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与起源

2023-07-28 09:17冯兴元孟冰
民主与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货币信用媒介

冯兴元 孟冰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一般交换媒介,即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经济学家米塞斯认为,货币唯一的、基本的职能就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之所以取得它,是因为他们想在今后的交换中使用它。他指出,“在人与人之间,交换货物和劳务之间,如果插入一种或者几种交换媒介,那就是间接交换,当做交换媒介而被普遍使用的叫做货币”。米塞斯指出,货币的其他职能(比如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都派生自上述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本质就是充当一般交换媒介。不是交换媒介,就不是货币。交换媒介不能普遍使用,其充当货币的充分程度就不够。比如人民币现金就是一般交换媒介,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中国最早的金币楚国“爰金”也是如此。比特币也被一些商家用做交换媒介,但它不是一般交换媒介,不是充分程度意义上的货币。全球至少10万家不同种类的商户接受比特币支付。所以比特币在很多国家被定性为“资产”。2023年5月6日,1个比特币交易价达2.93万美元,大约达20.16万人民币。

具有某种信用是一物充当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一物充当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不仅仅是该物具有某种信用。其他必要条件包括:存在两个人;两者对相互交换有需要;直接交换不便完成,因而对间接交换和交换媒介有需要;存在两者共同接受的交换媒介。有些学者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这个观点似是而非。货币当然需要有信用,但是要求有信用的不仅仅是货币。人作为人而生存,要有信用;商业也要有信用,商业中的欺诈行为其实叫行骗偷窃,只不过是借助“商业”的幌子;金融也要有信用,否则也就是行骗偷窃。所以不能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

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货币替代物,属于流通媒介,但不是一般交换媒介。比如商业票据就是流通媒介。腾讯游戏系统里的Q币也是流通媒介,也是代币。腾讯Q币,通过购买QQ卡、电话充值、银行卡充值、网络充值、手机充值卡等方式获得。通常它的兑价是1Q币=1人民币。这些流通媒介也承担着某种程度的货币职能,但是没有被纳入货币的范围。它们不属于一般交换媒介。

出现货币的条件

在不存在交换的单人世界,必然不存在货币。在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在孤岛上,孤身一人,需要寻找到天然食物充饥,或者制作和利用简单的工具去钓鱼以及用陶土制造容器储藏食物,不能通过交换获得他人多余的食物或他物,也不能通过交换出让自己多余的东西。因此,鲁滨逊在孤岛上是不需要货币的。物物交换,也就是直接交换,也是不需要货币的。鲁滨逊见到星期五之后,给他羊奶面包充饥,给他衣服蔽体,到后来还为他准备武器;作为交换,星期五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学习种地,制作面包,在二人出行时充当船手等。他们在进行直接交换的过程中也不需要货币。只有间接交换才需要货币。只要充当交换媒介,就有一定程度的货币作用。

任何买卖,其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交换双方都认为自己换入的东西的价值要大于其换出的价值。这是交换发生的必要条件。孟子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提及“通功易事”一词,就是指商品买卖,商业交换。任何“通功易事”,都符合上述交换发生的必要条件。孟子拿“通功易事”的例子来指明了分工合作、自由交换的利益之所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里具体写道: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如果你不推行互通互换,以便人们用多余的物品去换取和补充不足的物品,那么农人会有剩下的粟米,妇人会有剩下的布匹。如果推行互通互换,那么木工和车工都可以依赖于你而维持生计。”这里的“子”,是指“你作为诸侯”。所谓“通功易事”,是指“交换”,“互通互换”。孟子在此强调应该通过交换剩余的粟米和剩余的布,实现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如果用多余的物品(也就是“羡”)换取和补充不足的物品,那么就可以改善参与交换者各自的处境。如果不交换,各方处境均未得到改善,从而丧失了改善各方处境的機会,这就是不互通有无的机会成本。而通过互通有无促进各方处境的改善,就是当今经济学家所称的“帕累托改进”。

如果社会中只存在两个人,其中一人有“余粟”,另一人有“余布”,但是前者不需要布,或者后者不需要粟,则交换就不可能发生。如果前者需要布,但后者不需要粟,或者如果后者需要粟,但前者不需要布,则交换也不会发生。如果前者需要布,后者需要粟,则交换可以产生。他们可以进行物物交换。如果社会中存在三个以上的人,物物交换作为直接交换往往难以实行,它要求交易双方碰巧需要对方持有的产品。而这种概率相对较低。如果存在大家可接受的货币即一般交换媒介,则每个人只需要将其持有的产品售出,换入货币,交换的便利程度就大大上升。有了换入的货币,该人可以在市场上购入任何所需产品。这样,大量的交换以间接交换的形式存在。间接交换需要存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说,出现和存在间接交换的需要和存在可作为交换媒介的某种备选财货是出现货币的条件。

货币的起源与最早的货币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货币是商品货币,也就是它本身就是流通中的商品。比如中国最早的货币可能是贝。这点由中国文字的结构上可以看出来:凡是同价值有关的字汇,绝大部分是从贝,如贫贱等。分贝成贫,贝少为贱。可见在中国文字形成的时候,贝壳已是体现价值的东西。后来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人们就用仿制品:用蚌壳仿制,用软石仿制,用兽骨仿制,最后用铜来铸造,这种铜贝就可以说是一种金属货币了。用真贝的时候,以朋为单位,一朋原是一串,后来大概是指一个固定的数目。古诗中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句子。但铜贝出现以后,可能就不再称“朋”,而称“寽”了。近年商墓中有铜贝出土,而且西周彝铭中常有取若干寽的句子,如果这“寽”字是指铜贝,那就证明中国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就有铸造货币的雏形了。由此可看出,中国铸造货币的起源,并不晚于外国,可能是最早的国家之一。

但是,贝在中国很可能只是流存下来的、有记录的、最早的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在贝作为一般交换媒介之前,应该有其他无法留存至今的一般交换媒介,比如羊。最早使用的交换媒介是人们最有需要的、可售性最大(最容易出手和转手)的某种实物。这种实物也需要容易数数。上述这些要求是一物最早成为货币的条件。羊符合这些条件。正如门格尔所言,在世界各地,在习惯的影响之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到处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当时当地可售性最强的实物财货,在交换中最为一般人所乐于接受,因而也最能与其他任何财货相交换。对于这样一种财货,人类的祖先曾以“通用”即“服务”“支付”来称呼它,到最后才命之为“货币”。在非洲内地可以称之为货币的是盐板与奴隶,在亚马逊河上游是蜡块,在冰岛与纽芬兰是干鳕,在马利兰与弗吉尼亚是烟草,在英属西印度是砂糖,在葡萄牙附近是象牙……这些财货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地货币,就因为它们是当时主要的交易品,有很高的可售性。

太平洋有一个岛叫做雅浦岛,它就是“石币之岛”。雅浦岛的石币,名称叫“费”。其实当地没有贵金属,对于当地人,这种石币就相当于“贵金属”,当然它没有“贵金属”之使用价值。这种石币是2000年前开始使用的,而且来之不易。它仍然是作为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而被接受的货币。符合米塞斯有关货币的定义和货币之本质的看法。岛民们坐船到400里远的岛屿,开采石灰岩,为了便利搬运,中间打孔,再用船运回来。其中有一个特别大的石头,由于暴风雨,沉到海底,但是岛民们仍然认同这块巨型石币属于搬运的那家,仍可作为货币使用。这种石币虽然很早就成为了当地的货币,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应该仍然不是最早的货币。在想出这种石币之前,实际上应该已经有其他的当地货币出现过或者存在过;或者最初的迁居本地者原本就带着外地的货币理念来到此岛。在使用这种石币之前,当地人会不堪忍受没有货币的时光,会用某种常用的、容易出手和转手的(可易出售)的商品作为货币。

在人类历史中,最早出现间接交换之后,最早使用的交换媒介不一定是一般交换媒介。一般交换媒介是从诸种交换媒介中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留存下来的交换媒介。正如门格尔所言,最早的货币和人类的货币制度是“历史过程中非意图的结果”,是诸多人的行动的非意图的结果,而非单个计划者人为设计的产物。它们属于哈耶克所言的自发秩序。货币最早出现在国家、国王产生之前,而非之后。

人们最初习惯于把稀有的、贵重的东西作为货币媒介。二战时纳粹集中营里曾经把香烟充当货币,也符合这一逻辑。贝壳、鸟毛、狗牙也充當过货币,它容易得到,但比较稀缺。国王的借条也可以变成货币,其中包括国王的承诺,也可能意蕴着某种强制,带有某种稀缺性和价值性。纸币作为“法币”(fiat money),即法定货币,也是一种强制,但其背后有某种“保值承诺”,不过不一定被信守。法定货币也带有某种稀缺性和价值性。一种货币如果失去稀缺性和价值性,它就会被抛弃。人们会去寻找这种货币的替代物。

有人认为,最早的货币是一种借条,或者债务凭据。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在作为借条的货币出现之前,人类应该最早会将商品作为货币。后来的货币,比如国王的借条,纸币,或者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是权力的产物,通过参照作为自发秩序的抽象层面的货币制度、模拟此前即已存在的一般交换媒介而推出。这说明,具体的货币秩序可能失去了自发秩序的特性。但是无论货币的来源如何,它们的本质是作为一般交换媒介而存在。这一点雷打不破。在抽象层面,货币秩序和最早的货币是作为自发秩序而出现的,这一点也雷打不动。

(冯兴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孟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货币信用媒介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古代的货币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古代的货币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