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群
恽代英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晋陵中路57、59号。在马路的西侧,一对麻石门框、紧闭的棕色大门旁,半人高的汉白玉碑上书“恽代英住地”,落款是“常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公布”。该馆是“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纪念馆中最后一个建成的。
沿围墙向南西拐,便是粉墙黛瓦、木格花窗的南大门。穿过门厅,第二进为面阔三间的游客服务中心,再向北便是一段火巷。巷西豁然开朗,是一块方形的广场,中间矗立着四五米高的古铜色恽代英塑像:两臂紧抱胸前,圆圆镜片后的目光炯然,一副儒雅、旷达的神态。黑色大理石的基座上,镌刻着周恩来手书的恽代英诗句:“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塑像两旁青松簇立,身后以白色为幔,上书有恽代英几段革命论述。
静静坐在英烈塑像边的石凳上,恽代英的历历往事,由远而近,渐渐清晰起来。
人中骐骥
恽代英祖籍在常州市石桥恽家村,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昌老育婴堂街一个书香门第。清末,因祖父以候补知县分发到湖北,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恽家举家西迁。他的父亲恽宗培曾在湖北老河口、德安等地任职,母亲陈葆云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仕宦人家,家中弟兄四人,他排行老二。
恽代英天资聪颖,人中騏骥。他13岁以甲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张之洞创办的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本有机会被派赴美留学,因母亲不舍而作罢。1913年,恽代英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预科,后转入文科学习中国哲学;1918年毕业并留校任初中部主任。在中华大学期间,恽代英不仅组织社团、创办书社,还在 《东方杂志》 《新青年》 《少年中国》 等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新思想,成为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赴京请愿路过武汉,住在武昌恽代英、林育南正在筹建的利群书社内,前后有近半个月时间。毛泽东一进门便称恽代英为未曾谋面的“笔友”。两人在中国革命的进程、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等诸多论述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1929年4月5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表示若自已调离苏区,建议由恽代英接替他任前委书记,并说“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那是胜过我们的。”
1921年7月,恽代英和林育南等人在湖北黄冈成立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共存社”,并于当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至1925年,他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团中央机关刊物 《中国青年》 的主编。该刊最高发行量达3万多份,代表了当时中共所领导的思想文化事业的水平与成就。
只身赴扬
大革命期间,恽代英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致力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积极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
1925年4月,恽代英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的名义,经芜湖、丹阳、镇江到扬州,在江苏省第五师范(地址大汪边)“口”字楼大教室,向数百名师生作《师范生与饭碗问题》( 又称“起码生活”)的演讲。恽代英什么时间到扬州呢?研究者们莫衷一是。有说三四月间,也有说五月。如果说恽代英到镇江在省六中发表《 如何救中国》 、九师发表《 吃饭问题》 演讲的时间是1925年5月4日(星期一),那到扬州便是5月5日以后,或者可以说5月上旬。恽代英来扬讲学,行李、饭具都是自已带的。他有一副担子,一头是行李用品,一头是油炉子、面条、蔬菜等。他到学校后自行起伙,不接受招待。
对师范学校,恽代英并不陌生。三年前,他曾经担任过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和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在“口”字楼里他侃侃而谈,说人们特别是青年,不要在生活上动脑筋考虑如何花钱,而应该把精力消耗在为人民为国家为事业做好事上。他认为衣服是为自已身体需要而穿的,不是为了给人看的,单的可以遮身,棉的可以御寒,要好的衣料、好看的样式干什么?鞋子、袜子有两双还不够吗?吃的应该简单,充肠养生就是了。这不是有没有条件的问题,而是态度观点问题。讲究吃穿,不仅花费钱财而且会思想腐朽。他又说,在这种大家肚子吃不饱的社会情况下,想安安稳稳当教员是很困难的。末了,他大声疾呼:“不把帝国主义赶走,不把封建军阀打倒,我们就抬不起头来。我们要起来革命,要参加国民党,团结起来,为之奋斗!”恽代英演讲结束后,当场就有不少学生要求参加革命,还有不少人赶到恽代英住宿的绿杨旅社,向他请教。随后,省八中也请他作了一次演讲。
恽代英在扬州的演讲,激发起莘莘学子的革命热情,给彷徨迷茫者送去指路明灯。不久,李诚、曹起溍、余冠英、王寿荃、顾浩然、吴铁生等19人,在八中和五师建立起国民党左派区分部,由五师学生李诚负责。他们又与上海的江苏省国民党党部负责人侯绍裘,苏北特派员、原八中学生陈勃取得联系,这两人都是共产党员。1927年3月,北伐军进驻扬州,曹起溍、王寿荃以扬州国民党左派组织临时县党部负责人的公开身份,欢迎部队入城。后在北伐军和省党部的主持下,国民党扬州县党部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员多是五师、八中的学生,如常委李诚、组织部长曹起溍、宣传部长王寿荃等。中共“八七”会议后,王寿荃与中共江苏省委接上头,由陈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命回扬州发展党员。同年九十月间,他联络曹起溍建立起中共扬州特支,原国民党左派组织成员先后转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扬州城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投笔从戎
恽代英是中共早期宣传战线的一面旗帜。他在 《中国青年》上发表 《怎样做一个宣传家》 一文,认为做一个宣传家不仅要有坚强的信念、谦和的态度,而且对于所要宣传的理论必须充分明了,对一切反对理由都能答辩。
纪念馆火巷以北,是展览室。一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嵌在玻璃框里面的一袭淡灰色的布长衫,灯光下显得皱巴巴的;玻璃上印着“不抽烟”、“不挑菜”、“不打牌”、“不喝酒”、“不穿华服”等恽代英的人生格言。旁边是茅盾《记Y君》 里的一段话:“曾经有人说过一句笑话:灰布大衫就是Y君(恽代英)的商标……这一件朴素的衣服已经成为他整个人格的一部分,这从不变换的服装又象征了他对革命事业始终如一的坚贞和苦干。将来革命历史博物馆要是有可能,Y君这件灰布大衫是应当用尽方法找了来的。”
如果说恽代英只是一介书生,那就错了。他也曾投笔从戎,担任过黄埔军校教官。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恽代英与李大钊等7名共产党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5月上旬,他奉命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同时,为加强中共对军校的领导工作,军校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即中共党团),由恽代英任书记,熊雄、聂荣臻、陈赓、饶来杰等四人为委员。
恽代英还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他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5月18日,为应对夏斗寅叛变后的危机,他将武汉中央军校学生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改编为中央独立师,并任该师党代表,配合叶挺部参加讨夏战斗。7月23日至30日,他离武汉抵达九江,根据党中央的命令,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他、李立三、彭湃等为委员的中共前敌委员会。8月1日,南昌起义当天,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他与宋庆龄、邓演达等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其中他任宣传委员会代主席。8月3日至7日,他同起义军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9月末,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失败。10月初,他抵达香港,其间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并任宣传部长,主编省委机关刊物 《红旗》。
1927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做出广州起义的决定。同日,恽代英在 《红旗》 上发表 《冬防》 一文,号召举行暴动。12月12日,起义军宣告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恽代英任秘书长。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恽代英等转至香港。1928年3月间,周恩来到香港后,总结了广州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恢复了恽代英因广州起义失败而被错误撤销的省委常委职务。同年冬,他一度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协助周恩来工作。
1929年年初,他任党中央宣传部秘书,主编党刊 《红旗》 和负责编写 《每日宣传要点》。6月25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他被增补为中央委员。
慷慨就义
1930年春,恽代英赴闽西根据地考察。3月12日、26日,他先后在 《红旗》 杂志第83、87期上发表 《请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福建通信》 《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 两文,热情歌颂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和苏维埃政权,认为:“只有苏维埃政权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全中国工农群众都应当起来为苏维埃政权奋斗”。4月,他回到上海,因受李立三指责,调离中央工作,先后任沪中区、沪东区行动委员会书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决定,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继续战斗在革命第一线。
1930年5月6日,他不幸被捕,关在南京监狱,但身份没有暴露。1931年4月25日,中共中央特科的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后叛变,出卖了恽代英。4月28日,蒋介石派司法司司长带着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时的照片到狱中劝降,甚至提出由于恽曾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用发叛党声明,只要为其所用,遭到严词拒绝。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即下令:就地枪决。1931年4月29日中午,恽代英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展馆最后部分有几件展品十分珍贵:一是恽代英被捕处“上海杨树浦老怡和纱厂门口”的照片;二是1930年5月,王作林(恽代英的化名) 《在狱中给党组织的信》 中,汇报了在狱中多次遭到毒打但未暴露身份的情况。三是1983年3月22日,江苏省原省长惠浴宇“我知道恽代英同志牺牲在菜园里”的信笺,以及由他口述、別人代繪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分布图”。1982年8月,“恽代英烈士殉难处”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步出纪念馆,我想,叛徒顾顺章是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而恽代英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年青一代心目中。正如周恩来1950年5月为纪念恽代英牺牲所写的那段话:“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十九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编辑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