杀灭害虫,以这种方法消灭虫害大多情况只是被动应对,只能在发生虫害的情况下和即将发生时进行喷药防治。但其对植物本身及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药效也非常短暂。同时也在间接地培育害虫的抗药性。若干时间后其灭杀效果会越来越差。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很多害虫的生命力不是很顽强,在生长过程中会因感染某些细菌死亡。这个弱点,给害虫防治领域的研究人员指引了新思路,通过筛选培育一些安全可靠的微生物,再加以其他技术手段,研发出了类似的杀虫产品。喷洒这类具有针对性的微生物制剂,就像制造一场特定的害虫瘟疫,通过相互的接触不断传播这种“害虫瘟疫”,从而有效地控制其绝对数量。这样有针对性的方法,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该技术在有效的消灭害虫的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该类药物的应用并不广泛,还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解决。
昆虫激素类药物是由昆虫激素和对昆虫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性物质制成,实际上是依据害虫的特点,通过激素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例如,不能使其正常化蛹、不能正常产卵等。这一类防治方式有着活性高、用量少等特点,且无公害,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非常小。但在多种昆虫激素中只有少部分可以作为农药使用。
害虫的天敌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中昆虫的天敌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通过培育和引进害虫天敌,可以有效控制虫害的爆发。例如在自然界中,很多鸟类通过捕食植物上的昆虫来满足自身的食物需要,因此在生物防治技术中鸟类属于被广泛应用的虫害天敌。对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鸟类的捕食特性,让它们来对付一些植物上的害虫,让植物上的虫害数量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程度。例如,啄木鸟捕食天牛、透翅蛾、吉丁虫等蛀干类害虫,椋鸟捕食柳毒蛾、蝗虫、尺蠖等食叶性害虫。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虫类天敌,它们与鸟类一样以捕食昆虫为生。例如,螳螂类、瓢虫类、草蛉等。还有一些是通过寄生的方式消灭害虫,如赤眼蜂、茧蜂、寄蝇等。虽然天敌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但现实园林植物管护时却很少应用,问题不是天敌生物防治技术本身。而是出在化学药剂的使用上,化学药剂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将害虫天敌一并消灭了。植物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当虫害在度发生时,又让我们不得不更加依赖化学药剂,如此循环往复便被锁死在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目前,转基因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治植物虫害中是一种新型生物技术。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植物抵抗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转基因技术就是从植物基因层面上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状,从而改变其遗传表达,使其具备自身具有较强的抗虫性。现阶段,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虫害防治中已初步取得成效,现已培育出数百种抗虫性高的植物。但目前转基因植物推广还不全面,普及率不高,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抗虫害规模。
应制定合理、健全虫害预测体系,确保虫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虫害直接危害植物的健康生长,为了能够正常开展虫害防治工作,必须做好虫害危害前的预测工作。有关工作人员要学习植物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防治虫害的专业知识,并将所掌握的技能有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推动植物虫害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例如,杨扇舟蛾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幼虫危害杨、柳叶片,严重时短时间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北京地区一年为3~4代,以蛹的形式越冬。因此要掌握其发生规律,做好预判。在秋冬季节可采用人工摘除虫蛹等措施进行治理。
生物防治技术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园林植物除被动地在虫害发生时进行治理外,还可以主动出击,结合水肥、修剪等养护措施提高植物自身长势,以此保障植物有足够能力防止虫害的侵害。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采取技术手段促进植物根系良好生长;可以通过中耕松土、施肥等方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增加土壤养分来促进根系生长,保障园林植物根系有足够强能力获取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二是结合园林植物修剪增强植物长势,根据具体植物形态与习性,通过剪除病虫枝、细弱枝、徒长枝等,减少植株不必要的营养消耗,保留植物营养储备。修剪还可以平衡树势,让植株均衡生长,避免因外力造成折枝、劈裂影响植株健康情况。
园林植物害虫诱杀是指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对害虫进行诱捕和杀灭的过程,主要有灯光诱杀、性诱杀、毒饵诱杀等。其优势也是具有环保无污染等特点,还可以针对不同种类害虫的特点,采取专门个性化诱杀,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悬挂国槐叶柄小蛾性诱捕器来进行防治。另外,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植物天然可以对抗害虫,主要植物包括除虫菊、鱼藤、烟草等。除虫菊在北京地区可以栽植,具有独特的杀虫效果,其花朵的内部能够分泌一种特别的粘稠液体,含有0.4%~2%的杀虫成分(除虫菊素甲、乙和灰菊素甲、乙),这种液体能够有效杀死各种类型的害虫。通过搭配栽植可以减少虫害密度。
选择天敌生物进行园林植物的虫害防治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用昆虫来“以虫治虫”,因为鸟类活动范围非常大,不能针对性的应对集中性爆发的虫害。用食虫类昆虫来制约虫害,便不存在此类问题,而且效率远高于鸟类。在实际运用该方式时需要对实际环境进行调查,仔细了解园林植物种类,分析园林植物生态的实际状况,然后依据害虫的种类与虫害危害时间,针对性的将害虫天敌投放到需要治理的园林植物区域中。投放后要时时跟踪记录,评估天敌对虫害的抑制情况,注意对投放区域天敌昆虫的保护,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干预。保障虫害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例如,在北京地区园林植物中的桃类、海棠、木槿、栾树等非常容易受到蚜虫的危害,为抑制蚜虫爆发,可以投放瓢虫、草蛉等蚜虫天敌来抑制数量增长。其中草蛉属于脉翅目草蛉科,同为捕食性昆虫,其种类也是非常繁多,在我国也是分布非常广泛,是松蚜、柳蚜、桃蚜等各类蚜虫的天敌。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凸起的甲虫的统称,有些瓢虫只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甚至特定的植物上,相反,有些种类的瓢虫则分布十分广泛,如龟纹瓢虫、异色瓢虫等,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瓢虫除捕食蚜虫外,还捕食飞虱、叶蝉等。所以无论选择的是瓢虫还是草蛉,或者同时选择这两种昆虫,都应该充分掌握其生态习性,注意保护其不受化学药剂的危害,应在投放区域禁止使用任何广谱杀虫药剂。确保其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微生物药剂是利用微生物的活体制成,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许多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我们利用其对害虫的致病性来防治害虫,既能高效杀灭害虫又能不对其他生物构成安全隐患,是非常安全可靠的。在实际使用的多种微生物药剂进行防治时,发现不仅不会影响生态环境,也不会对害虫天敌造成危害。例如苏云金杆菌类的生物药剂早在20 世纪80年代便在全世界大规模使用,通过其芽孢内含病毒蛋白晶体进入害虫消化道后,被激活的毒素会使害虫肠道麻痹、引起瘫痪而死。在园林植物防治中对棉铃虫、舞毒蛾、斜纹夜蛾、天幕毛虫等鳞翅目害虫有明显效果。
基因工程设计方法主要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植物的抗虫基因进行重新编程和组合。使园林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减少因虫害侵袭对植物造成的损害。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某些植物的抗虫害基因进行重新编写至另一些植物基因中,之后通过遗传方式将带有抗虫害基因的植物品种繁殖培育,确保成功后进行推广种植。目前在园林植物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抗虫害树种还比较少,未来寄希望通过农业的转基因技术来培育出更多的抗虫害树种。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虫害防治知识和工作经验,当虫害发生时,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虫害的蔓延。目前城市园林工作人员的害虫防治手段还是以化学药剂为主,对微生物药剂防治、生物天敌防治、提高植物自身长势等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虫害防治手段过于单一。因此,要加强对园林工作人员的生物虫害防治技能培训,使其防治手段多样、环保、绿色,保证城市园林生态的安全、绿色、健康。
在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中,必须实现多样的防治规划,形成科学有效的生态调控体系。在上述植物虫害的成因中,植物品种的简单化和植物结构的搭配不科学也是虫害容易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优化树种结构,科学规划树种的种植配置,增加植物多样性,让不同植物发挥其生态作用,利用植物自身的特性切断虫害大规模传播的介质。另外,在园林植物种植时,也应种植通过检疫的植物品种,只有具备植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证书的树种才能种植。尽量避免种植有害树种,以免对该地区的园林植物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基因工程、分子工程等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熟的科技成果,为生物虫害防治技术在园林植物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通过技术转化,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案,进而达到更加完善的植物虫害防治效果。在确保虫害得到有效消灭的同时,也保护了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因此需要做好相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为城市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另外,针对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需要优化一些虫害防治技术,并结合当地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宜的虫害防治技术。对植物与植物虫害的关系进行更细致的调研,勇于尝试新技术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尝试多样化的防治手段来验证不同技术的高下优劣,选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总之,搞好生物防治技术在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