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 吴 枫 楚 伟 麻瑞峰 杨玉锐
(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 邢台 054000)
小麦生产中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和黑穗病等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1]。研究表明,药剂拌种对小麦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如果药剂选择不当,则会影响小麦的出苗率,进而造成减产[2~3]。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选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闫里村,土质为沙壤质潮土。
1.2 供试作物品种。供试小麦品种为邢麦7 号,由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审定编号:冀审麦2012003。
1.3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 个处理。处理1:药剂拌种,全生育期不防治,拌种药剂为苯醚甲环唑与吡虫啉混配悬浮种衣剂等。处理2:药剂拌种+混播药肥,全生育期不防治,拌种药剂为苯醚甲环唑与吡虫啉混配悬浮种衣剂等,混播药肥采用的是河南好年景缓控释肥料有限公司的基斯药肥,用量为50 kg/亩。处理3(CK):农民传统防治模式,不拌种,春季施用苯醚甲环唑、吡虫啉等杀菌药剂防治。以农民传统防治模式为对照作对比试验,确定适合邢麦7 号的植保防治模式。每个处理同一区位取点调查,作为1 个重复,每个大区1 亩。
1.4 田间管理。前茬作物为玉米,秸秆还田、深耕(深松)耙压、浇水造墒。2020 年10 月8 日播种,2021 年6 月11 日收获。采用机械播种模式,播后镇压,管理按中等水平进行。基本苗22 万/亩。亩施磷酸二铵25 kg、尿素10 kg、氯化钾10 kg 作底肥,拔节期追施尿素20kg/亩。拔节期和开花期各浇水1 次。
2.1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产量分析。从表1 可以看出,处理2 产量最高,较处理1 亩增产90.2 kg,增产17.5%;处理2 较处理3 亩增产148.9 kg,增产32.6%;处理1 较处理3 亩增产58.7 kg,增产12.9%。方差分析也表明:处理2 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处理1 和处理3,较其它2 个处理产量差异显著。说明针对邢麦7 号的植保防治模式,处理2 显著优于处理1 和处理3,处理2 的植保防治模式有利于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小麦亩产量。
表1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产量汇总及产量方差分析
2.2 亩穗数方差分析结果。由表2 可知,处理2 较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2 较处理1 亩穗数多2.6 万,较处理3 亩穗数多2.8 万,而处理1 与处理3 两种植保防治模式平均亩穗数差异不显著。这也说明了混播药肥的施用有利于亩穗数的增加。
表2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亩穗数方差分析
2.3 穗粒数方差分析结果。由表3 可知,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药剂拌种对穗粒数的影响很大,而在药剂拌种的情况下再加入混播药肥更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而农民传统防治模式(不拌种,春季药剂防治)不利于穗粒数的增加。
表3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穗粒数方差分析
2.4 千粒重方差分析结果。由表4 可知,处理2 较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2 较处理1 平均千粒重增加1.8 g,较处理3 平均千粒重增加2.5 g,说明处理2 的植保模式有效防治了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害,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处理3 千粒重最少,说明不经药剂拌种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发生,不利于千粒重增加。
表4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千粒重方差分析
2.5 蚜虫发生情况分析。由表5 可知,在小麦抽穗期,处理2 的有蚜株率仅为14.8%,处理1 的有蚜株率达28.8%,处理3 的有蚜株率高达62.4%,这个时期蚜虫的发生将影响穗粒数。在小麦的乳熟期,处理2 的有蚜株率为20.2%,而处理1 的有蚜株率为37.6%,处理3的有蚜株率高达71%,这个时期蚜虫的发生将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对后期灌浆有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全生育期的蚜虫发生,控制虫害,与不拌种加春季药剂防治相比,能节约防治成本。且处理2 的植保防治模式要明显优于处理1。
表5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蚜虫发生情况汇总表
在同一品种(邢麦7 号)浇水、施肥等管理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拌种剂加施用药肥的植保防治模式效果最好,此种植保防治模式对产量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的影响,产量最高,并且防治蚜虫效果非常显著。药剂拌种能有效控制全生育期的蚜虫发生,与不拌种加春季药剂防治相比,能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节约防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