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平
1935年清明,油菜花盛开的时节。红四方面军在“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口号的激励下,进入四川省江油县,打土豪、分田地。穷人兴高采烈,看到了翻身求解放的希望,地主恶霸吓得闻风而逃。
一队红军来到江油中坝青莲镇苟家院子驻扎下来,一个出生在这里的少年与红军的缘分由此开始。
这个少年名叫邓志云,因为家境贫寒,刚刚8岁就去给地主家放牛,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挨打受骂。一天,邓志云在山坡上放牛时,几个红军向他走來,一位戴眼镜的问他:“小兄弟,叫什么名字?多大啦?这头牛是不是你们家的?”
“我叫邓志云,12岁。牛是地主家的。”少年回答。
“哦,好名字,志云,志向凌云,将来一定是个好汉!”戴眼镜的红军肯定地说道。
他又问:“地主对你怎么样?吃得上饭吗?”
邓志云摇摇头。
“那你可以参加红军呀!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穷人才有出路。将来全中国解放了,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邓志云听了这些话,不禁心动起来。
回到家里,邓志云把放牛遇上红军、说他可以当红军的事情对父母亲讲了,想不到父亲态度更积极,对他说:“你年纪还小,我带你一起参加红军吧,也有个照应。”全家人都支持这件事。
第二天,父子俩来到青莲镇上,找到红军参军报名处。遗憾的是,父亲因为年纪大,未能获准。“那我可以参军吧?是红军亲口告诉我的!”邓志云急了,把在山坡上那个红军和他说的话讲了一遍。
“好吧,批准你了!”报名处的红军说。
哈,真高兴!12岁的邓志云成了红四方面军第4军的一名小战士。那时候,江油青年参加红军的将近9000人,中坝的就占5000人,极大地补充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邓志云被分配到红11师31团3营8连,受到全连的欢迎。老战士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打枪、上子弹,还打着节拍,教他唱 《红军歌》 :“我们红军都是工农起,受了豪绅多少气。我们红军打仗最要紧,要和敌人拼死生。脚步要站稳,枪口要瞄准,不让敌人一个逃生……”副排长特别关心邓志云,晚上不到8点,就硬把他按倒睡觉。
夜半时分,副排长推醒了还在睡梦中的邓志云,战士们也都起来了。连长下达了命令:“立即出发,参加战斗!”邓志云和战士们精神抖擞、信心十足地出发了。一路急行军,走了几十里路。
红军攻占彰明、中坝后,军阀邓锡侯部反扑过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命令部队迅速前往鲁家梁、南塔坡一带山地集结隐蔽,诱敌深入。
邓志云所在的8连赶到城外,沿着河岸构筑起阵地。天亮后,敌人出现了。好家伙,来势汹汹!公路上、河沿岸、山坡上,黑压压的一片。敌我之间隔着一条河,敌人也构筑工事,架起重机枪。
战斗打响了,几百敌人不顾河流湍急,在机枪掩护下涉水过河,冲向红军阵地。8连沉着应战,用机枪、步枪回击敌人。敌人太多,虽然被打倒在河里一片,还是有敌人冲上了河岸,8连指战员便投出手榴弹……一时间,枪声爆炸声震耳欲聋,战场上硝烟滚滚,火光闪闪。
副排长担心邓志云初上战场,给他的任务很简单——给阵地上的战士们送水。说来有点奇怪,邓志云头一次经历战火,但一点都不害怕!他生火、烧开水,灌满好几个水壶,然后借着个子小、目标小的优势,摸上阵地。枪声稀疏一些,他就小跑;枪声密集起来,就趴下;待枪声又有些稀疏,爬起来再跑;就这样反复。他一边保持水壶里的水不洒掉,一边逐渐接近了阵地。
副排长看到他,赶紧派人把他接上来,情不自禁地拍拍邓志云的头,说:“小鬼头,好样的,了不起!”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正监视着敌人的8连战士们,喝上了邓志云送上来的温水,都高兴地夸奖他。邓志云心里乐滋滋的。
这一仗打得真痛快,红军大获全胜!太阳落山后,邓锡侯部队被打得丢盔弃甲,连夜逃回了绵阳。
后来回忆起来,邓志云说:“枪声一响,就什么也不顾了!身边子弹嗖嗖乱飞,手榴弹轰隆轰隆响,我只想着冲上阵地,给战友们送水解渴。”这场战斗让邓志云一生自豪:“我参军的第二天就上战场了。”
又过了一天,邓志云的父亲知道红军打胜了,去部队看望他。看到戴着八角帽、扎着绑腿、身上军服虽然肥大但是很精神、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的儿子,父亲欣慰地抚摸着他的头,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
没有想到的是,那次是父子俩见的最后一面——邓志云随红军长征、离开家乡后,父亲母亲和弟弟都被还乡团残忍杀害了。这个噩耗,邓志云一直到解放后才知道。
邓志云遇到的那位戴眼镜的人,是红四方面军电台二台台长蔡威。他知道邓志云胆子大还机灵,便把他调到二台当通讯员。此后,邓志云随红四方面军翻雪山、过草地,最后抵达延安。
邓志云,就是我的父亲。如今,在江油市中心,伫立着庄严肃穆的“红军胜利纪念碑”,成了当地地标。碑顶那颗闪亮的红色五角星,象征着长征精神,铭记着那段历史。※