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重要手段

2023-07-28 23:55李耕
民主与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唐卡丛书文化遗产

李耕

《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是一套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图书,首批成果以口述史形式撰写,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2年4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热贡艺术是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境内隆务河流域的一种民间传统美术造型艺术。2006年热贡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热贡艺术入选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文化部批准设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首批7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热贡艺术包括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多种形态,其中,热贡唐卡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

唐卡在热贡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热贡艺人自古就有游学四方的传统,为各个寺院绘制唐卡壁画、塑立佛像,与此同时他们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各地风格迥异的佛教艺术,从西藏绘塑、甘孜木刻、敦煌壁画、中原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

早期的热贡唐卡作品手法粗放古朴,色彩单纯,带有较典型的印度和尼泊尔风格的印记,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的震撼感。17世纪中叶,热贡唐卡开始借鉴中原地区的工笔重彩,所画人物注重形神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致。19世纪以后,热贡艺术作品色彩趋于鲜艳,笔法更加细腻,追求装饰细节,同时大量用金,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在今天热贡的隆务寺、年都乎寺、吾屯寺院里,还能零星地发现早、中期艺人们留下的精美唐卡。

那时,热贡唐卡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其传承一直以寺院为中心,以师徒制(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因为画师个人是隐身的,没有在画作上签署画师名字的传统,好多年代久远的精品佳作都无法追溯到作者是谁,故热贡唐卡艺人(画师)的师承关系只能追溯到近代。

20世纪中叶以后,热贡唐卡的制作技艺由寺院传入民间,民间的画师和寺院的画师共同成为传承主体。1979年,“吾屯艺术研究小组”(“热贡艺术馆”的前身)成立。小组的主要力量是热贡地区享有“四大天王”称号的四位唐卡大师,分别是尕沙日村的更藏,吾屯村的夏吾才郎(曾用名夏吾才让)、尖措,年都乎村的久美嘎达。他们的作品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色彩鲜丽和谐,富于装饰性,画面既生动活泼又有一种统一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1981年,“吾屯艺术研究小组”创作的100多幅唐卡精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回展览,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同人和观众们的高度赞扬,逐渐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视野,热贡唐卡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

随着热贡唐卡被广泛认可,热贡唐卡艺人也备受肯定。自1988年夏吾才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起,至今热贡已有9人获得该称号,他们当中有6人也被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夏吾才郎、启加已经分别于2003年、2007年去世。热贡唐卡艺术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与流变”特质明显,其传承方式是师徒式的口传心授、参悟体验。热贡恪守传统绘制技艺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离世,其所掌握的宝贵传统技艺及独特心得极易消失,抢救和保护传统热贡唐卡艺术的工作在眉睫。

2015年,九三学社社员、青海民族大学卓么措老师将书稿《斗尕口述史》交到学苑出版社,希望能够出版。作为九三学社主管主办的出版社,学苑出版社除了围绕九三学社中心工作进行出版服务、为九三学社成员出版精品佳作外,在抢救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也在相关专家学者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因此,出版社收到稿件后,敏锐地捕捉到热贡艺术是一个非常值得切入的抢救题材。但是,作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热贡艺术,只做其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尚不足以完成抢救和保护的任务,在经与李松教授(时任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苏发祥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等专家讨论,决定做一套既有可操作性又有拓展潜力的丛书。

经过充分的选题论证,《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于2015年立项。首批选择热贡健在的当时已经入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四位唐卡艺人斗尕、西合道、更登达吉、娘本为对象,进行访谈及田野调查,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运用静态图像、动态影音及文本整理等手段,试图从他们的成长背景、学艺过程、艺术造诣、技艺心得、传承理念进行追踪、记录、分析,深入挖掘热贡唐卡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优秀传统美德、独特民族精神,梳理热贡艺术鲜活的发展历史,力图全方位立体真实呈现热贡艺术的原生态文化生命价值。

《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是学苑出版社与作者、拍摄团队、口述人、译者通力合作的成果。这套丛书的立项、采写、翻译、出版费时长达8年。为了撰写稿件,出版社团队与作者多次配合口述人的时间、地点要求,组织人员进行采访、拍摄、整理资料、撰写、翻译等工作,经过多轮改稿与调整图片,方得完成。

在采访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口述人熟悉的语言,与口述人成了亲密的朋友,基于充分调研与资料掌握,其交流的深度、相互的理解与某些快餐式的采访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为原汁原味呈现口述人的思想,丛书还另为每一本汉文版配备了对应的藏文版,藏文版由来自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学》杂志社等单位的藏文翻译专家承担翻译、审译等工作。

丛书小8开精装,四色彩印。每册20万字左右,含240幅左右精品唐卡图、技艺步骤分析图、实景图等。分册书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斗尕口述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口述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登达吉口述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娘本口述史》,汉藏文各一册,共八册。

丛书外观设计,总体以绛红、藏青二色为主。绛红色布面精装封面,上压凹纹图案,其内容为藏族的和睦四瑞图,彰显藏族文化特色,寓意圆满、吉祥、平安,紧密契合藏族人民的生命观及精神信仰;在以藏青色装饰布制作的软脊上,压夹了一条五色丝带,与正文切口形成的五色条纹相呼应;正文采用的特种纸使画面展示更有质感,特别是在触觉上更为接近唐卡布面的颗粒感,提升了内容的鉴赏体验。图书的整体设计既有神圣、庄重、内敛之底蕴,又有吉祥寓意,更不失灵动,耐人寻味,与图书内容相得益彰,给予读者较好的阅读体验。对民族文化、唐卡收藏及唐卡艺术的爱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对各艺术院校(系),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同时具有收藏价值与鉴赏价值的一套丛书。

众所周知,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多种多样的现实问题、理论基础等视角对热贡唐卡艺术进行探讨,但以热贡唐卡艺人口述史为主线,通过长期而扎实的田野调研,鲜活、系统、整体地展示热贡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研究阐释热贡唐卡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为探讨保护、发展、创新策略提供参考的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凤毛麟角,本丛书正好有效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

这套丛书强调文化的活态性与原真性、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将“口头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以永久保存的文字及图片形式,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将口述史研究方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为热贡唐卡发展历史与传承现状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非遗项目及其存续环境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对中华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热贡艺术的发展和兴盛正是热贡地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和谐共生的结果,作为国内首套汉文、藏文对应的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拓展了口述史整理出版工作的范畴,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性、独特性,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为学苑出版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尚国敏

猜你喜欢
唐卡丛书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人梯书库”丛书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艺术创想丛书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艺术创想丛书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