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研究药剂拌种在马铃薯生产中抗病增产等方面的效果,为大田推广提供依据,以荷兰15为材料,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和种薯无药剂拌种2个处理对马铃薯药剂拌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药剂拌种比对照未发病毒病、晚疫病和早疫病,黑胫病稍低,产量增产129.4kg,增幅12.3%,可在大田推广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药剂拌种;洛南县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2016
马铃薯又叫洋芋,作为粮菜兼用作物,优势众多: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对生产条件要求不高,增产潜力大;营养丰富,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稻、麦、玉米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2000万hm2。我国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33万hm2左右,总产量达8000多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6%左右。“十二五”期间,洛南县紧紧围绕建设“陕南农业强县”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广“压麦扩薯” 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促使全县马铃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16全县种植面积9310hm2,平均单产17325kg/ hm2,总产量16.1万t,分别比2009年的4333hm2总产8.84万t增長了115%和82%,在洛南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洛南县于2008年至今一直是陕西省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县,已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种薯繁育、种植模式、高产栽培等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持续增加,马铃薯病害呈现逐年发生严重趋势,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完善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按照预防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原则,特开展马铃薯药剂拌种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选用荷兰15原种,供试肥料为欣金谷马铃薯配方肥,养分含量N:P2O5 :K2O为14:6:15。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石门镇王桥村区试站内,N110.1606,E34.1999,海拔960m,日照时数2045d,无霜期400d,年平均气温11.2℃,试验地为川坪地,土壤质地新积土,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为玉米。冬前深翻,播前耙耱平整,打碎土块,拣净杂物,地势开阔,肥力均匀一致。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种薯药剂拌种和种薯无药剂拌种2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39.6m2(6.6m×6m),马铃薯玉米1.1m带型,小区内6垄种植,1垄2行,每垄44株,马铃薯株距26.4cm,密度4500株/667m2。
拌种方法:试验种植前1d切块,纵切,种薯切块后摊在彩条布上,每100kg种薯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5g,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5g,再加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5g,与3kg滑石粉混匀后撒在薯块上搅拌均匀。
1.4 试验种植与管理
试验采用露地栽培,试验种植前1d切块,薯块大小40g左右,人工拉犁开沟点播,肥料穴施,每小区5kg,于3月12日播种完成。
1.5 田间管理
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中耕除草2次,3月29日抽井水灌溉1次,整个生育期不喷药。
1.6 田间调查
全程进行生育期记载及病害调查,调查病毒病、晚疫病、早疫病和黑胫病发病时间和发病率,马铃薯4月26日出苗,5月10日现蕾,5月14日开花, 6月24日成熟,7月5日全区收获,各小区收获均在同一天完成,分小区对生育期、产量以及经济性状进行观察记载和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生育期影响
药剂拌种对马铃薯生育期没有影响,与常规不拌种表现一致(见表1)。
2.2 不同处理病虫害发生情况
田间考察发现,药剂拌种处理未发生病毒病、晚疫病和早疫病,黑胫病发病率2.7%,比常规不拌种处理4.7%稍轻;不拌种处理除发生黑胫病外,病毒病发病率3%,早疫病发病率5%,远高于药剂拌种处理(见表2)。
2.3 对产量的影响
从产量结果看,药剂拌种产量1182.9kg/667m2,常规不拌种1053.5kg/667m2,667m2增产129.4kg,增幅12.3%。但商品薯率减少11.3%(见表3)。
3 小结
从试验反映的结果看,马铃薯药剂拌种与常规不拌种在生育期上表现一致,没有差别;马铃薯药剂拌种比不拌种病害发生轻,产量也较高。由于今年播种及播种后土壤持续干旱,2处理均有田间烂薯现象发生,造成试验出苗迟且出苗差,对试验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马铃薯药剂拌种采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可在大田推广应用,今后可继续开展不同药剂组合处理对马铃薯病害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以进一步完善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简介:刘林峰,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