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本草及临床应用考证

2023-07-28 00:39马小兵佘金燕刘文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蜈蚣临床应用

马小兵 佘金燕 刘文武

【摘 要】  蜈蚣作为传统中药材已有几千年历史,具有熄风镇惊、散结通络、攻毒止痛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湿经络痹阻疼痛、肿瘤、皮肤病等,疗效颇佳。考证中药蜈蚣的别称、基源、产地、捕捉期、炮制等本草特征,以及深入挖掘古今文献中蜈蚣功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有效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  蜈蚣;本草考证;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3-0029-05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3.zgmzmjyyzz202313007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erb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entipede

MA Xiaobing SHE Jinyan LIU Wenwu

Sui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izhou 441300,China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centipede has the effect of extinguishing wind and quelling shock, dispersing knot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attack poison and analgesic. It is widely used in rheumatism meridian arthralgia, anti-tumor, skin diseases and other diseases with good curative effect. So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centipede nickname, the source, origin, capture, process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 medica, and the centipede effect applied to dig deeper into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medicine, effective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entipede;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

蜈蚣,古代亦稱作“蒺藜”“螂蛆”等名,先秦文学典籍著作《尔雅》中就有记载,为古老的低等节肢动物[1]。蜈蚣作为一种药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常用的虫类药物[2]。蜈蚣入药,其品种为节肢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3],性味辛温微咸,伴有特殊的腥臭味,毒性燥烈,主要归肝经,性善走窜、通达内外,善于通络止痛,息风止痉,散结攻毒。临床多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内风诸如破伤风肝风萌动,手足抽搐,半身不遂等,还可以用于治疗风湿侵袭人体引起的顽固性痹证,虫蛇咬伤、疮痈、瘰疬等外科皮肤疾病,因其止痛通络作用强,故临床上治疗顽固性偏正头痛亦有良效[4]。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蜈蚣在扩大中药市场份额的同时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药蜈蚣的名称、炮制、基源、捕捉等方面的考证,进一步挖掘“随州三宝”中药之蜈蚣现代临床应用,为后期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本草考证

1.1 别名考证 蜈蚣别称众多,《说文解字》称“蚣”。《尔雅义疏》中有 “蒺藜”之称,其续篇《广雅释虫》云:“蛆,吴公也。”又《庄子》曰:“蝍蛆,甘带。”《本草经集注》称本药为“一名蛆”。唐慎微《证类本草》称“刀环虫”。《埤雅广要》称为 “百足”,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蜈蚣一名天龙”。《药性切用》谓之“百足虫”。《药材学》称“百脚”[6]。《山东药用动物》称“蜈蚣又名百和足虫、千足虫”。

1.2 产地考证 中国蜈蚣(体长超过8 cm)约有16种,主要是蜈蚣属和筛孔蜈蚣属,分布地区见表1。蜈蚣产地分布广泛,历代文献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载其“生川谷”。《图经本草》载其“生吴中川谷及江南”即今湖北、陕西、河南等地区。《续明道杂志》记载“黄州出大蜈蚣”,即湖北黄冈市。《蜀本草》记载“生山南谷土石间,……今出安、襄、邓、随、唐等州”。均为湖北的相关县市,湖北随州为原产地之一。《图经衍义本草》记为“生大吴川谷、江南”。《本草纲目》记载“蜈蚣西南处处有之”,即广西及云南。《岱山镇志》记载“磨心岭土人种蜈蚣以为田”,磨心岭属浙江地域,该地蜈蚣产量较大。王克勤等[5]研究认为《本草纲目》所载蜈蚣西南蜈蚣泛指广西、云南一带,该种蜈蚣为多棘蜈蚣,《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等均记载本药“主产于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长江下游地区,产量占全国90%以上”。湖北以随州、荆门、襄阳为主产区,随州地区“金头蜈蚣”获批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随州蜈蚣以体长肥硕、头橙红而闻名全国,产量居全国首位[5]。

综合上述文献可知,从古至今,蜈蚣产地并未发生较大改变,甚至几近重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水系发达地区仍是最大产地,气候及土壤适宜蜈蚣生长。

1.3 基源考证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黑头、青头三种,但以红头蜈蚣为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对于蜈蚣基源选择,《神农本草经》有“赤头足者良”,即红头红足蜈蚣。《图经本草》称“以头、足赤者为胜”,也认为红头红足品质佳。《本草述钩元》记“背丝腹黄。头足赤而大者为公。黄细者为母”,即红头红足为雄性蜈蚣。又有陶隐居云:“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非真也。”在临床使用中当鉴别清楚,不可被红头黄足蜈蚣以次充好。《本草衍义》“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蜀本草》“形似马陆,身扁而长。黑头赤足者良”,即黑头红足蜈蚣品质亦佳。分析蜈蚣生物学特征,不同地方的同一物种种群间的差异可导致蜈蚣步足颜色的不同[7],蜈蚣科动物分为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和黑头蜈蚣,少棘蜈蚣又包括大蜈蚣、红头红足蜈蚣和红头黄足蜈蚣,黑头蜈蚣有黑头红足蜈蚣,多棘蜈蚣有双须歧尾蜈蚣。历代本草描绘有蜈蚣外形图,不同形态的附图如图1所示。其中宋代《证类本草》所载蜈蚣图最早且与现今药用蜈蚣形态相近。临床上为保证药效、防止假冒替代,对药用蜈蚣均有严格要求,历版《中国药典》均明确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干燥体,《中药大辞典》增加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全体。为了扩大应用范围,有些蜈蚣品种也被允许纳入药用范围,如哈氏蜈蚣、横棘蜈蚣、赤蜈蚣(《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墨江蜈蚣(1996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和黑头蜈蚣(《新编中药志》)可药用。

综上,古籍文献记载的蜈蚣品源为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及黑头蜈蚣,但随着药用范围和临床需求的不断扩大,现代药用蜈蚣的品类较古代古籍文献的记录来源有所增加。药用蜈蚣仍以少棘蜈蚣为主,其他品种蜈蚣多为地方标准所收载且用量很少。

1.4 捕捉期考证 对于蜈蚣捕捉期,《图经本草》称“七八月取之”。《证类本草》载“七月、八月采”。另有《本草蒙筌》曰“端午收者美”。《岱山镇志》也记载有:“春夏之交,……上山采捕。”《中国药典》亦载于春、夏季捕捉。《中药大辞典》载养殖蜈蚣与野生蜈蚣因生长环境不同,故捕捉时间也不一样,人工繁殖的宜七八月前后采收,野生蜈蚣应选择夏季雨后抓捕。因此,对于蜈蚣捕捉期的考证,古今一致,二者均为春、夏季采收为宜,其他时间捕捉的质量较次。

1.5 炮制考證 蜈蚣炮制方法众多,总体可分为加辅料和不加辅料两类。不加辅料包括:生用、炒炙、焙、煨和烧存性等。《本草蒙筌》记载以烘焙法炮制蜈蚣。烘焙法可以使蜈蚣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并且减弱其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同时矫嗅矫味。陶隐居云:“勿令伤,暴干之。”即将蜈蚣暴晒取干燥体。《雷公炮炙论》记载火炙法:“蜈蚣……炙为末……治口噤。”《续明道杂志》记载“大蜈蚣……捕得以烟熏干”,即用烟熏干燥法炮制。加辅料炙主要有酒炙、姜炙、葱汁炙、醋炙、荷叶煨、香油、羊油炙等,其不但可以改善药性,还可带走蜈蚣的腥臭味,矫嗅矫味。《本草纲目》所载炮制方法众多,诸如火炙、薄荷叶煨、蜜炙、酒浸、纸裹煨、烘焙和酒浸均有叙述。如“以火炙去头、足……薄荷叶火煨之……口内麻木者,……蜜炙、酒浸、纸裹煨……用赤足蜈蚣,焙为末,……蜈蚣三、五条,酒炙研末”。《本草备要》将火炙、荷叶煨和酒炙法综合运用,选取赤头黑足或其他品种,去除蜈蚣头部、足部、尾部,用荷叶包裹虫体,以火煨之,或直接采用黄酒浸泡虫体。《得配本草》载有荷叶煨、柳末炒、酒炙等法,随病法制,“去头、足……荷叶包煨,或以柳末于新瓦上同炒……或酒炙……”,即荷叶煨法、柳末炒法和酒炙法 [8]。《中国药典》记载蜈蚣的炮制方法为将竹片贯穿蜈蚣绷直后干燥,待干燥完全,去处体内竹片洗净,小火烤黄,剪成小段。《中国药典》除1963年版要求炮制时去头足外其余各版均未做要求,炮制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中华本草》载蜈蚣炮制方法有三种,一是取蜈蚣去竹片及头足,剪成小段备用;二是取蜈蚣,去头足,用文火焙至黑褐色,以不焦为宜;三是喷洒白酒,小火炒干,取出待凉。历代医家对于蜈蚣是否去头足认识不尽相同,《本草纲目》中内服汤剂均去头足,外用则用整条。综上所述,现代蜈蚣炮制多以直接干燥、热水烫死后烘焙和酒炙处理为主,目前因药用资源较为紧缺,一般不去头足,相较古代文献炮制方法更简单、方便,但其毒性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现代临床应用

2.1 抗肿瘤作用 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学“癥瘕”“恶疮”“瘤”范畴,具有邪毒积聚的特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则专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蜈蚣系“血肉有情之品”,属虫类药物性善走窜,具有强大的搜邪逐瘀之劲和“以毒攻毒”之性,因此常用来治疗陈疴顽疾,直达病处,攻坚散结[9]。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肿瘤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着手,提出“扶正消癥法”,并善于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类肿瘤,因此在淋巴瘤、肺癌、肠癌、胃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常选用蜈蚣、全蝎、鳖甲等血肉有情之品合补益气血之药物,对于提升肿瘤病人生活质量大有裨益[10-11]。名医周仲瑛治疗肿瘤经验与朱老的扶正和祛邪观点相同,但认为扶正、祛邪当有主次轻重,应攻消并用,用药上常将蜈蚣、全蝎、地龙等虫类攻毒药与解毒药配合,以攻除癌毒[12]。现代药理研究[13-20]表明,蜈蚣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有效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2.2 老年性血管性痴呆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老年性常见多发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复杂,老年体虚,元气亏耗,髓海失养为致病之本,痰瘀互结,痹阻脑络,脑窍蒙蔽是其致病之标。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呆病门》:“痰积于脑中,盘据于心外,神明不清而呆病成矣。”痰浊上蒙脑窍,神机失用。且痰浊直接影响痴呆的严重程度,《石室秘录》:“痰势最盛,呆气最深。”清代医家唐宗海言“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又“心有瘀血,亦令健忘”,提出了瘀血是痴呆发病的关键。所以有医家认为治疗以化瘀、涤痰、通络、开窍为主[21]。蜈蚣性走窜,为搜剔邪风要药,与祛瘀化痰之药合用,可达搜剔经络、化瘀通滞、开窍益髓之效。王四平教授用在用赤芍、川芎和橘红、石菖蒲等活血化痰药物基础上,加蜈蚣4条,全蝎、水蛭各6 g治疗本病,治愈率达85%以上[22]。

2.3 皮肤病 皮肤病的发生多与风邪关系密切。风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是指位列六淫之首的风邪。人体受风邪侵袭后,邪客肌肤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不和,皮肤出现瘙痒、皮疹、风团等损害。风邪所致皮肤病,其部位游走不定,四处走窜,广泛多发,易袭阳位,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等特点,如荨麻疹等。内风的产生常与皮肤病长期慢性反复迁延不愈导致脏腑功能失衡密不可分,如营血亏虚,血不柔肝养筋,或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濡养,均可导致肝风内生,伤阴化燥,如白屑风、爪甲病、老年性瘙痒性疾病等。但不管内风或者外风,治疗均以搜风通络,祛风散邪为主,临床用药常选用蜈蚣、全蝎等虫类药,既可平熄内风又能搜风通络。在治疗银屑病上,王玉玺教授认为该病初期多外风为患,但随着疾病发展,外风引动内风,出现因血虚、血燥、血热、血瘀等所生之“内风”,故治疗上多用驱散外风药,配伍蜈蚣、全蝎搜刮内风,疗效良好[23]。同法,在顽固性荨麻疹、湿疹中,亦运用较好[24]。

2.4 在其他科应用 蜈蚣在男性病科、肺病科、骨伤科等科也均有应用。周宇[25]研究表明,“水蛭-蜈蚣”药对能有效改善男性勃起障碍。李海燕等[26]研究证实“全蝎-蜈蚣”药对可缓解呼吸道炎症。赵海梅等[27]研究提示“全蝎-蜈蚣”药对可有效减轻免疫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损伤。李士懋教授使用蜈蚣用于治疗眩晕病[28],用量非常大,常用20~60条。此外,蜈蚣及其制剂还应用于风湿免疫科、妇儿科等科室,但临床案例报道不多,参考意义不大。

3 展望

中药蜈蚣野生资源较为丰富,养殖已取得突破,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独特功效,应大力挖掘和发展。目前临床使用的大宗品种为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墨江蜈蚣、黑头蜈蚣虽然亦有少量应用,但临床疗效和毒性有差异,故应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搞清楚各品种之间成分异同,明确蜈蚣药理作用机制,以保证药用蜈蚣安全有效,药用资源可持续。对于怎样权衡蜈蚣的毒性与疗效,在临床中不可过量使用, 导致临床使用中不免受到限制,故如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做到对蜈蚣去毒减毒,提取有效低毒活性成分,可使蜈蚣使用更安全有效,不断扩大用药范围。蜈蚣作为常用动物性药材,临床应用广泛,可以作为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品种逐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1134.

[2]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3.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57.

[5]王克勤,陈厚祥,方红.药用蜈蚣源流考[J].时珍国药研究,1997,5(8):385-386.

[6]杨飞雪.脑络欣通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影响[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7]徐国钧.常用中药材品種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三册)[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2-814.

[8]季存蕊,孙佳明,张辉.蜈蚣加工炮制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35(4):390-392.

[9]宁迪敏,田莎,郭垠梅,等.蜈蚣抗肝癌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J].中医肿瘤学杂志,2020,2(1):39-41.

[10] 吴坚,李靖,高想,等.朱良春教授治疗肿瘤经验撷萃[J].四川中医,2012,30(7):9-11.

[11]何峰.朱良春扶正消癥法治疗恶性肿瘤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17):1453-1455.

[12]顾勤,周仲瑛,王志英.探析周仲瑛教授辨治肿瘤的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299-302.

[13]刘国清,田秉漳,皮执民,等.蜈蚣油性提取液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4):55-56.

[14]孙婧,田雪飞.四味归肝经虫类中药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61-162.

[15]陈茂华,李艳华,赵云,等.金头蜈蚣多糖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6):1338-1340.

[16]刘细平,陈宏伟,钟德.蜈蚣提取液对肝癌Bel-7404细胞体外抗癌作用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2):3935-3938.

[17]曲爱兵,赵维诚,梁良,等.蜈蚣组织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3,17(1):29-30.

[18]廖柳,刘晓斌,周青,等.蜈蚣提取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草药,2017,48(5):930-934.

[19]刘细平,钟德玝.蜈蚣提取液对裸鼠移植肝癌抑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2):164-168.

[20]王硕,覃文慧.多棘蜈蚣与少棘蜈蚣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3):156-158.

[21]方丽媛,王平,谭爱华,等.淫羊藿苷和固本方改善肾虚型老年痴呆模型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341-3345.

[22]王四平,王文智,李士懋.试论痰瘀是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

[23] 杨素清,苗钱森.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王玉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48-163.

[24]杨素清,张婷婷,闫景东.王玉玺教授从”风”论治银屑病的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0-461.

[25]周宇.活血通络起痿汤及“水蛭-蜈蚣”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6]李海燕,杨佩兰,黄海茵,等.全蝎-蜈蚣药对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06-210.

[27]赵海梅,左志琴,程绍民,等.全蝎、蜈蚣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小肠黏IL-2、IL-4、IL-10表达及关节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80-83.

[28]黄沛森,曹璐畅,李易水,等.国医大师李士懋含蜈蚣处方用药规律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22,37(4):51-55.

(收稿日期:2023-10-09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蜈蚣临床应用
超级秀场 我不是蜈蚣
由“蜈蚣”引发的思考
小蜈蚣穿鞋
蜈蚣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Combien de pattes a donc cette ch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